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亮
摘 要:目的:為大半徑弧形建筑進行測量放線。方法:在建筑物呈裙擺狀區(qū)域、報告廳、建筑物內(nèi)弧形大廳等區(qū)域,利用AutoCAD及建筑物坐標,對建筑物內(nèi)進行坐標定位,使用全站儀進行調(diào)平、放樣,輸入點位信息,輸入后儀器跳回放樣菜單,添加后視點,輸入后試點后進行照準,通過目鏡將儀器對準十字絲,根據(jù)實際情況進行測算。結論:使用全站儀與AutoCAD結合進行測量放線,可以提高放樣精度,加快工作效率。
關鍵詞:弧形建筑;測量放線;大半徑;全站儀;AutoCAD
1 工程簡介
該建筑主要劃分為五個大區(qū),分別為三個裙擺樓、一個大廳、一個主樓,經(jīng)過測算得知建筑總長402m,總寬 165m,最大半徑為 153.37m。建筑內(nèi)部總面積合計130020m2,建筑內(nèi)部主要包含了:銀行、餐飲街、200人會議廳、多功能媒體室、科技展覽館、辦公區(qū)。建筑北側有三個裙擺樓、中部為3層高的大廳,連接著裙擺樓與主樓,建筑南側為20層的主樓,主要包含辦公區(qū)及展覽館。具體分布如下圖1所示。
2 測量方法
傳統(tǒng)的弧形建筑測量放線法主要包括:坐標法、拉線法、經(jīng)緯儀測量法(經(jīng)緯儀測角法、直角坐標法、弦線支距法)等。這幾種放線方法適合的情況不同,而使用全站儀放線,具有精度高、效率高等特點。通過衡量多方面情況,本次工程決定使用全站儀進行放線。
3 計算控制點確定坐標系
計算控制點坐標,是測量放線中的重要環(huán)節(jié),首先根據(jù)圖紙確定原始坐標數(shù)據(jù),然后對未知控制點坐標進行計算,常見的計算方法是:設置一個未知點坐標X/Y,根據(jù)坐標建立方程組,進行求解。本工程由于裙擺樓較多,圓弧與建筑的交點都需要進行放樣,數(shù)據(jù)量較大,使用此種方法計算會消耗大量時間,因此提出了結合AutoCAD軟件進行坐標計算,使用AutoCAD軟件,在電子版的軸網(wǎng)圖中進行點位搜索標記,迅速查找出軸網(wǎng)圖內(nèi)任意位置坐標,精度為10mm,有效的滿足施工精度要求,減少了人工計算的冗長工期,提高了工作效率。使用AutoCAD軟件計算數(shù)據(jù)如圖2所示。
使用AutoCAD計算步驟:新建項目并設置比例尺為1:500,在AutoCAD 中生成平面直角坐標系,將已知控制點坐標(X=34.536,Y=950.329)設為原點坐標(0,0),原點坐標處于A 區(qū),如圖2所示。
4 平面控制點選取
本工程原始圖紙已經(jīng)給出了一個已知點的坐標,根據(jù)圖一展示的建筑分區(qū)以及施工現(xiàn)場實際情況,選取了8個控制點,使用AutoCAD軟件標注其坐標如圖1所示,根據(jù)標注的坐標,施工人員使用全站儀進行定位,找到選定的8個控制點。對于找到每個控制點,要進行埋樁,保證施工過程中控制點可以長期使用,不會丟失,在定點處挖出10cm深的土坑,將木樁插入土坑,并向土坑中澆灌混凝土,在混凝土表面放置直徑為2cm的圓形鋼板,保持鋼板頂端與混凝土頂部持平,在圓形鋼板中央用刻一個十字花,交叉點使用黑色記號筆標記控制點號[2]。
5 主軸線定位控制點的放樣
5.1 ±0.000以下軸網(wǎng)交叉定位點的放樣
由于±0.000以下軸網(wǎng)交叉的控制點距離建筑物較遠,若直接進行測量,則會由于距離較遠而無法看到棱鏡,因此要架設臨時站點,在兩點中間的合適位置選取一個臨時測點,使用全站儀獲取該點的坐標信息,將全站儀架設在該點,選取合適的控制點作為后視點,由于后視點距離越遠,放樣的精度會越高,因此要在控制點中選取未被遮擋且距離此點最遠的一點作為后視點。
5.2 ±0.000 以上軸網(wǎng)交叉定位點的放樣
由于該建筑周圍不存在高程建筑,因此在±0.000 以上軸網(wǎng)交叉定位點設置放線孔時,需要在高于二層的樓層表面提前留出放線孔的位置,并使用垂準儀將控制點,垂直向上投射到二層樓面,然后將全站儀架在該點上,將外圍控制點中的未被遮擋的、距離此測站點較遠的控制點作為后視點,同理,使用垂準儀將控制點投射到各層樓面,然后將全站儀置于各層表面該點的位置,將其作為測站點,放樣出其他控制點[4]。
6 結語
本工程采用以上方法對大半徑弧形建筑進行測量放線,在建筑物呈裙擺狀區(qū)域、報告廳、建筑物內(nèi)弧形大廳等區(qū)域,利用AutoCAD及建筑物坐標,對建筑物內(nèi)進行坐標定位,使用全站儀進行調(diào)平、放樣,輸入點位信息,輸入后儀器跳回放樣菜單,添加后視點,輸入后試點后進行照準,通過目鏡將儀器對準十字絲,根據(jù)實際情況進行測算[5]。使用全站儀與AutoCAD結合進行測量放線,較傳統(tǒng)的測量放線方法,大大提高了放樣精度,減少了工作時間,減少了人為計算的誤差,有效的提高了工作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