箜篌引
博弈
北魏孝明帝孝昌三年(527年)晚秋,洛陽,酈府。
御史中尉酈道元站在階前,輕輕嘆息了一下。這幾天,他面臨著一個難題:孝明帝年少,執(zhí)政的胡太后任命自己為關右大使,去長安監(jiān)視叛亂的蕭寶夤(yin)。蕭寶夤本是南齊皇族,在梁代齊時投奔到北魏,如今站穩(wěn)了腳,又不安分了。而酈道元在京城干得好好的,長安山高路遠,蕭寶夤又不是省油的燈,這差事委實有點兒燙手。
詔書看不出問題。御史由皇帝直轄,中尉就是專門監(jiān)察武將。按條例,監(jiān)視蕭寶夤正是酈道元的職責所在。
奉詔也不是問題。生于亂世,文官大多也有武官的氣度。兩年前,文官酈道元就曾征討過身為徐州刺史的某宗室,返回京城后,他才升為御史中尉。
只是,看不出問題才是最大的問題。
御史這工作容易得罪人。這兩年,酈道元為主持公道得罪過皇族城陽王,又斬了皇族汝南王的親信丘念。朝堂上,不用抬頭,酈道元就能感覺到那兩人殺氣騰騰的目光。當宣讀完任命詔書、酈道元謝恩時,他聽到了那兩人強壓在喉嚨里的快意: “酈御史,恭喜恭喜?!?/p>
酈道元淡淡一笑: “多謝二位王爺?!?/p>
長安千里迢迢,差事兇險無比。這些,酈道元都知道;他還知道,這場博弈的背后站著不算賢明的胡太后……城陽王、汝南王要借蕭寶夤這把刀殺自己,逐漸失去百官擁戴的胡太后則要考驗自己忠誠與否。
不過此時,酈道元還有反悔的余地。他已55歲,年齡是個最好的借口,如果他推辭,以他的資歷,朝廷也不好說什么。有一瞬間,酈道元幾乎要動搖了——他已年近花甲,和所有這個年紀的人一樣,他也會瞻前顧后,也會恐慌無助,他也想安享晚年,也想含飴弄孫……
突然,一陣風刮來,幾片落葉盤旋著落下來,擾亂了他的思緒。酈道元撿起一枚,見葉子枯黃,脈絡卻依然清晰。胡太后執(zhí)政的北魏就像這冬天的樹,葉子也落得差不多了……又一陣風吹來,酈道元深深地吸了口氣,做出決定:他一定要去,明知是坑也要跳,因為這不只是他個人的榮辱,更關乎北魏的前程,作為臣子的他必須有所擔當,不僅要去,還要帶上親屬以示決心。
在這場博弈中,酈道元敗給了二王,卻戰(zhàn)勝了自己。黃昏,風中的洛陽城肅然靜穆,萬家燈火中,疲倦的酈道元閉了眼,他多想回到從前無憂無慮、無所畏懼的時光……
北巡
酈道元是涿州(今屬河北保定)人,卻出生在青州(今山東中部,治所在今山東濰坊)、父親的刺史任上。他的青少年時光大都在青州度過,陶醉于青州的山水、古壇、幽祠、物產、民風……有時,他會呼朋喚友到郊外,或登高長嘯,或泛舟吹簫,或林下撫琴。大自然的美景令他沉迷,也令他生出豪情壯志,要在這天地間做出一番能被歷史銘記的大事業(yè)。這事業(yè)在哪里?朝堂?邊疆?勁烈的風打在年輕的酈道元臉上,他一動不動,像一尊雕塑。
酈父功高位重,深得北魏幾位皇帝的信任,更獲得了永寧侯、假范陽公的顯要爵位。酈道元17歲時,酈父病逝,酈道元繼承了永寧侯的爵位,任尚書主客郎,執(zhí)掌外交及民族事務,足見朝廷對酈家的信任。而令酈道元興奮的是,他終于見到孝文帝了。這位親政不久的年輕皇帝雄心勃勃,在內大刀闊斧改革,在外向南齊宣戰(zhàn),大有統一天下之志。
和孝文帝在一起,酈道元感到了從未有過的激勵。孝文帝只比酈道元年長五歲,卻勵精圖治,果敢地以南伐之名遷都洛陽,使原本文化落后的鮮卑族民族落地生根,開始轟轟烈烈的漢化之路,其理想、其氣度、其膽量都讓酈道元激動不已。透過這些有遠見的舉措,加上南方各個王朝更替、混亂不已的局面,酈道元看到了北魏成為大一統王朝的巨大可能。
