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新原,趙利師,安曦洲,于 潔,憲 瑩,溫賢浩,郭玉霞,管賢敏,胡艷妮,肖劍文(重慶醫(yī)科大學附屬兒童醫(yī)院血液腫瘤科/兒科學重慶市重點實驗室/兒童發(fā)育疾病研究省部共建教育部重點實驗室,重慶400014)
急性髓細胞白血病(AML)是一種異質(zhì)性較強的血液系統(tǒng)惡性腫瘤,50%以上的AML患兒伴克隆性染色體異常。按照2008年世界衛(wèi)生組織(WHO)造血與淋巴組織腫瘤分類,該類患兒屬于伴重現(xiàn)性遺傳學異常的AML。伴t(8;21)(q22;q22)的AML[即t(8;21)-AML]可占AML的20%~40%[1-2],t(8;21)-AML患兒通常對化療反應(yīng)較好,無事件生存期(EFS)長,臨床上歸入低危組。t(8;21)-AML患兒常伴其他重現(xiàn)性染色體改變(即附加染色體異常),而附加染色體異常對t(8;21)-AML患者臨床及預(yù)后影響的研究較少[3-6]。本研究回顧性分析t(8;21)-AML患兒的臨床資料并探討附加染色體異常對其臨床特征及預(yù)后的影響,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08年1月至2015年12月重慶醫(yī)科大學附屬兒童醫(yī)院血液腫瘤科收治的初診AML患兒268例,以75例t(8;21)-AML患兒為研究對象,其中男45例,女30例。所有患兒均參照2008年WHO造血與淋巴組織腫瘤分類制定的標準完善骨髓細胞學、免疫分型、細胞及分子遺傳學檢查。繼發(fā)性AML、嬰兒AML、未完善上述檢查及外院接受過化療者未納入本研究。本研究得到重慶醫(yī)科大學附屬兒童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患兒家屬均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方法
1.2.1 細胞形態(tài)學 骨髓涂片瑞氏染色并結(jié)合組織化學染色,鏡下分類計數(shù)至少200個細胞,按照FAB分型進行細胞形態(tài)學檢查并分為M0~M7亞型[7]。
1.2.2 免疫分型 治療前采集肝素抗凝骨髓2~3 mL分離單個核細胞,采用活細胞間接熒光標記和流式細胞儀檢測。所用單抗包括淋系的 CD2、CD3、CD5、CD7、CD10、CD19、CD20 及 CD22,髓 系 的 CD13、CD14、CD15、CD33 及 CD117,巨核系的 CD41、CD61及干系的CD34。陽性標準:淋系及髓系抗原陽性細胞大于20%,CD34陽性細胞大于10%。
1.2.3 染色體核型分析 采集治療前乙二胺四乙酸(EDTA)抗凝骨髓2~4 mL行24~48 h短期培養(yǎng),G顯帶技術(shù)對大于或等于20個處于分裂中期的細胞核型進行核型分析,參照ISCN2009標準描述[8],核型異常大于或等于2條染色體或3個斷裂點為復(fù)雜核型。
1.2.4 RUNX1/RUNX1T1融合基因檢測 治療前取肝素抗凝骨髓2~3 mL,逆轉(zhuǎn)錄聚合酶鏈反應(yīng)(RT-PCR)技術(shù)檢測AML1/ETO融合基因[9]。
1.2.5 治療方案及療效評價 參照兒童AML診療建議化療[10],療效標準參照文獻[10-11]的標準進行評估,隨訪時間截至2016年5月。隨訪指標包括完全緩解(CR)率及EFS。EFS定義為從確診到第1次事件(包括復(fù)發(fā)、死亡)時間或末次隨訪時間。
1.3 統(tǒng)計學處理 采用SPSS20.0統(tǒng)計軟件對數(shù)據(jù)進行統(tǒng)計學處理。計量資料以表示,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或單因素方差分析。計數(shù)資料以例數(shù)或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生存分析應(yīng)用Kaplan-Meier法,組間比較采用log-rank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染色體核型分析 75例患兒中50例(66.67%)伴附加染色體異常,其中性染色體缺失38例(占所有患兒比例50.67%,占附加染色體異常者比例為76.00%),包括-Y 25例,-X 13例(12例女性,1例男性)。5例患兒同時還伴附加其他染色體異常。性染色體缺失外,其他附加染色體異常以常染色體長臂部分缺失為主,包括8例 9q-、2 例 7q-,1 例 5q-和 1 例 6q-。14 例患兒存在復(fù)雜核型,其中6例伴性染色體缺失。8例伴附加染色體異?;純阂蚶龜?shù)太少未納入分析,其余67例患兒分為3組:僅有t(8;21)組(A組,25例)、t(8;21)僅伴性染色體缺失組(B組,28例)和復(fù)雜核型組(C組,14例)。
