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陽
(首都醫(yī)科大學附屬北京婦產醫(yī)院 檢驗科,北京100026)
宮頸癌前病變是指發(fā)生癌癥前宮頸部位出現的病變,最終因此病變而導致癌癥,臨床上將宮頸癌前病變稱為宮頸重度上皮內瘤樣病變(CIN3)。宮頸癌的發(fā)生表現為一個漸進演變過程,部分患者可長達數十年時間,普遍認為此演變過程需要經歷輕、中、重度上皮內瘤樣病變、早期浸潤癌以及浸潤癌的過程[1]。宮頸癌是當前醫(yī)學診療技術下惟一明確病因的婦科惡性腫瘤,與持續(xù)感染高危型人乳頭瘤病毒(HPV)相關[2]。HPV病毒屬于雙鏈DNA病毒,呈球形外殼,直徑約55 nm,感染對象為皮膚黏膜。當前已經鑒定的HPV病毒種類約200種,研究表明其中30種生殖道黏膜感染密切相關[3]。因此對女性體檢人員宮頸感染病變特征的分析在宮頸癌篩查方面具有積極意義,近年來LCT檢查大大提高了宮頸病變的敏感性和特異性。有報道稱我國成年婦女宮頸感染性病變發(fā)病率為51%-71%,其中不乏大量尖銳濕疣、人乳頭狀瘤病毒、皰疹病毒特異性感染者[4]。為分析我地區(qū)宮頸感染病變特征,現分析我院體檢的3000名婦女LCT檢查結果,為宮頸癌篩查提供理論依據,報道如下。
納入對象為2014年10月-2016年10月期間我院體檢的3000名婦女,收集所有待檢者宮頸管及宮頸口脫落上皮細胞,所有婦女均采用宮頸脫落細胞進行LCT檢查,參照(The Bethede System,TBS)診斷標準。最低年齡19歲,最高79歲,平均(43.45±4.34)歲;已婚2032例,未婚968例;1867例有生育史,1133例無生育史。納入標準:體檢前3 d無陰道用藥史以及全身用藥史;年齡≥18周歲;排除標準:經期婦女;采集宮頸管及宮頸口脫落上皮細胞1 d前無性生活。
宮頸管及宮頸口脫落上皮細胞采集:采用內窺器暴露受檢者子宮頸,采用無菌棉將子宮頸口分泌物擦凈,使用LCT 系統(湖北孝感奧華醫(yī)療器械有限公司)專用刷緩慢插入子宮頸口,旋轉3周后停留子宮頸口10 s,收集宮頸管及宮頸口脫落上皮細胞,將LCT專用刷刷頭部置入裝有LCT保存液的小玻璃試劑瓶內,瓶外完整記錄被檢查對象的識別號,將瓶蓋旋緊并送至病理實驗室。標本經LCT系統程序化處理,隨后制作成薄層細胞涂片并給予自動染色,采用95%的乙醇固定。
LCT操作:標本處理按LCT系統既定步驟進行, 參照Solomon D TBS診斷標準。由我院經驗豐富的細胞學醫(yī)師進行描述性診斷報告。
陽性診斷項目包括鱗狀細胞癌、低度鱗狀上皮內病變、非典型鱗狀細胞以及高度鱗狀上皮內病變;分析不同年齡段婦女宮頸感染程度、特異性感染類型以及宮頸細胞學病變檢出率,年齡段分為18-29歲,30-39歲,40-49歲,≥50歲。
3000名婦女LCT檢查存在宮頸感染性病變者共2098例,檢出率69.93%,其中30-39歲歲感染率最高,各年齡段感染率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宮頸感染病變檢出情況(n·n%)
各年齡段宮頸感染病變均以輕度、中度感染為主,且均以30-,40-歲組為主(P<0.05),見表2。
表2 不同宮頸感染病變程度(n·n%)
各年齡段婦女特異性感染類型中假絲酵母菌屬、人乳頭狀瘤病毒感染率較高,不同年齡組間各特異性感染率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不同年齡段婦女低度鱗狀上皮內病變、非典型鱗狀細胞以及高度鱗狀上皮內病變檢出率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鱗狀細胞癌檢出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3 各年齡段婦女特異性感染類型情況(n·n%)
表4 各年齡段的宮頸細胞學病變檢出率(n·n%)
國外有流行病學調查顯示,早育、早婚、病毒感染以及性紊亂是宮頸感染病變以及宮頸癌發(fā)病的主要危險因素[5],對宮頸病變進行規(guī)范化治療前需進行細胞學檢查,根據細胞學病變檢查結果確定治療方案[6]。半個世紀前巴氏涂片檢查開始用于宮頸癌的篩查,作為傳統方法擁有豐富的診斷經驗,在防治宮頸癌方面做出了重要貢獻。LCT檢查是宮頸細胞學診斷的革命[7]。于1996年首次經FDA批準,近20年內在國外對于宮頸癌的早期篩查中廣泛運用[8]。LCT在傳統細胞涂片方法上進行了改進,采集宮頸管及宮頸口脫落上皮細胞標本時運用其特制的毛刷順時針沿宮頸管旋轉10周,直接將刷頭置入裝有細胞保存液小瓶內,材器采集的所有標本幾乎都得到了保留,有效避免傳統涂片方法中所造成的細胞干燥過度引發(fā)的假象,通過Auto Cyteprep制片機的處理,經密度液離心[9],自然沉淀法分離標本中的血液、粘液以及炎細胞,收集剩余上皮細胞制作直徑13 mm的超薄層細胞,LCT系統每次能夠同時進行48份標本的處理,全自動制片過程能夠同時進行細胞染色,達到更高效率、高質量的鑒別診斷[10]。LCT的細胞涂片相較于巴氏涂片檢查有以下優(yōu)勢:具有更小的涂片范圍;細胞分布集中、均勻、薄層且不易重疊;涂片均含有宮頸管鱗柱狀上皮“移行區(qū)”的柱狀上皮細胞[11]。
就宮頸感染病變檢出情況而言,3000名婦女LCT檢查宮頸感染性病變檢出率69.93%,其中30-39歲歲感染率最高,為91.55%,各年齡段感染率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其中30-49年齡段婦女感染率明顯高于18-29歲與≥50歲者,這主要因為該年齡段婦女大多已婚,性生活相對活躍,增加了宮頸感染性疾病的發(fā)生風險。國外一項調查顯示,性活躍婦女中超過50%感染過至少一種型別的人乳頭狀瘤病毒[12]。感染程度方面,主要集中在輕、中度感染,與鄭良楷等[13]研究結果一致。特異性感染類型中以假絲酵母菌屬與人乳頭狀瘤病毒為主,這主要以假絲酵母菌陰道炎與人乳頭狀瘤病毒感染出現。有報道稱[14]成年女性假絲酵母菌陰道炎發(fā)病率5.23%,滴蟲性陰道炎發(fā)病率0.42%,與本探究結果大致一致。也表明LCT對于人乳頭狀瘤病毒、滴蟲、真菌等微生物感染以及宮頸炎癥性病變能夠提供直接診斷,為宮頸感染病變的及時治療提供幫助[15]。細胞學檢查結果顯示不同年齡段婦女低度鱗狀上皮內病變、非典型鱗狀細胞病變檢出率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非典型鱗狀細胞是因宮頸發(fā)炎而導致細胞變異,多為非特異性宮頸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