胖龍蝦
看著攤主把食物燒出來、烤出來、煮出來、端出來,聞著香氣,聽著“刺啦”的響聲,和著熱氣,狂嚼猛啃,打一個飽嗝,看著攤主臉上掛著的汗水和映照著火光的笑容,這一刻會覺得世界很小,人與人很近。
不管是在繁華的都市,還是在綠意蒼翠的深山,有時候我會突然特別想吃一碗面,想烤一把肉,想燉一鍋熱熱的湯暖暖疲憊的身軀。
還有的時候,會突然很想找一家路邊攤,站在那里等著,聽著攤主的吆喝,雖然語言不通,但好像總是能心領(lǐng)神會。
旅行的時候逛一逛世界各地的路邊攤,感受一下別樣的風(fēng)土人情,實在是不可或缺的一樁美事。
澳門是個有趣的地方,賭場奢華,市井氣卻也濃郁。在澳門一定要吃街頭的明檔牛雜,在市中心最繁華馬路的巷子口,就有一個流動攤位,老板是夫妻檔,經(jīng)營了二十多年,刮風(fēng)下雨從不間斷。白天沒法開,夜黑了才擺出來,你只要路過,馬上能聞到車水馬龍中飄過來的一股鹵香,絕對邁不開步,必然口中生津。從排隊的人群間隙中望去,只見老板從鹵水里撈出牛肚、蘿卜、魚丸、油豆腐,老板娘飛快地用剪刀剪成小塊,再舀一勺鹵水,添一點特制辣醬。大剪刀咔嚓咔嚓地響,牛雜被剪成小塊小塊的,鹵水熱氣咕嘟咕嘟地冒,人聲嘈雜哇啦哇啦地喊,等那燉至酥爛香氣濃郁的牛雜蘿卜入口,一時整個世界都突然安靜了。當時我覺得如果錯失了這個牛雜路邊攤,等于錯失了澳門的一部分。
同樣的夜市路邊攤,新加坡的管理確實有其獨到之處。在摩天輪下,新加坡專門辟了一處由政府管理組織的夜市,起名:路邊攤。那里重現(xiàn)了新加坡的舊日風(fēng)貌,復(fù)制了六七十年代的感覺,以懷舊為基調(diào)。最熱火的是牡蠣煎蛋,老板一邊瘋狂地磕雞蛋,把一臉盆的雞蛋液整個倒入滾燙的鐵鍋,一邊再倒入新鮮剝出的牡蠣:用巨大的鐵鏟上下翻炒,撒鹽、香蔥、調(diào)料,即可起鍋開賣,到我手中還是滾燙的,入口滑嫩,香氣撲鼻。這份帶著鑊氣的美味,不在路邊攤候著,你是絕對無法體會到的。
同樣的路邊攤,到了歐洲就不會這么煙火升騰了。10月天氣漸寒,在西班牙的廣場上,我看了美術(shù)館,走累了,坐下來歇息的時候,幽幽地飄來一股焦糖香氣,在寒風(fēng)中透著暖意。轉(zhuǎn)頭看去,是路邊攤的烤板栗。在歐洲,板栗最簡便、最能保留原汁原味的做法就是直接在炭火盤上烤。
歐洲的路邊攤除了烤板栗,還有牛肚包,意大利佛羅倫薩最出名的路邊攤美食就是牛肚包。牛肚包其實有點像西安的肉夾饃,先將托斯卡納小圓面包一切兩半,牛肚是提前鹵好了泡在湯汁里的,現(xiàn)吃現(xiàn)切,再佐上紅醬和綠醬夾好即成。肉夾饃當然要吃熱的,牛肚包也一樣,帶著湯汁夾著燉爛的牛肚,那吸滿汁水的面包才是精華。有一家很有人氣的牛肚包路邊攤擺在通往廣場的一個交叉路口,旁邊就是但丁故居。我拿著一份濃香的牛肚包一邊啃,一邊轉(zhuǎn)頭去瞻仰歐洲古典文學(xué)大師,真是一種極為奇妙的感覺。
與歐洲的文藝范兒不同,美加的路邊攤就粗獷奔放很多。舊金山市中心的繁華路口,有一家華人開的路邊攤清水煮龍蝦。一個巨大的清水鍋子,你點一整只波士頓小青龍,老板幫你活燙扔進熱水鍋。五分鐘就撈起,小青龍通體變紅,冒著熱氣交到你手里。
走了那么久,看了那么遠,吃了那么多,于我來說,路邊攤也是城市生活的一種氣息。這縷氣息似乎不那么重要,卻讓人一回憶起來就在心尖涌起暖融之意,就好像我總會想起那個曾經(jīng)跟我第一次吃路邊攤的姑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