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從貴州土家族葬儀看土家先民的生活

2018-09-10 18:38:14何立高
三峽論壇 2018年6期
關(guān)鍵詞:貴州

何立高

摘 要:貴州土家族喪葬儀式是非常程式化的,有開光、穿神點祖、祭祀祖先、打繞棺等系列儀式,透過葬儀可窺見土家先民的生存樣態(tài)。

關(guān)鍵詞:土家族葬儀;貴州;先民生活

中圖分類號:F063.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1332(2018)06-0025-04

土家族是中華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員,是一個古老而又年輕的民族,說其古老,是因為源于古代巴人,自古以來就生活在武陵山區(qū),生生不息,薪火相傳。說其年輕,是因為直到1957年才認定為單一民族。[1]本文以貴州土家族葬儀入手,試圖對古代土家先民的生存狀態(tài)進行探討,敬請專家、學者斧正。

喪葬儀禮,是人生最后一項“通過儀禮”,也是最后一項“脫離儀式”。倘若說誕生儀禮是接納一個人進入社會的話,喪葬儀式則表示最終脫離社會,它標志著人生旅途的終結(jié)。喪禮,古代社會視其為兇禮之一,它是處理死者時,殮殯奠饌,拜涌哭泣的禮節(jié)?!吨芏Y·春官·大宗伯》有“以喪禮哀死亡”的記載,說明喪禮之主要內(nèi)容是對死者以示哀悼。一個人死后,活著的人為之發(fā)喪,表示悲哀悼念之情,完全是正常行為。但是,各民族的觀念千差萬別,有的認為靈魂可以轉(zhuǎn)世,或靈魂不死。這樣死亡往往被涂上神秘色彩,并由此產(chǎn)生許許多多、千奇百怪的慰問死者靈魂的風俗。加之,我國民族眾多,各民族所處自然環(huán)境、社會形態(tài)、宗教信仰各自不同,于是形成豐富多彩的喪葬儀禮。

貴州土家族的喪葬儀禮活動,歷來為土家族人民所普遍重視,喪禮主題基本相同:其一,表現(xiàn)生者對死者的哀悼;其二,懷念死者生前之功德;其三,超度亡靈,使死者靈魂得到安息;其四,通過信仰和禁忌儀式,免除生者對死者的懼怕心理和寄托于死者美好愿望。在貴州土家族的心目中,死對活著的人是悲痛,但對死者卻意味著解脫了人間一切煩惱。所以,他們在葬儀上具有其獨有特點:第一,在舉辦喪事的指導思想上是越熱鬧越好,就在熱鬧的土家族喪葬活動中,通常稱其為悲事喜做,又叫“白喜事”。內(nèi)容豐富多彩,別具一格;第二,土老師(即土司子,有此土家族地區(qū)叫“梯瑪”)是整個葬儀活動的主持人,聲稱其行走在陰界和陽界,能夠與神鬼及死者溝通,并賦予很大權(quán)利,具有權(quán)威性;第三,祭品需由生食到半生半熟食到熟食。

貴州土家族對喪葬儀式十分重視,而且喪葬習俗至今改變不大,在整個過程中體現(xiàn)了對老人的崇敬,喪葬儀式較為隆重,并遵循著嚴格的程序。當老人病篤,就要準備伏包(紙錢封裝好),按老人年齡的大少而決定伏包的數(shù)量。到老人謝世之際,馬上燒“落氣錢”和“路引”、放鞭炮。其“路引”是用白紙寫上死者的生辰和死亡年、月、日、時,以此作為通過“地府”的憑據(jù)。之后由孝子給死者洗身。洗身的秩序是:額頭一帕,胸口一帕,手心、腳心各一帕,洗手、腳是男左女右為序。再其后就是穿壽衣(有胸襟的衣衫和褲襪鞋),上衣全系布制成的紐扣,一般穿五身、七身、九身。穿五身即上衣三件褲子兩條,七身則是上五下二,九身則是上六下三,褲帶用藍線或黑線,根數(shù)與年齡相等,鞋一雙,襪一雙。穿好壽衣后就開始了喪儀的四大步驟。

