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維武在《教育科學研究》2018年第6期《論先秦儒家的榜樣教化思想》一文中指出,在先秦儒家的德育理論中,道德榜樣占據著關鍵地位,而教師則是榜樣教育的核心。這里的教師有廣義與狹義之分,從最廣泛的意義說,一切能夠促進、幫助自己的德行得到改善的人都可稱為教師。故孔子說:“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另一方面,就狹義來說,只有善于學習,深刻地把握仁義禮樂道德精神的君子賢人才能擔任道德教師,即“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苯處煹淖饔镁唧w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通過言傳向學生傳授文化典籍中的道德規(guī)范。二是通過身教,以自身的道德行為、道德人格為學生樹立起一個可供仿效的榜樣。
先秦儒家的道德榜樣思想給當代德育提供了一定的啟示:從人性論假設出發(fā),先秦儒家關于道德榜樣教育的重要假定是:人們通過仿效道德榜樣來進行道德學習,向人們引薦道德榜樣是反復向人灌輸某種道德行為準則的最好辦法。因此,德育的一個重要目標是教師不僅要以自己的高尚品德作為學生的榜樣,并且要幫助學生辨別、選擇那些在道德上足供效法的榜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