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嵩
端午佳節(jié),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節(jié)日,發(fā)源于楚地,源遠流長。每到這個時節(jié),美食佳肴,闔家歡樂,各式各樣的粽子琳瑯滿目,掛艾草、賽龍舟、走親訪友,好不熱鬧。透過喜悅的表面,穿越到兩千多年以前的戰(zhàn)國末期,追溯端午節(jié)的起源,縱覽詩人屈原的平生,予以緬懷之意。
屈原,名平,戰(zhàn)國時期楚國著名的詩人,政治家,思想家。一生精忠報國,為楚國殫精竭慮,鞠躬盡瘁,怎奈楚懷王親奸佞,遠賢臣,寵信靳尚、鄭袖等一批小人,否決了屈原“聯(lián)齊抗秦”的正確政治主張,與秦國交好,屈原漸漸不受楚懷王的信任,被逐出楚國的都城郢都,流放于漢北。在此期間,楚國屢遭秦國欺凌,已呈日薄西山之勢,屈原憂國憂民,在其不朽的傳世之作《離騷》中,留下了“豈余身之憚殃兮,恐皇輿之?dāng)】儭保氨娕涤嘀昝假?,謠諑謂余以善淫”這樣膾炙人口的詩句。在痛苦、彷徨、孤寂、懷才不遇中反復(fù)掙扎,數(shù)年坎坷,飽經(jīng)風(fēng)霜,后終于云開見明月,他重返郢都。公元前299年,秦王邀請楚懷王武關(guān)“相會”,屈原力勸楚王不要赴會,認為秦國“虎狼之國,不可信,不如無行”??沙淹踅?jīng)不起公子子蘭的慫恿,最終決定親赴武關(guān),果不其然,諸侯之地有限,而暴秦之欲無厭,楚懷王被巧舌如簧的秦國使臣張儀欺騙以后,親赴武關(guān),一去羊入虎口,落了個客死他鄉(xiāng)的下場。
楚懷王死后,繼位的楚襄王與公子子蘭、靳尚等一干奸臣整日花天酒地,不思進取。在這個混濁忌賢,蔽美而稱惡的環(huán)境里,屈原也就自然成了他們的眼中釘,肉中刺。公元前296年,屈原被罷免三閭大夫的職位,被再次流放。公元前278年,郢都被秦國攻破,此時的屈原深感楚國氣數(shù)已盡,無力挽狂瀾于既倒,扶大廈于將傾。終長夜之漫漫,掩此哀而不去,懷著對祖國的無限眷戀,面朝郢都,做最后的朝拜。在極度苦悶、完全絕望的心境下,他于農(nóng)歷五月初五那天,帶著自己此生未竟的夢想投汨羅江自盡,結(jié)束了自己光輝而又悲壯的一生。
“湛湛江水兮上有楓,目極千里兮傷春心,魂兮歸來哀江南。”在這段古典唯美的文字里,蘊藏著詩人多少哀思的情緒,他不為個人的榮辱得失計較,他哀楚懷王忠奸不分,一意孤行,哀楚國上下沆瀣一氣,腐朽不堪,更哀楚國一步又一步地走向滅亡的深淵,因為哀所以愛,太長兮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字里行間里又有多少詩人博大的情懷,用自己生命與心血,譜寫出了“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尤未悔”這樣壯麗雄偉的英雄篇章。他的遭遇,他的歷史,前事不忘,后事之師,值得每一個中國人去銘記,去緬懷,去感悟,去深思。與這偉大的靈魂一道游走于歷史長廊,吾將上下求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