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英
黃河從巴顏喀拉山發(fā)源后,數(shù)百條河流匯聚到高地瑪多,形成了上游最大的淡水湖鄂陵湖、扎陵湖,黃河水就是從這里出發(fā),開始了奔流不息的萬里征程。
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搖籃,自古就有母親河之稱。這個夏日我懷著崇敬之情,如愿踏上了母親河的源頭探秘之旅。我們一行從青海西寧出發(fā),翻越河卡山,奔馳在海拔4000米的高原平壩上,一路上山勢平緩,白云低垂,天藍(lán)如洗,感覺離天很近。經(jīng)過480多公里的長途行進,終于來到黃河源頭第一縣——瑪多縣。
瑪多,藏語意為“黃河源頭”。一進縣城,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座“天上瑪多,黃河源頭”巨大的雕塑,昭示著這里獨特的人文資源與地理標(biāo)志。這里風(fēng)中飛揚著彩色的經(jīng)幡,藏族風(fēng)情相當(dāng)濃郁。
小小的縣城被一條丁字街幾乎全部涵蓋,中心的格薩爾廣場上,身穿厚重藏服的人圍繞著格薩爾王座雕塑,一圈又一圈的轉(zhuǎn)經(jīng)?,敹嗳h人口只有1萬多一點,縣城也只有3000人?,敹嗟睦先苏f,氣候多變,有“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說法。剛來瑪多就感受到了這里高原天氣的多變,夜宿瑪多,聽了一夜的雨聲,一早起來,已是晴空如洗。
從縣城一路西行,走不多遠(yuǎn)就變成了砂石路。川外廣闊的草原連綿著雪山,車子馳騁在無人的土路上,成群的黃鴨、黑頂鶴飛掠而過,路邊也不時出沒一群群藏野驢,憑添了幾分生趣。
不知什么時候,路邊出現(xiàn)了河流相伴。河面非常寬闊,藍(lán)天映在河面上,非常靜謐。水很清,手捧起喝了一口,還有微微的甘甜。再繼續(xù)前行60公里左右,眼前忽見水天一色,看路旁大石頭上的字,原來是鄂陵湖到了。
鄂陵湖的巨大顛覆了我們的認(rèn)知。一路伴著湖水前行,好似一直沒有盡頭,轉(zhuǎn)過一個又一個彎,眼前仍然是橫無際涯的湖面。鄂陵湖東西窄、南北長,猶如一個超大的寶葫蘆,湖水清澈,湖水面的顏色隨著光線一直在變化,水波在明藍(lán)色的天空下蕩漾著,波光粼粼,天上的云彩,周圍的山嶺,倒映在水中,清晰可見,被稱為“藍(lán)色的長湖”真是名符其實。
伴隨著鄂陵湖一番回旋之后,進入一條長約20公里、寬300多米的溝谷,河水從這里分成九股道,散亂地穿過峽谷,源頭處正是扎陵湖。與鄂陵湖的形狀恰好相反,扎陵湖東西長,南北窄,酷似一只美麗的大貝殼,鑲嵌在黃河上,扎陵湖水色碧澄發(fā)亮,湖心偏南是黃河的主流線,看上去,仿佛是一條寬寬的乳黃色的帶子,將湖面分成兩半,其中一半清澈碧綠,另一半微微發(fā)白,所以叫“白色的長湖”。
鄂陵湖和扎陵湖是黃河源頭兩個最大的高原淡水湖泊,被稱為“黃河源頭姊妹湖”。 在河源地區(qū),大河還叫做瑪曲,從鄂陵湖流出后才真正的叫做黃河。這里的黃河沒有奔騰洶涌,也沒有攜泥帶沙,它似一條哈達(dá),吸收著天地的愛與光華,蜿蜒在草原上。
漫步扎陵湖,抬頭上望,黃河源的地標(biāo)“牛頭碑”,在經(jīng)幡環(huán)繞中泛著黝黑神秘的光澤,位于鄂陵湖與扎陵湖之間的措日尕則山,因為那巨大的“牛頭碑”,現(xiàn)在的人們都叫它牛頭山了,這座山看起來就是個巨大的趴伏在那里的丘陵突起,隔很遠(yuǎn)就望見山包上盤旋的山路像長長的飄帶纏繞往返。車子在山路上來回盤旋著前行,海拔不斷的升高,到牛頭碑前停止時,海拔標(biāo)注是4610米。
所謂牛頭碑,并未雕刻眉眼,確切地說,只有兩只巍然向天的牛角,黑中泛綠的銅鑄,顯得粗獷而堅毅,象征黃河源頭青銅鑄的牛頭形“黃河源紀(jì)念碑” 聳立在頂峰,氣勢雄偉。
碑上刻有原中共中央總書記胡耀邦和十世班禪大師的漢藏文題詞“黃河源頭”字樣,碑身高3米,碑座高2米,原始圖騰神圣的崇拜物——牛的造型,碑式別致,字體雄渾,象征著中華民族歷經(jīng)滄桑的悠久歷史和勤勞樸實的品格以及偉大而堅強的民族精神,使人油然產(chǎn)生一種無與倫比的強烈凝聚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