第一,開光儀式。其做法是將死者扶起成半坐狀,或扶下床坐在板凳上,用兩個碗裝上大半碗生米,將死者雙腳放在碗內(nèi)米上,土老師手把燈盞在死者面前晃動,開頭光、眼光、耳光、鼻光、口光、胸光、手光、腳光。土老師一邊晃動一邊口中念道:“開頭光,亮頭光,頭頂青天亮堂堂;開眼光,亮眼光,眼光婆娑世界光;開耳光;亮耳光,耳聽人間禍福祥;開鼻光,亮鼻光,鼻聞凡間五色香;開胸光,亮胸光,胸懷世界照四方;開心光,亮心光,心如明鏡亮堂堂;開手光,亮手光,手拿乾坤日月光;開腳光,亮腳光,腳踏紅蓮萬年長……”

第二,穿神點祖儀式。用一木牌,上寫死者姓名、生死年月,將一只公雞雞冠血用筆沾血點在木牌名字上,口念道:“點頭頭動,點腳腳動,點心最光明……”當念到點頭時,將雞血點在名字的頭一個字上,念到點腳時,將雞血點在名字最后一個字上。然后送進祖祠安位。

第三,祭祀祖先儀式。祭祀祖先,又叫祭“八部大王”。人死后,由土老師主持喪禮。土老師一般有弟子三五人,他們是喪儀活動的中心人物。在入殮前,要將靈柩停放在堂屋的正中。正前方安放一張方桌,桌上放土老師及弟子的弓箭、師刀、鑼、鼓、牛角等用具。再放上供品,有水果、大米、豬肉、雞肉、豆制品等。供品開始供生食,隨著葬儀的進展,換成半生半熟,再換成熟食。開始祭祀祖先,由土老師領(lǐng)唱,弟子隨唱或合唱。唱詞內(nèi)容為祭頌贊祖先“八部大王”功勞業(yè)績。每唱完一段就由土老師起舞,手執(zhí)師刀,有時吹牛角,弟子則用鑼、鼓配樂。跳舞內(nèi)容則是表現(xiàn)祖先開山造田、生兒育女等情況?!罢麄€土家民族的祖先,統(tǒng)一是‘八部大王?!瞬考窗藗€部落,八部大王即八個部落的酋長?!蓖瑫r土家族又稱之為“八部大神”,據(jù)筆者調(diào)查,并多次與土老師核對得知,“八部大王”即神王地主、將軍老爺、三撫相公(田宣慰、冉宣慰、楊宣慰)、九風老爺、八面地君、川主、土主、藥王三圣。

貴州土家族祭祀祖先或八部大王的記載,在明朝以前文獻中不太明顯,而在明代則較清楚了。明嘉靖《貴州通志》中有:“冉家蠻,……死喪、殺牛、擊鼓、哀唱,祭畢,安于山洞而散”之載。明嘉靖《思南府志.風俗》亦有“擊鼓”、“哀唱”等載。清《銅仁府志·風俗》記載:祭“八部大王”時,“巫黨(指土老師及其弟子等人——引者注)椎鑼擊鼓,以紅巾裹首,戴觀音七佛冠,登壇歌舞,右手執(zhí)有柄鐵環(huán)曰師刀,上有數(shù)小環(huán),搖之聲錚錚然。左手執(zhí)牛角,或吹或歌或舞,抑揚拜跪,電旋風轉(zhuǎn)”。民國《貴州通志》亦有“喪葬亦歌舞”的記載。[2]祭“八部大王”唱詞為:“鳴角擾擾叫一聲,神王地主大神,將軍老爺?shù)弥?;鳴角擾擾叫二聲,三撫相公三尊神;鳴角擾擾叫三聲,九風老爺?shù)弥劊圾Q角擾擾叫四聲,八廟地君八尊神;鳴角擾擾叫五聲,川主、土主得知聞;鳴角擾擾叫六聲,藥王三圣三尊神?!背~一完,則祭祖活動結(jié)束,就將死者裝進棺材,跳喪活動進入第四階段——“打繞棺”。