太和十八年(494年),孝文帝正式宣布遷都洛陽。通往洛陽的官道上,鮮卑人絡繹不絕,馬匹躍過,輜重隆隆。酈道元也在其中。在路邊,他停下來,掬起一坯土嗅了嗅,又鄭重地揣在囊中。他知道,這一離開可能就永遠不回來了。
太和十八年也成了酈道元生命的拐點。
孝文帝要伐南齊,先得后院穩(wěn)固,因此他出巡北疆六鎮(zhèn),隨從者中就有酈道元。多年后,酈道元還念念不忘,在其地理名著《水經注》中回顧了那意氣風發(fā)的年輕歲月。
這次北巡,酈道元走得十分用心。北疆每一條河流的流向、水勢,每一座山脈的高度、走向都深深地烙在他心中,以至于多年后,當他提起筆,便寫出了《水經注》。
回到洛陽,酈道元被提拔為治書侍御史,負責糾察官員過失。這自然和他的才華有關,也和推薦者有關,更和孝文帝的賞識有關:多日來的親密接觸讓孝文帝可以全方位發(fā)現酈道元的才學、品性以及那被《魏書》視為酷吏風格的剛猛為官作風。其實這種風格正是雷厲風行的孝文帝所欣賞的:一統江山的鐵馬金戈或許唯有這種剛猛的錚錚風骨才能輝映。
可惜不久,酈道元的上司失勢,酈道元也連帶著被罷官。不過酈道元并不擔心,他知道復出只是早晚的事,因為孝文帝從未忘記他。之后,孝文帝率軍南伐南齊,攻占了南陽等地。歷經近兩個世紀的南北分裂之后,一個嶄新的大一統王朝要呼之欲出了。
正閑居在家的酈道元聽到這鼓舞人心的消息,在心里發(fā)誓,一定不會辜負皇帝的厚待。只是,孝文帝卻辜負了酈道元,更辜負了他自己的壯志——太和二十三年,32歲的孝文帝崩殂于南伐途中,太子即位,是為宣武帝。
這個噩耗讓酈道元沉默了好久。在他心中,孝文帝是明君,更是惺惺相惜的朋友。北巡時,那個躍馬揚鞭、揮斥方遒的身影還歷歷在目,如今山何依舊,故君安在?望著縞白的朝廷,酈道元的心劇烈地痛起來。
他哭的是孝文帝,更是統一夢。勵精圖治的孝文帝死了,這個夢大概也要醒了……
宦海吏風
兩年后,宣武帝景明二年(501年),29歲的酈道元復出,任冀州(當時是省級,治所在今河北冀州)鎮(zhèn)東府長史。他的上司刺史當時在關中打仗,酈道元就代理刺史。在御史臺的經歷讓酈道元眼里容不得沙子,他疾惡如仇,剛猛如烈日,給百姓以溫暖,冀州的吏治和治安有了很大好轉。但其剛猛的風格也讓一些人如芒刺在背:官吏戰(zhàn)戰(zhàn)兢兢,不法之徒更是遠遠逃遁。
三年后,酈道元任潁川(今河南許昌一帶)太守,憑借鐵腕將這個與南朝接壤之地治理得和平安寧。后來漢東有萬余名部落百姓歸附朝廷,朝廷命酈道元到東荊州(治所在今河南駐馬店)設置了魯陽郡(今屬河南平頂山),以安撫這些歸附的部落百姓。魯陽地險人蠻,酈道元上任后,認真調研、合理統籌,建學校、整吏治、化風俗,恩威并治,郡里一時大治,得到朝廷嘉獎。
之后,酈道元又被封為輔國將軍,任東荊州刺史。顯然,朝廷是認可他的為官風格的??上?,他雖盡力教化,那些部落百姓還是野性難馴,最后竟跑到京城彈劾他“刻峻”。為安撫部落百姓,朝廷權衡一番,最終罷了酈道元的官。
歲暮,回京城的路上刮起了大風。
酈道元裹緊了衣服,步履卻一陣踉蹌。難道這北風也學會他的“刻峻”了?他苦笑了:真是此一時彼一時,昔日孝文帝欣賞的風格此刻竟成了罪證……其實,他何嘗希望“刻峻”呢?他何嘗不知春風比冬風暖,與人方便就是與己方便?只是嚴酷的現實不允許他和稀泥:孝文帝死后,北魏一蹶不振,江河日下;南朝則輪流坐莊,齊梁更迭,亂世中人心惶惶,魯陽一帶因為是多民族融合之地,更是眾口難調……
