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是杜甫堅持了一生的思想,較比同代詩人,他對理想的執(zhí)著與追求更加堅定。本文基于對杜甫的最高崇拜,對開元盛世與其“致君堯舜”的政治理想展開研究,深入走進其內(nèi)心,探索杜甫政治理想的深層內(nèi)涵。
關鍵詞:杜甫;“致君堯舜”;開元盛世
杜甫的遠大理想與政治追求是值得世人肯定的,其的“致君堯舜”政治理念與開元盛世密不可分,在某種程度來說可被理解為是盛唐精神的一種表現(xiàn)。該種政治思想極為純樸,且是一般文人雅士所不具備的堅定信念。其形成原因值得世人深思與探討。
一、對“致君堯舜”政治理想背景的分析
杜甫所堅持的該種政治思想,人們一般將其歸結(jié)為儒學傳統(tǒng)對其造成的影響。但筆者認為,其最深的因素應歸結(jié)為其早年的生活經(jīng)歷,以及開元盛世的時代政治環(huán)境。也可以將這種政治思想理解為盛唐精神的表現(xiàn)。
孔子在周游列國之時,旨在傳播王之正道,施行仁政。孟子在周游列國之時也曾強調(diào)堯舜之君的理念,以“王道”統(tǒng)一天下,治國理政?!坝麨榫M君道……賊其民者也。(《孟子·離婁上》)
孔子與孟子所提出的堯舜之治的政治理想十分高遠,是士人的最高政治理想。但正是這種極高的理想與政治抱負,使得其較難被實現(xiàn)。后世君臣更缺乏踐行的胸懷與理想抱負,致使后來該種政治理想僅僅流于形式,成為一個聽起來毫不新鮮,但卻無人能夠篤行的理念[1]。
二、對開元盛世與杜甫“致君堯舜”的政治理想研究
(一)開元盛世與“致君堯舜”思想的促進作用
杜甫年幼之時正值開元盛世,恰逢其在洛陽生活,天時地利之條件對其政治思想的形成起到一定促進作用。青少年時生活格外寬裕,盛唐詩人又是備受歡迎。五六歲之時便已經(jīng)閱覽公孫大娘的劍器舞??梢?,其所感受到的是家庭富裕、安定、名流賞識的生活,自然胸懷寬廣、理想遠大。十四五歲之時,盛唐流行封禪盛典,并建立了著名的集賢殿書院,為文人學士的發(fā)展提供了廣闊的空間。眾多行為中均表現(xiàn)出玄宗對文教的關注,但這種關注不僅來源于其自身的卓識與抱負,更需要身邊以張說為首的大臣們的勸勉。張說在輔佐玄宗之時,為開元盛世貢獻了不朽的偉績。這為少年時的杜甫樹立了積極的“致君堯舜”之榜樣。但由于當時二人身份的差距,杜甫并不能與張說見面。但眾多文人雅士的思想與行為,無疑不鼓勵著杜甫遠大思想與抱負的形成。
除其早年生活經(jīng)歷的促進作用外,還存在另一個更深刻的影響,即儒學思想。杜甫的外祖母、外祖父均為李氏統(tǒng)治者之后,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其對國家朝廷的責任感。加之后來盛世衰敗之時,具有理想性色彩的抱負更是被無限激起,深入骨髓。雖然開元盛世之時眾多詩人均具有“致君堯舜”的思想抱負,但無一人可與杜甫相比較,這在一定程度上與其開元盛世之時的境遇存在一定關系。
(二)“致君堯舜”理想的施行
杜甫與其他詩人的最大不同在于,其不僅堅信“致君堯舜”的政治思想,更能夠無時無刻的付出實踐,天寶時期盛唐局面逐漸衰敗,政治環(huán)境呈現(xiàn)轉(zhuǎn)惡態(tài)勢,但杜甫即便處在該種惡劣環(huán)境中,仍夠踐行自身的遠大理想與抱負,可以說需要非常大的勇氣。
有人說杜甫的“致君堯舜”是其意氣風發(fā)、一時之快,但其踐行政治理念時所表現(xiàn)出來的遠大胸懷又該如何解釋?其在肅宗時期的所有行為無不表現(xiàn)出耿直的性格,以及開元文儒的強大精神感召。
杜甫一生做官時間并不是很長,最重要職位僅僅有左拾遺而已。但僅僅在這短暫的時間內(nèi),杜甫便做出救理房琯的舉動。筆者認為,這便是其踐行“致君堯舜”的最突出表現(xiàn)。至德二載,房琯被肅宗罷相,杜甫為其求情,觸怒肅宗,被三司推問。其之所以為房琯上書,不僅因二人有私交,更是認為房琯是一位能夠輔佐王的文儒之士,是“致君堯舜”思想的信念[2]。
對于房琯的事情,杜甫一直都記在心里。其在《建都十二韻》中寫道:“牽裾恨不死,漏網(wǎng)辱殊恩……”字里行間無不表示對房琯的認可,以及踐行“致君堯舜”理念的行為。再后來,杜甫因該事件被變?yōu)槿A州司功參軍,不得不棄官而去。表面為不想理會繁雜的政務,但深層原因是對肅宗的失望,以及“致君堯舜”思想不得而終的絕望。若無法實現(xiàn)遠大的理想抱負,寧愿歸隱世俗,不予理會。
杜甫做官時間雖不長,但其非左拾遺不做,卻又能夠憤然棄左拾遺歸隱,可見其剛正不阿的性格品質(zhì),以及篤行“致君堯舜”理想的堅定信念。杜甫的政治實踐總體而言較為悲劇,但在做官之時所表現(xiàn)出來的耿介勇敢,是不能被否定的。
除此以外,筆者以為,盛世之時的記憶與生活經(jīng)歷一生都在支撐著杜甫,持有“致君堯舜”的政治思想。即便后來長安爆發(fā)“安史之亂”,國家逐漸衰敗,但唯獨杜甫仍舊保持著對國家的關心與熱愛。國家的前途已經(jīng)沒有希望,這點他在心里也非常清楚。但仍舊抱有希望的原因來自于其對開元盛世的記憶,對明君、賢臣齊心協(xié)力之場景的懷念。因此,其在內(nèi)心始終堅持,只要君王奮發(fā)圖強,賢臣輔佐其左右,國家定能中興。夢想是寶貴的,理念是值得推崇的。但對于一個士大夫,一個詩人,也僅限于給予其動力與勇氣,不絕望、不逃避的堅定信念。事實擺在眼前,仍舊無法與國家命運相違背?;蛟S,當時唐朝文人均能夠與杜甫一樣懷有堅定的政治抱負,也許唐朝會一直興盛下去。
綜上所述,本文結(jié)合開元盛世與杜甫的“致君堯舜”思想展開論述,探討杜甫一生與開元盛世、與“致君堯舜”的纏綿關系。年少之時的生活經(jīng)歷對其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促使其成為堅定信念,執(zhí)著追求理想色彩的遠大理想。是其一生的支撐與行事動力,即便后來唐朝命運衰敗,仍舊未能阻止其堅定“致君堯舜”。
參考文獻:
[1]李永富.引君當?shù)?致君堯舜——二程論格君心之非[J].東岳論叢,2016,37(11):68-72.
[2]蔣金珅.“致君堯舜”:唐代皇帝的神圣化與士人轉(zhuǎn)型[J].杭州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38(04):111-117.
作者簡介:李根奇(1978—),男,漢族,河南長葛人,主要研究方向:中職學校歷史課程教學的改革發(fā)展與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