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富
炊煙,在人們所見過的文字敘述中,大都是鄉(xiāng)情、鄉(xiāng)愁之類的描寫,滿篇流溢著凄婉情切??纱髴c油田早年干打壘上飄蕩的裊裊炊煙,可是別具一番韻味和風情。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大慶油田的住宅分布根據油田開發(fā)的特點而定:方便生產,小型分散。石油工人住的干打壘與農村的民宅不差啥,一所一所組成一個個村落。連村名都很鄉(xiāng)俗化,如地窨子、方曉村、鐵人村、奔騰村、八百坰、張鐵匠、杏五井、解放村、團結村、公路村、劉高手、擁軍村、慶新村等。就是在1980年后新落成的最大片的樓區(qū),名字也離不開“村”字,叫東風新村。大慶住宅小區(qū)的名稱總是留戀著這些老地名,即使現在的樓區(qū),部分還在繼續(xù)沿用著這些親切的名字。
石油人清楚地記得,在蝸居干打壘的年代,油田的炊煙與農村有相同的地方,又有不同的地方。相同的,都是一個炊煙母系;不同的是,煙源有所不同。農宅的炊煙是柴草的,而油田的炊煙先是原油、后是天然氣。
我有個同事,小時候,他家住在薩爾圖的一個叫打虎莊的地方。打虎莊是個村子,由很多很多棟干打壘的房子組成。在整個會戰(zhàn)時期,他的父親和母親就居住在這里,而他便誕生在打虎莊的干打壘房子里,并且是親眼看著干打壘上的炊煙長大的。父親還根據干打壘的諧音,給他起了一個紀念性的名字——甘達雷。
從記事時起,甘達雷家與其他石油叔叔的家是一樣的,鍋臺帶連著火墻,火墻連著火炕。灶坑的煙走火墻,到火炕,再通過煙囪升到天空,變成畫家畫在紙上的炊煙。而做飯燒的是原油。每家的房山頭都有個油坑。沒油了,父親單位的叔叔便會用車運回填滿,當時流行的叫法:管燒管填。記得最清楚的是母親做飯時常叨咕的一句話:靠山吃山,靠油吃油。
燒原油的炊煙與燒柴的炊煙,不是一個顏色。燒柴的炊煙是淡灰色的,而燒原油的炊煙則是濃黑色的。那時節(jié),一旦家里灶坑不好燒,滿屋里就飄浮些黑黑的小顆粒,還帶個小尾巴,像個小蛤蟆骨朵兒似的,粘到哪兒一抹就黢黑一片。
每當做飯的時候,如果外邊的風小點,炊煙就不愛遠走。開始,干打壘上的炊煙不成直線,疾溜拐彎,不愿往上升。一會兒,家家的炊煙就連成一片,黑蒙蒙呈霧狀籠罩著整個村子。房子跟前的樹被炊煙熏染黑了,沒了活力,連房檐子上絮窩的家雀兒也被炊煙熏得灰了巴嘰的,羽毛像小孩子經常不洗的手。
甘達雷背著書包剛上小學時,干打壘的灶坑便改了“柴源”。懂事了才知道,當時父輩們意識到燒原油是資源浪費,所以改燒天然氣。每家灶坑里伸進一個鐵管制成的“火棒”,一開閥門就能引燃灶坑。較之先前燒原油,即方便又干凈。就連煙囪上冒的炊煙也變成了淡灰色,比農村燒柴禾的炊煙顏色還要淡些,有時慘白慘白的。
自“油改氣”后,房子前邊的樹又恢復了原本的容顏,房檐上絮窩的家雀羽毛色澤也恢復光亮了,水靈,干凈。左鄰右舍的叔叔阿姨們也能放心大膽地張著嘴呼吸新鮮空氣了。一切皆因炊煙的變化,而接近于自然生態(tài)了。
時光似流水,甘達雷轉眼上了初中。放學后常聽大人們說,這樣燒天然氣并不算完美,或多或少也是一種能源浪費,既存在著燃燒不充分易污染環(huán)境的因素,又存在著隱患,所以經常告訴孩子們,捅咕火棒時千萬要小心點。
記得一次,甘達雷騎自行車放學回來,剛到院子還沒等下車,便聽到“咚”的一聲悶響,一股濃煙從鄰居家窗戶噴出,嚇得他手腳一哆嗦摔個跟頭,爬起來馬上就跑去救援。原來鄰居王叔家的火棒露氣,一遇到火便爆炸了,火墻全被崩倒,窗戶玻璃也被震碎了,萬幸沒有傷著人。
1985年是個轉折點。當年在“建設美麗大慶”的熱潮中,干打壘一個村一個村地扒掉了,原地蓋起來大片的漂亮樓區(qū),居民們也隨著消失的炊煙住進新樓,從而結束了燒原油和天然氣的時代。但不變的是那些新樓區(qū)的名,如解放村、解放南村、鐵人村、火炬村、王家圍子、風云村、豐收村、方曉一村、奔騰二村、銀浪村、杏五井等,這里或多或少地留下些干打壘炊煙的痕跡。
農村的秋天是收獲的季節(jié),大慶人的秋天也是五谷豐登。那是1986年秋季,甘達雷家從打虎莊搬到油田住宅新樓區(qū),從而由水平線的平房過渡到垂直線的樓房。住上高樓那年,甘達雷也考入了高中。舉家搬遷到新樓區(qū)后,燒火做飯改成氣罐。小區(qū)物業(yè)設專門管理機構,建立液化氣罐站,服務居民換氣罐,定期檢驗氣罐封密情況,形成安全管理流程。那時,住新樓、燒氣罐,讓附近的農民很羨慕,說石油人住的是沒有污染的天堂。
芝麻開花節(jié)節(jié)高。2006年以來,住宅小區(qū)喜事一樁連一樁,春風一陣接一陣。這時甘達雷已經從石油學校畢業(yè),負責一個小區(qū)的改造工作。當年住的新小區(qū)現在變成了老小區(qū),油田開始搞“民心工程”,改造小區(qū)的路、管線、綠化等等,居民們又找回了原來住新樓的感覺。當然,天然氣進戶更是改造的重中之重。油田專門成立燃氣公司,各小區(qū)燃氣管網管理科學,工藝流程逐漸完善。經過處理的天然氣既能充分燃盡,不污染環(huán)境,還安全可靠。從此,小區(qū)沒了安全隱患及環(huán)境污染,蔚藍的天空常相伴。
伴隨著石油人艱苦奮斗的干打壘已走進了鐵人記念館、石油展覽館,當年干打壘上飄蕩的裊裊炊煙,也難以瞅見了。但那炊煙從“干打壘”上空一路飄蕩過來,卻一直銘刻在石油人的心里。透過炊煙的變遷,讓人聽到石油人不斷前進的腳步聲。
甘達雷卻沒有忘記如生命搖籃的干打壘,肩上正挑起油二代的重擔:這頭挑著“大會戰(zhàn)”的崢嶸歲月,那頭挑著油田礦區(qū)的美好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