孫曉春
近年來,高等院校學生的政治參與一直是人們熱切討論的話題。據(jù)有關方面的報道和研究報告,目前我國高校大學生對政治參與有著很高的積極性,入黨、入團已經(jīng)成為高等院校學生政治參與的主要通道。高等院校是我們社會中受教育程度最高的青年人的聚集地,由于教育程度、知識結構與文化素養(yǎng)等方面的因素以及高等院校特定的生活環(huán)境,高校學生對于社會政治生活應該有著更深刻的理解,如果高校學生能夠積極參與社會政治生活,對于提高國家社會政治生活質量大有裨益。但是必須明確,這是以進一步提高大學生的政治參與積極性,拓展高校學生政治參與的渠道,從而提高政治參與的質量為前提。當然,隨之而來的也就有了如何看待目前高等院校的學生政治參與現(xiàn)狀的問題。
所謂政治參與,是從英文political panicipation譯過來的。它指的是社會大眾基于個人權利、以自愿為原則參與社會政治生活的行為。不過,近年來國外學者又常常使用公共參與(public engagement)或者公眾參與(civil engagement)的概念,雖然與政治參與的概念略有不同,但所表達的含義在主要方面是相同的。按照國內外政治學界的一般理解,政治參與的方式是多種多樣的,其中較為主要的有走訪、發(fā)表議論、參加選舉等方式。總之,政治參與的形式是多種多樣的。
在我們的社會里,需要有這樣一種機制,使得社會大眾能夠以自愿的方式參與公共的政治生活,對公共決策表達自己的意見,從而對公共政治生活發(fā)揮其應有的作用。由于有了公眾的參與機制,社會大眾才不會成為政治生活中被忘卻的一族,這是現(xiàn)代政治之所以需要社會大眾的政治參與的真實原因。政治參與實際上是現(xiàn)代民主政治條件下,社會大眾行使自己的權利,表達自己意見的方式。這就決定了現(xiàn)代社會政治參與的主體是以個人為單位的公民。雖然在有些時候人們也會以組織的形式參與政治生活,但在通常情況下,參與行為是個人行為。所以,對于社會生活中的每一個人來說,參與社會政治生活,不僅是社會生活中有什么事情需要我們支持或者反對,更是我們每個人都有利益需要表達,雖然利益表達的結果也是支持或者反對了什么,但是不同的參與動機卻決定了我們的參與行為的不同意義。
近年來有關高校學生政治參與的研究表明,目前高等院校的學生有一些人把入黨入團作為政治參與的主要通道。對于高等學校的學生來說,入黨、入團,在政治上爭取進步是正常的。與此同時,大學生對政治參與應有正確理解。這實際上是對政治參與的一種誤解。政治參與的前提是社會大眾個人的權利,參與行為是以個人為單位發(fā)生的。在我們的社會里,只要是擁有公民基本權利的人,就可以是政治參與的主體,而無需把入黨、入團作為政治參與的條件。如果入黨入團能夠成為大學生政治參與的主要通道,而沒有入黨入團的人們便無法進入這一主通道里來,政治參與就將變成某些特定社會成員的特權,這對于致力于現(xiàn)代化建設的中國社會來說是不利的。高校學生可以積極爭取入黨入團,但不能把入黨入團作為政治參與的前提條件。當我們在評估高校學生政治參與的現(xiàn)狀時,是否樂于參與社會政治生活也不能成為有關大學生個人的評價標準。也就是說,我們不能根據(jù)是否參與政治或者參與頻率的高低來評價大學生個人的政治素質和道德素質。到目前為止,還沒有確切的數(shù)據(jù)能夠說明,熱衷政治參與的大學生究竟在怎樣的程度上比較少政治參與的大學生更優(yōu)秀。
對于走進高等學校的大門、有機會在知識的殿堂求索的學子們來說,這不僅僅是他們個人的努力結果和個人的幸運,而且也是科學與知識的幸運,因為有了他們,科學與知識的傳承才有了可能,他們是我們社會的希望所在。不過,在高等院校,無論是自然科學學科還是人文社會科學學科,首先而且主要是傳承知識、探求真理的場所,而不是參與政治的舞臺。作為高等院校的學生,應該把主要精力用于求索知識上,這也是必須明確的。
(作者為南開大學周恩來政府管理學院教授、博導)
責編/姜成 美編/李祥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