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璐璐 龔新葉
“如果我再年輕10歲,而且會說中文的話,我也愿意來北大!”2017年的一天,麻省理工學院生物學及生物工程學教授洛迪西來到風景如畫的燕園進行學術交流??吹竭@位中國臺灣籍女科學家歡快的笑容、如魚得水的工作狀態(tài)后,洛迪西由衷地贊嘆自己的學生:“你選對了?!比ツ?,37歲的李湘盈入選第十三批中國高層次海外人才引進計劃——“千人計劃”青年項目,放棄了美國教職,成為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一名研究員。李湘盈2003年大學畢業(yè)后前往美國深造。來北京之前,她已經(jīng)在美國耕耘了14年。對她來說,大陸是新的開始。
來北大是巧合,也是必然
李湘盈專攻血液細胞發(fā)育和相關血液疾病的機理,研究造血干細胞怎樣一步步地分化發(fā)育成不同的血液細胞。2013年,在麻省理工學院讀博士后期間,李湘盈研發(fā)了一項可作為細胞治療平臺的體外造血技術,對一些慢性發(fā)炎性疾病以及癌癥的治療很有幫助。她將這項新的技術申請了專利,并在博士后導師洛迪西教授的幫助下成功融資了1.2億美元(約合7.5億元人民幣)。2015年,李湘盈根據(jù)自己的研究成果,在美國《自然》雜志上發(fā)表了一篇論文,這一年她34歲?!都毎贰蹲匀弧贰犊茖W》(合稱CNS)是世界公認的三大自然科學類權(quán)威學術期刊。大名鼎鼎的中國生物學家饒毅、中國科學院院士施一公第一次在《自然》雜志上發(fā)表文章時,也是30歲上下。
“您為什么選擇來北大?”記者問。
“有巧合,也是必然。”李湘盈說。2015年,在波士頓的校友會上,李湘盈遇到了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院長吳虹,一番交談,頗為相投。吳虹得知她即將結(jié)束博士后學習,便提議她不妨給北大生命科學學院投一份簡歷試試。
李湘盈認為:“留在一個熟悉的地方,自己都能想象到未來一步步走過去會是怎樣。但到了一個新地方,就會有無限可能。做科研就要一直突破界限,而不能安于現(xiàn)狀?!睕r且,李湘盈對北京并不陌生,2001年,她來北京旅游過一回,當時也參觀了北大,古香古色的校園讓她印象極深。
2016年4月,李湘盈接到了北大生命科學學院的面試通知。她從波士頓飛到北京,向吳虹等數(shù)位老師介紹了自己的科研計劃——探索干細胞自我更新及分化的分子機理,這對研究器官正常發(fā)育及組織再生有重大意義。面試后不久,李湘盈就收到了學院發(fā)來的意向錄用通知。當時,她已在美國得到了教職,也考察過家鄉(xiāng)臺灣地區(qū)一些高校的科研現(xiàn)況。經(jīng)過反復比較,李湘盈認為,大陸現(xiàn)在的科研環(huán)境在某些方面更有優(yōu)勢,而且科研實力處于一個不斷上升的過程。北大也愿意支持李湘盈的科研計劃,能提供完善的硬件、軟件設施和足夠的科研經(jīng)費?!皼r且北京離臺灣的家更近,我父母也開心?!?/p>
有了北大作為依托單位,李湘盈開始著手申請第十三批中國“千人計劃”青年項目。她明遞交了申請材料,半年后如愿入選?!暗玫较⒌哪且豢谭浅i_心?!崩钕嬗f,她第一時間打電話告訴了臺灣的家人,分享這份喜悅。
從北大紅樓到遵義黨校
2017年夏天,李湘盈把自己安頓在北大。頭兩個月,她忙于申報經(jīng)費、選購實驗設備和招生。經(jīng)過半年多的發(fā)展,現(xiàn)在,她的實驗室有了10名工作人員,包括8名學生。她邀請記者走進實驗室,這里立著3排柜子,擺滿了各種儀器,幾名穿著白大褂的學生在各自忙碌著。他們正在進行和紅細胞有關的3個新課題:紅細胞正常發(fā)育的分子機理、紅細胞相關血液疾病相關的病理機制、紅細胞作為體外細胞治療平臺,目的是進一步發(fā)現(xiàn)血液疾病的致病機理并開發(fā)新的治療方法。