第四,打繞棺儀式。又叫“穿花”或曰“繞棺”,就是圍繞靈柩旋轉(zhuǎn),且歌且舞的活動,這一階段是葬儀的高潮時期。

“打繞棺”活動參加人數(shù)不限,三五人或十佘人不等,有時多達數(shù)十人。凡參加操辦喪事之人、親戚朋友及看熱鬧的旁觀者,均可參加合唱、跳舞之行列。前面由一人執(zhí)引導燈領(lǐng)唱或領(lǐng)舞,后面的人也隨即起舞或歌唱,加之又配上鑼、鼓等打擊樂器,使整個繞棺場面更加活躍,喪儀變成了有趣的群眾性娛樂活動。唱詞唱法別具一格,內(nèi)容豐富,摻雜了大量的民歌歌詞,具有濃郁的民族色彩。其唱詞內(nèi)容大部分為死者在生時怎樣成家立業(yè)、養(yǎng)兒育女、待人處事之事。若死者為男子則內(nèi)容為“勤苦勞動”、“圍山守獵”、“孝敬父老”等等。若死者是婦女,則內(nèi)容大多為“操持家務(wù)”、“紡紗織布”等。“跳舞”的內(nèi)容表現(xiàn)出漁獵活動,農(nóng)事活動、軍事活動等情形。首先,“跳舞”一開始就表現(xiàn)出漁獵活動的情形,如“黃鷹展翅”、“野羊鉆網(wǎng)”、“圍山守獵”等動作。再跳表現(xiàn)為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活動,如“播種”、“栽秧”、“薅草”、“收割”等動作,這正好是糧食生產(chǎn)的全過程。接下來是跳表現(xiàn)軍事活動的,如“引弓射箭”、“舞刀耍劍”等。整個打繞棺活動終結(jié),標志著喪儀的高潮階段結(jié)束。

“打繞棺”儀式的舞蹈剛勁有力,表現(xiàn)了土家族人民粗獷豪放的性格。“打繞棺”最早見于《隋書·地理志》的載述,“其左人則又不同,無哀服,不復魂。始死,置尸館舍,鄰里少年,各持弓箭,繞尸而歌,以箭扣弓為節(jié)。其歌詞說盡平生樂事,以至終卒,大抵猶今之挽歌”。考究其文中“左人”是指住在僚人聚居地附近的人,書中所指之地正好位于今天渝黔湘鄂四省交界之武陵山區(qū),筆者不敢說“左人”就等于土家族先民,但是,說“左人”中有部分是今天土家族的先民是完全可能的。前面說到的《貴州通志》、《思南府志》、《銅仁府志》,沒有《隋書》這樣記載詳細,但可以看出,“擊鼓”、“哀唱”、“或歌或舞”與“各持弓箭”、“繞尸而歌,以箭扣弓為節(jié)”有許多共同之處?!罢f盡平生東事,以致辭終卒”,與今天的打繞棺內(nèi)容完全相同。[3]既然跳喪活動很早就有,為什么又能保存下來經(jīng)久不衰?這除了自身心理特點外,還與黔東北地區(qū)山高路險、水流湍急、荊棘叢生和交通極不便有關(guān)。還有與葬儀既安慰死者娛樂生者的二者統(tǒng)一性有關(guān)。

從整個葬儀活動中,我們可以看出:

關(guān)于土家族的族源問題,至今學術(shù)界多種說法,主要有“湘鄂渝黔邊土著說”,“江西移入說”、“巴人后裔說”和“貴州烏蠻后裔說”等。雖然都舉出了一些證據(jù),但均難以令人信服。盡管有人從地理學、語言學、考古學、歷史學等角度進得過探討,都終究沒有得出一致意見。筆者對這些說法不敢妄加評論,但有一點可以肯定,土家族先民很早就定居在渝黔湘鄂四省交界地區(qū)。這從土家族喪儀和祭詞中就有所反映。祭祀祖先的人名、地名均出自渝黔湘鄂邊地區(qū),如“思南十八堡”、“播州十八坪”、“梅花洞府”、“懸花嶺”等。說明土家族很早就在這一帶生息。三撫相公中的田宣慰、揚宣慰、冉宣慰為三大姓,他們分別在思南、務(wù)川、沿河、印江、德江、遵義及重慶酉陽、秀山等地,這亦是土家先民活動生產(chǎn)于該地區(qū)的佐證。