既然為官艱難,那就換一種生活吧,所幸,他還有一部《水經》可注。酈道元嘆息著搖了搖頭,繼續(xù)前行。大風吹,落日黃,塵土飛揚,酈道元的背影越來越小,直至最后融人遠方的地平線。
《水經注》
冬夜,飄搖的油燈下是酈道元專注而憔悴的臉。他時而翻書,時而提筆,時而凝眉,時而舒顏。大風刮得窗欞呼呼響,也刮得屋里忽明忽暗,酈道元的臉色就在忽明忽暗的夜色中隱現。良久,他伏在桌子上睡著了,書稿滑落在地,驚得他驀然醒來。他俯下身撿起書稿,封面上,《水經注》三個大字赫然在目。
魏晉南北朝時期,政治混亂,戰(zhàn)爭頻仍,正是百姓遷徙頻繁、南北民族大融合的時期。人們的三觀得到了拓展和提升,出現了許多地理學著作,如《五湖賦》 《江賦》 《大河賦》等,但這些文賦太零星也太主觀,不能滿足酈道元對于大一統國家的大地理的想象。
先秦也有地理類文獻如《山海經》 《尚書·禹貢》 《穆天子傳》等,但較之于《山海經》的蕪雜、 《禹貢》的至簡和《穆天子傳》的縹緲,酈道元還是選擇了中庸的《水經》。 《水經》是一部研究河流水道的典籍,著于三國時期,作者不詳,記述了全國137條主要河流,卻文字簡略,詳情闕如。
其實早在多年前,酈道元就對水感興趣。水至柔,能恒順萬物;也至剛,能水滴石穿;水自利,能潔身自好;水利他,更能滌蕩萬物。所以他喜歡水,喜歡看水天一色,水起風生,也喜歡看月印千潭,波瀾不驚。水是他的朋友,讓他潤澤;水是他的屬民,讓他牽掛;水是他的鏡子,讓他警醒……
《水經》則是水的匯集。盡管其記述的諸多水文資料不詳,如一尾魚的骨架,但酈道元決心為其做注,他要豐滿《水經》,給這魚骨以血肉,使其暢游在古中國的書籍文獻中。
為此,酈道元一直在路上。
從青州的少年時光到追隨孝文帝北巡,從潁川、魯陽和東荊州任上到免官閑居,他一直都在有意無意地為注《水經》做準備。無論是主政還是游歷,酈道元每到一處,或跋郊涉野追根溯源,或走訪民間采集諺謠,他總會將沿岸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一一記錄在冊。北朝國土上,凡是能走到之處,他都親力親為;對于無力親自考察的南朝國土,他則遍閱資料,一一考證記錄。
自從孝文帝去世后,北魏自顧不暇,遑論統一天下,南朝更是在內亂的路上越走越遠。酈道元深深地思索之后,開始了行動:他要打破政治的藩籬,容納天下河流于一書,在紙上建立一個龐大而統一的地理帝國。由于有這個崇高的目的,他的胸懷也格外寬廣,寫作北朝的水道時親切有加,寫作南朝的水道時心平氣和,甚至在書中引用南朝皇帝的年號也不會心存顧慮。
最終,《水經注》記載了1252條河流,是《水經》八倍多。它如一幅恢宏的畫卷在歷史的天空依次展開,囊括了從先秦到南北朝兩千年間的統一帝國的地理、文化、歷史。
公元523年,《水經注》基本完成,酈道元終于吁了口氣。在繁忙的著述生涯中,他也一直沒忘記關注朝廷:胡太后和孝明帝母子的鉤心斗角,朝臣們的投機鉆營,南梁和北魏國力的消長,每每令他痛心疾首。
隔著蕭蕭落木,酈道元聽到了南朝梁武帝攻打淮南的馬蹄聲,聽到柔然部落南侵、六鎮(zhèn)官兵矛盾爆發(fā)而自相殘殺的金戈聲,聽到了朝廷急切而慌亂的宣詔聲……酈道元從書稿中站直了身,透過茫茫霧靄,他想起了當年的雄主孝文帝。如果孝文帝沒有英年早逝,今天恐怕不會是這種局面吧?