“學生可以從中選擇一個自己感興趣的方向進行研究?!崩钕嬗f,她給每名學生至少兩個課題,一個是相對容易出成果的,一個是相對具有挑戰(zhàn)性的,“這樣能保證他們在畢業(yè)時有發(fā)表論文的機會”。
除了指導學生,李湘盈還和北大人民醫(yī)院合作了骨髓移植的相關課題,并且參與到其他老師的課程教學中?!敖衲晡掖蛩阈麻_一門和干細胞相關的課程,正在申請當中?!?/p>
每周五,李湘盈會去參加北大組織的教師上崗培訓,她從中了解到一部從不知曉的、波瀾壯闊的北大校史。她參觀過位于北京沙灘的北大紅樓,看到了老校長蔡元培,青年導師李大釗、陳獨秀,以及當時還是北大圖書館管理員的毛澤東等人的照片,也觀看了五四運動等歷史文化展。這一切都讓她感到很新奇。
李湘盈還饒有興致地講起了去年10月去遵義黨校的培訓經(jīng)歷。她在赤水河邊聽了紅軍“四渡赤水”的故事,還參觀了茅臺鎮(zhèn)。她最感興趣的是這里的現(xiàn)代化農(nóng)村:“家家戶戶都住著白墻灰瓦的獨棟房子。山上有一大片茶園,當?shù)剞r(nóng)民靠著采茶賣茶富裕起來?!?在北京生活了大半年,李湘盈坐了聞名世界的高鐵,也習慣了不帶現(xiàn)金的生活?!皠倎肀本r,我在商場結(jié)賬,柜臺旁的人全都拿出手機使用支付寶,只有我一個人拿著現(xiàn)金,我覺得自己很奇怪。”如今她也習慣了支付寶。
“您以后打算長期在北京工作生活嗎?”
“希望是的。洛迪西教授告訴我,做科研并不只是在實驗室里,也可以用自己的科研知識和思維能力幫助到更多的人。比如科研成果可以轉(zhuǎn)化成公司產(chǎn)品,我們也可以去給公司甚至政府提供生物科技產(chǎn)業(yè)相關的咨詢服務?!?/p>
這里有更寬廣的學術舞臺
北大聚集了許多像李湘盈這樣優(yōu)秀的臺灣籍教師,也吸引了大批臺灣學生前來就讀。北京大學港澳臺交流與學生事務室副主任林偉鵬告訴記者:“目前,在北大任職的臺籍教師有19人,年齡范圍在27歲至63歲間。臺籍學生共728人,其中本科生139人、碩士生468人、博士生121人。”這些師生主要分布在人文社科和金融專業(yè),而在728名學生中,出現(xiàn)了兩位“網(wǎng)紅”臺灣籍博士生——積極申請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的王裕慶和張立齊,尤其是張立齊,還有過一段特殊的大陸支教經(jīng)歷。
張立齊2013年來到北大讀博。時逢團中央、教育部等啟動大學生志愿服務西部計劃,他便申請前往西部支教,來到了內(nèi)蒙古巴林右旗大板四中。張立齊負責教授初一4個班的地理和初二2個班的地理、歷史課程。支教地區(qū)的生活條件雖然不如城市,但張立齊覺得很開心,他和很多學生都結(jié)下了深厚的師生情誼。
讓張立齊難忘的還有當?shù)鼗鶎狱h員干部。張立齊發(fā)現(xiàn),“這里的黨員都是真心為群眾服務的”,他萌生了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的念頭。
“臺灣當局宣稱要對你的入黨行為作出處罰,不害怕嗎?”記者問道。
“我一點都不怕。如果能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能為那些孩子和村民作貢獻,能讓他們過得更好,就算取消了我的臺灣戶籍又怎樣!”張立齊堅定地說。
這些在北大的臺灣籍師生在大陸各自生活著,也會時不時相聚,聊聊家鄉(xiāng)。張立齊稱贊李湘盈是位很有才華的科學家,而李湘盈也表示希望北大能多組織一些聯(lián)誼,她期待能在這里認識更多的同鄉(xiāng)。
從張立齊的宿舍到李湘盈的實驗室,穿過了北大未名湖,要走上20分鐘。一路上,許多年輕的、朝氣蓬勃的面孔掠過,各種帶著鄉(xiāng)土尾韻的口音飄過。湖光塔影下,若不刻意相詢,根本分不出誰是大陸人,誰是臺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