從跳舞的動作來看,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土家族的先民亦經(jīng)過從漁獵生活到農(nóng)耕生活的過程。生產(chǎn)方式同樣是由漁獵向農(nóng)耕過渡。而土老師的祭具從“弓箭”轉(zhuǎn)變?yōu)椤暗丁?、“鼓”、“鑼”及文獻中“殺牛祭祖”的記述來看,說明貴州土家族地區(qū)的先民有畜牧業(yè),但牛很少用于農(nóng)耕或者純粹不用于耕地。換句話說是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不發(fā)達,耕作面積小,沒有認識到牛耕的重要性。在明以后的文獻中未有殺牛的記載,說明貴州土家族地區(qū)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有較大發(fā)展,耕種面積擴大,牛在農(nóng)耕上占有重要地位,就不再殺牛祭祖了。喪儀中舞蹈難度系數(shù)較大,這無疑與土家族先民們“喜險阻,善戰(zhàn)斗”的性格和生活在交通極為不便的地域有關(guān)。再者土家族本來就是一個善舞的民族,古有“巴渝舞”,近有“巴山舞”,現(xiàn)有“擺手舞”,今天貴州的土家族還喜愛“打鬧鼓舞”、“薅草鑼鼓舞”等。

無論是親朋好友,還是旁觀熱鬧者,均可參加“打繞棺”儀式,這表現(xiàn)了土家族尊敬長輩的高尚品德,團結(jié)精神。恰恰再現(xiàn)土家族先民們,在漁獵生活時,單個人力量不能獲得必需的生活資料,需要團結(jié)起來,共同獲取生存資料的歷史。在生產(chǎn)力有所發(fā)展,產(chǎn)品有了剩余,需要團結(jié)起來,保護勞動產(chǎn)品,抵抗外族入侵的歷史。

土家族的葬儀活動中,祭祖的供品,從生食到半生半熟再到熟食來看,則反映了土家族歷史上有過生食的階段。在原始社會狩獵時期,當時人們不曾認識到利用火來燒烤食品,防寒取暖,過著“茹毛飲血”的生活。隨著社會的發(fā)展,人類的進步,才逐漸過渡到熟食。這一歷史痕跡在葬儀中均有所保留。

從貴族土家族葬儀活動來看,我們可以得到以下一些認識:土老師在整個葬儀活動中是核心人物,具有權(quán)威性,一切聽從他指揮,一切問題都必須征得土老師的同意方能進行。土老師在土家族社會中具有極高的威望,他的靈魂能夠上天。若土老師死,要先“開天門”,將靈魂“升天”后才能安葬,在手心、胸口、背上都蓋了紅印,印是“到天朝地府”通過各路關(guān)卡的標記,[4]反映出土老師在歷史上社會地位是很高的,可能是原始部落社會的首領(lǐng)之一。

結(jié)語

貴州土家族的葬儀活動,始終保持著濃郁的民族色彩,內(nèi)容豐富多彩,帶有集體性、娛樂性,既安慰死者靈魂又娛樂生者。我們從這些活動中可以窺見土家族先民經(jīng)過“茹毛飲血”的生活到漁獵再過渡到農(nóng)耕生活這一歷史進程。

土老師很可能是原始部落酋長的影子,故今仍享受歷史的余光。另外,從喪葬祭祀中也可看出,土家族先民們很早就定居于今渝黔湘鄂四省交界地區(qū)了。

注 釋:

[1] 嚴天華主編:《貴州土家族文化大觀》,貴州民族出版社 ,2014年。

[2] 陳國安主編:《貴州六山六水民族調(diào)查資料選輯·土家族卷》,貴州民族出版社 ,2008年。

[3] 《中國各民族原始宗教資料輯成》,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3年。

[4] 陳國安主編:《貴州土家百科全書》,貴州民族出版社 ,2018年。

責任編輯:劉冰清

文字校對:向華武

猜你喜歡
貴州
貴州劍河 多彩刺繡添技增收
貴州,有多美
尋味貴州——遵義
尋味貴州
沉醉貴州
多彩的貴州 多彩的茶
貴茶(2018年6期)2018-05-30 09:53:50
我與貴州茶一起
貴茶(2018年6期)2018-05-30 09:53:36
貴州,我還會再來——一個北京理工男自駕獨行環(huán)游貴州14天
貴州處處有宋意
民國時期貴州社會教育述論
安达市| 清涧县| 西丰县| 闸北区| 富源县| 九台市| 蒙自县| 唐山市| 阿鲁科尔沁旗| 汉阴县| 忻州市| 全椒县| 南康市| 岱山县| 新竹市| 聂荣县| 长宁县| 莒南县| 松阳县| 康保县| 甘德县| 雷州市| 黎城县| 汉川市| 彩票| 万载县| 万全县| 资溪县| 贺兰县| 天台县| 株洲市| 阿克| 青田县| 麻城市| 镇原县| 友谊县| 寿光市| 苍山县| 长治县| 古浪县| 罗定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