2.2 臨床資料 75例患兒發(fā)病年齡(96.31±36.23)個月。初診血常規(guī):白細胞計數(shù)(WBC)為(15.78±15.93)×109L?1,血紅蛋白(Hb)為(66.70±19.21)g/L,血小板計數(shù)(Plt)為(38.71±34.45)×109L?1。乳酸脫氫酶(LDH)為(711.47±661.56)U/L。56例行全身骨骼 X 線片檢查,17例異常(30.36%)。3組患兒中19例未做骨片檢查。納入研究的3組患兒發(fā)病年齡、性別構(gòu)成、初診WBC、Hb、LDH和骨片異常比例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但A組患兒Plt水平較B、C組低,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3 細胞形態(tài)學分型及RUNX1/RUNX1T1基因分析 75例患兒AML-M2型63例(84.00%),AML-M5型8例(10.67%),AML-M4型 4例(5.33%)。在納入 3組 67例中,AML-M2型在3組中的比例分別為96.00%、82.14%和85.71%,三者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75例均檢測出RUNX1/RUNX1T1基因,染色體核型與基因檢測結(jié)果相符。見表2。
表1 各組患兒臨床及實驗室特征比較
表2 各組患兒FAB亞型的分布情況及比較(n)
2.4 療效分析 放棄及CR后接受造血干細胞移植患兒均未納入療效分析,40例(A、B、C組分別為18例、16例和6例)根據(jù)兒童AML診療建議方案化療[10]。1個DAE療程后33例CR、7例未CR,CR率為82.50%。未CR患兒中1例接受第2療程DAE治療并達CR,6例放棄。CR患兒中2例放棄,31例繼續(xù)化療,6例復(fù)發(fā),A組因經(jīng)濟原因放棄和感染死亡各1例。3組患兒第一療程CR率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526)。3組患兒平均 EFS 分別為(56.446±8.790)個月、(75.844±8.176)個月和(45.000±7.361)個月,3組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670)。見圖 1。
圖1 3組患兒無事件生存曲線
AML是一組臨床及遺傳學上均具異質(zhì)性的惡性疾病,占兒童白血病的15%~25%[12]。50%~93%的AML患者有細胞遺傳學異常,而細胞遺傳學改變已成為指導AML診斷治療的重要標志[12-14]。t(8;21)是AML中最常見的染色體重排,該易位導致21q22的RUNX1基因易位至8q22并與該位置上RUNX1T1基因并置形成RUNX1/RUNX1T1基因(又稱AML/ETO基因),該融合基因的蛋白產(chǎn)物可抑制若干造血轉(zhuǎn)錄因子表達并引起細胞惡性分化,但其被歸為AML預(yù)后良好的指標,對化療反應(yīng)好,患者使用大劑量阿糖胞苷治療通常能獲得較高CR率與長期EFS。
t(8;21)-AML常伴附加染色體異常,主要包括-Y、-X、9q-、+4、+8、-7/7q-等,其中性染色體缺失最為常見[15]。有學者報道 t(8;21)-AML中復(fù)雜核型發(fā)生率為 9%~23%。本研究結(jié)果顯示,附加染色體異常檢出率為66.67%,按發(fā)生率遞減依次為性染色體缺失、9q-和7q-等,復(fù)雜核型發(fā)生率為18.67%,均與文獻結(jié)果相似。牧啟田等[16]指出,成人僅t(8;21)和伴性染色體缺失患者細胞學分型主要見于AML-M2型,其他附加染色體異常的患者則更易見于非AML-M2型。本研究結(jié)果顯示,t(8;21)-AML患兒均以AML-M2型最多見且與附加染色體異常無關(guān),提示兒童與成人存在一定差異性。本研究結(jié)果顯示,僅伴性染色體缺失的 t(8;21)-AML患兒PLT水平高于單純t(8;21)-AML組,而其他特征如發(fā)病年齡、WBC及Hb水平等相似,提示附加染色體異??赡軐和痶(8;21)-AML患者臨床特點沒有影響。
文獻[17-19]提示,伴附加染色體異常是 t(8;21)-AML的預(yù)后不良因素,特別是9q-和性染色體缺失是t(8;21)-AML預(yù)后的不良因素。一般認為,復(fù)雜核型是AML獨立的不良預(yù)后因素[20]。而本研究結(jié)果則顯示,性染色體缺失、復(fù)雜核型等附加染色體異常對t(8;21)-AML患兒生存并無不良影響,其可能與兒童特點及本研究樣本量較小有關(guān)。
綜上所述,t(8;21)-AML患兒容易合并附加染色體異常,附加染色體異常以性染色缺失最為常見。與成人t(8;21)-AML不同的是,附加染色體異??赡懿挥绊憙和趖(8;21)-AML的臨床及實驗室特征,其對t(8;21)-AML患兒生存也可能無不良影響。但本研究為單中心且樣本量較少,需多中心研究附加染色體異常對t(8;21)-AML 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