殉國
奉朝廷詔命復出后,酈道元戎馬倥傯,先任河南尹、治理京城洛陽,接著前往北方六鎮(zhèn),整改吏治、籌備軍糧。之后,身為徐州刺史的某宗室叛亂,酈道元又奉詔平叛,一路追殺過去,打得對手走投無路、投降南梁。
回京后,53歲的酈道元升為御史中尉。從弱冠到花甲,從治書侍御史到御史中尉,命運轉了一個圈,他又回到了原地。只是,他早已不是那個剛猛的憤青了。他累了,需要休息,無論是身體還是心靈。
尤其是此時,胡太后當政,孝明帝被架空,整個朝廷是一團亂麻:胡太后和孝明帝母子斗心眼,城陽王為利益誣陷其叔父,汝南王的親信丘念有恃無恐、操縱州官選舉……酈道元知道,所有的眼睛都在盯著他,都盼望他拿出早年那“刻峻”的氣魄,快刀斬亂麻。但酈道元很累,他沉默了。頓時,朝中一片譴責之聲。
深夜,庭院月冷如水。酈道元仰首望天,深藍的天空中,幾個星子閃現,像促狹的眼睛。酈道元一聲喟嘆,閉了眼。如果連他都不能主持正義,他還怎么對得起自己的良心?
幾天后,酈道元將行跡莫測的丘念抓進監(jiān)獄。汝南王趕緊向胡太后求情,但酈道元搶在胡太后下詔前處死了丘念,并追責到其主子汝南王。朝堂上,不等酈道元說完,汝南王就竭力爭辯,胡太后以輕咳阻止了他們。
下朝時,城陽王幸災樂禍地笑,逃過一劫的汝南王則赤裸裸地恐嚇:“總有一天……”酈道元目不斜視,從他們身邊走過。
只是酈道元沒有想到,報復會這么快到來。孝昌三年十月,南齊皇族、北魏雍州刺史蕭寶夤在長安發(fā)動叛亂,被城陽王、汝南王慫恿的胡太后任命酈道元為關右大使,去監(jiān)視蕭寶夤。
冬日,通往長安的大道上,酈道元和弟弟、兒子一行正踽踽前行。他們走到陰盤驛亭(今屬陜西西安)時,馬匹忽然嘶鳴起來,樹林后人影幢幢。酈道元吃了一驚,發(fā)現在夕陽下,漫山遍野的叛軍正以包圍之勢向他們合攏而來。
以多年的軍事經驗,酈道元下意識地率領侍從占領了崗上的驛亭??上雎粤酥旅囊稽c——水井在崗下。無奈,酈道元只得下令侍從掘井。山高水低,掘了十余丈也不見水,侍從早已精疲力竭,而此時,虎視眈眈的叛軍正一步步逼來。
最終, 剛猛的酈道元死了。臨死前,他還在厲聲斥賊。在他倒下的那一刻,鮮血四濺,枯井里,清泉噴薄而出,陽光挾帶著千山萬水呼嘯而來……
朝廷平叛后,還了酈道元一個遲到的公道,追封其為吏部尚書、冀州刺史、安定縣男。他死后七年,北魏即告滅亡。
即便有朝廷給予的哀榮,酈道元身后卻毀譽不斷。朝廷認可他的功績,和他同時代的《魏書》作者卻將其列為酷吏,理由就是其在東荊州刺史任上“威猛為治”,遭部落百姓投訴,“訟其刻峻”。酈道元究竟是如何“刻峻”的,《魏書》卻沒有拿出證據說明。
《魏書》作者為人褊狹,《魏書》又素有“穢史”之稱,酈道元的“酷吏”之稱起碼該打個折扣了。百年后,唐朝人著《北史》,既照錄了《魏書》中酈道元的傳記,又不動聲色地添加了一些資料,將一個剛猛、忠勇、多才而又悲壯的酈道元解禁出來,從此,酈道元挾著《水經注》走進山川河岳,走進野史民間,走進了歷史的深處。
酈道元本是渴望建功立業(yè)的北魏漢族男子,在政治上沒有大的建樹,卻在紙上建立了雄偉無比的統一的江山, 《水經注》更作為古代地理百科全書成為后世統治者治理江山的寶書。鑒于此,酈道元應該可以瞑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