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塚隆司
現(xiàn)實中有很多這樣的例子:老師在一旁教的時候,孩子會解題,一到考試就做不出來了。這可稱不上真正的實力。還有一些孩子,老師或者父母陪在身邊的時候就學習,一個人的時候碰都不碰書本。他們原本就討厭學習,讓他們自己學習,簡直是不可能的事情。
讓孩子在沒有老師、父母陪伴的情況下也能獨立學習,是培養(yǎng)孩子真正的學習實力的關(guān)鍵。為此,要經(jīng)常讓孩子感覺“這是我自己做成的”,而不是“這是老師教我的”。為達到這樣的目的,我經(jīng)常告誡自己:“盡量不要教孩子!”這是不是非常矛盾呢?教書本是老師的工作,可我卻盡量不去教孩子,還把這一點看得非常重要。我這樣說其實有兩個原因。
第一個原因是,如果老師把一切都教給孩子,那就等于剝奪了他自己探索、發(fā)現(xiàn)的樂趣?!鞍?!我明白了!”“我做成功了!”這一瞬間對于孩子來說,充滿了無比的喜悅和感動。如果老師把一切都教給孩子,他就失去了體驗喜悅和感動的機會。如果學習變成“只學老師教的內(nèi)容”,那將是多么無聊的一件事??!這讓孩子更不愛學習了。
相反,如果盡量不去教孩子,就給他留出了探索、發(fā)現(xiàn)的空間,也把享受喜悅和感動的權(quán)利還給了他,這樣,學習對他而言也就不再是一件枯燥乏味的事情了。
第二個原因則是不想讓孩子對老師產(chǎn)生依賴心理。如果讓孩子認為,所謂學習就是“老師教什么,自己就學什么”的話,他就會失去學習的主動性。孩子在潛意識中會覺得,自己不明白的地方只要問老師就好,沒必要自己思考啊。
反過來,如果孩子把學習理解為是自己去思考、去發(fā)現(xiàn),遇到不明白的問題時就會獨立思考,憑借自己的力量找到解決的方法,那么他就會更愿意主動學習。
由此可見,為了讓孩子成為學習的主體,培養(yǎng)其自主學習的精神,老師“盡量不去教孩子”的確能夠幫上大忙。
可對于老師來說,“盡量不去教孩子”是很難做到的。因為首先必須抑制自己“想教孩子”的欲望。具體地講,當孩子遇到不清楚的問題來請教我們時,我們會作出解答并教會他解決的方法。這時,孩子會非常感動:“老師,你真了不起!”從而對我們產(chǎn)生尊敬和景仰的感情。來自別人的尊敬之情,具有非常強大的誘惑力,很少有人能夠抵制這種誘惑。另外,通過自己的講解,看著孩子從不理解變成理解,從不會做變成會做,我們心里也會涌起莫名的成就感。這也正是教書育人的價值所在啊。
老師的這種心理,其實和父母的差不多。父母看到孩子成長,會感到無比喜悅和欣慰,當孩子遇到困難時,無論如何也不能袖手旁觀,總想為孩子做點什么,這就是父母對孩子的一片愛心。出于這種愛心,父母會出手為孩子清除前進道路上的一切障礙,幫孩子順利渡過難關(guān)。
可是,我們一定要牢記,這樣的援助行為,其實剝奪了孩子親身體驗、感知、發(fā)現(xiàn)的機會。
“盡量不去教孩子”的策略,在結(jié)衣的身上產(chǎn)生了明顯的效果。比如英語,結(jié)衣可以稱得上是真正的“零基礎(chǔ)”。正因為如此,學習英語的過程對她來說是一次新鮮之旅,處處都有新發(fā)現(xiàn)。換句話說,凡是結(jié)衣學會的,都是新知識。
每次當她記住新知識時,我總會表示自己的驚訝:
“?。磕阋呀?jīng)記住了?”
“什么?這個我也教過你嗎?”
結(jié)衣的反應往往是:“前段時間您教過我的,您忘了?”
就這樣,結(jié)衣一點點地建立了學習的自信,認為“我自己也能做好”。漸漸地,不用老師或父母的陪伴,她也能夠自覺自愿地學習了。
不過,對孩子采取這樣的策略,還是需要一點演技的。表演不好的話,會讓孩子感到父母是故意為之,會感到自己上當受騙了,從而失去學習的愿望。而且,采用“盡量不去教孩子”的教育方法,還有一點你必須忍受,那就是可能會失去孩子的尊敬。
“看!我比老師做得還快!”
“什么?老師,你連這個都不知道嗎?”
我經(jīng)常被孩子這樣“嘲弄”,然后,他們會補充一句:“行了,老師,我可以自己做?!甭牭竭@話的時候,我就特別開心,之前被嘲弄也無所謂了,因為我的目的達到了。
經(jīng)常有父母向我訴苦說:“現(xiàn)在的學習太難了,我已經(jīng)沒法輔導孩子了?!庇龅竭@種情況,我覺得父母不用勉強自己,只要在孩子旁邊和他一起思考、一起查資料,就已經(jīng)足夠了。不用父母幫忙,自己解決問題,是最好不過的學習了。
如果孩子能夠養(yǎng)成這種習慣,不僅在學習上,在其他任何事情上他們都會變得自立起來,這才是真正的成長。
因此,我們不應該總讓孩子認為“是父母教會我的”,而應該讓他認為“是我自己做好的”。當孩子可以獨自做事時,他對待一切事物的態(tài)度都會發(fā)生轉(zhuǎn)變。
以前,孩子對于學習討厭至極,總是有“我再怎么努力也做不出來”、“無論如何我也學不會”的逃避心理。當他感覺到“是我自己做出來的”、“只要我努力就能學會”,學習對他來說也就不再那么討厭了。于是,之前說過的孩子討厭學習的理由之一——“因為不懂,所以討厭”也就不存在了。
摘自《換種方式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