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武傳》是語文課程中非常重要的文言文之一,曲調(diào)古樸,讓人聞之落淚,由班固創(chuàng)作,充分表現(xiàn)了蘇武的忠貞,能夠帶給高中生有益多方面的啟迪。
蘇武在長達19年出使匈奴的過程中面臨著多種困境,為我們解讀《蘇武傳》提供了多個角度。
一、蘇武面臨的死亡困境
蘇武以中郎將的身份出使匈奴,加強與匈奴之間的外交聯(lián)系,但是在即將完成使命的過程中,匈奴內(nèi)部發(fā)生了叛亂,長水虞常與猴王謀反,恰巧漢出使團中的張勝參與了匈奴內(nèi)部的叛亂,必然牽連到整個漢出使使團與整個大漢王朝的外交意圖,對兩者之間的外交產(chǎn)生了非常大的誤解。蘇武自身肯定也難逃關(guān)系,為此,蘇武最本能的反應(yīng)就是以死來表明大漢使團的清白與尊嚴,使得蘇武面臨著死亡的困境,張勝與惠常及時阻止了蘇武自殺。
但是蘇武的自殺與整個事件而言并不具有直接的決定意義,即使蘇武自殺了匈奴人的猜疑與怨恨并不會因此而消失,兩者的外交依然面臨著重要的破綻。因此蘇武要活下下,但是活下去的道路也是極其不易,由此蘇武的生活面臨著重大的死亡威脅。
二、蘇武面臨的生存困境
蘇武生存下來的重要任務(wù)之一是及時扭轉(zhuǎn)外交上的被動局面,此時衛(wèi)律來勸降,蘇武在衛(wèi)律面前怒而自殺又被阻攔,導(dǎo)致二次自殺不成。但是這次自殺卻對匈奴宣告了大漢朝廷的外交使團的清白,出使行為本身是為了修復(fù)兩者之間的關(guān)系,如果參與內(nèi)亂豈不是違背了出使的初衷。同時也在很大程度上對張勝起到了教育作用,使其充分意識到參與內(nèi)亂本身就是一種不良行為,在事情敗露之后應(yīng)當勇于承擔自己的責任。蘇武面臨的生存困境主要有誘惑困境,生存方面的困難,情感方面面臨的困難以及心靈上的困境。
1.蘇武面臨的誘惑困境。單于為了招降蘇武派出了以前的降臣衛(wèi)律進行招降,兩次舉劍威脅蘇武,但是蘇武都沒有觸動。威脅沒有起到效果,衛(wèi)律又對蘇武進行利益的誘惑,這個誘惑同時對蘇武也是一個極大的利好,使得蘇武從階下囚的身份一躍而變身為匈奴的權(quán)臣,享盡榮華富貴,但是蘇武都沒有絲毫觸動,在一系列的勸降斗爭中依然堅守了自己的底線,打破了衛(wèi)律的全部算盤。
2.生存方面的困境。蘇武因為維護大漢王朝與自身尊嚴而選擇自殺,由此贏得了單于的欣賞,隨著衛(wèi)律勸降的失敗而更加重視蘇武,增加了收復(fù)蘇武的決心。為了達到這一目的采用了對蘇武基本生活都沒有保證的最原始的威脅方法,由此蘇武的生活面臨著重要的生存危險,生活最基本的供應(yīng)被斷絕了。但是蘇武在這種嚴酷的生活條件下頑強地活了下來,靠吃雪等惡劣的食物而艱難地活了下來。
3.情感方面面臨的困境。在蘇武出使匈奴的第二年,蘇武在朝中的好友李陵投降了匈奴,與衛(wèi)律不同,李陵與蘇武之間具有比較深厚的友誼,在同朝為官中實現(xiàn)了互相撫慰,在蘇武出使匈奴之后,蘇武的母親去世,李陵幫助處理蘇武目前的后事,送葬到陽陵。
在李陵投降匈奴之后,在單于的派遣下來勸說蘇武。為衛(wèi)律的勸降不同,李陵的勸降首先從兩人的情誼開始談起,進而落實到蘇武目前的處境,提出即使蘇武再回到大漢王朝,未來的處境也依然是不可知的,李陵從自身的角度以及其它多方面的角度對蘇武的處境以及未來的道路進行了闡述,試圖以此方式來打動蘇武,但是蘇武絲毫不為所動。蘇武始終堅守自己的底線,從情感上拉開了與李陵之間的距離,最終使得李陵羞愧難當,直呼蘇武為義士。
4.心靈上的困境。在蘇武生活在匈奴長達十九年的生活過程中,各種高官利祿可以毫不猶豫地拒絕,但是在長久的生活過程中不可避免地要面臨自身心靈上的困境,主要表現(xiàn)在孤獨、絕望、無助以及寂寞等,這種心靈上的困境始終困擾著蘇武的生活。
人在長期一個人生活中必然面臨著心靈上的重要挑戰(zhàn),在這種艱苦的條件下,一個人難以忍受孤獨與寂寞是重要的表現(xiàn)特征之一,人可以忍受各種物質(zhì)上的艱難條件,但是這種精神與心靈上的長期困苦對于一個人而言是最大的折磨與挑戰(zhàn),但是蘇武在這種艱苦的條件下依然能夠做到一個人長期堅守,持節(jié)牧羊,最終迎來了回歸大漢王朝的一天。
人類的生存歷史上一直面臨著重要的抉擇問題,尤其是在關(guān)乎到國家、命運、民族以及個人與尊嚴等嚴肅問題的時候,這種決策具有非常艱難的選擇空間,蘇武在這種人類終極的選擇中堅守了十九年,充分承擔了民族大義與價值,體現(xiàn)了我國不屈的民族忠義與氣節(jié)。
黃顯秋,湖南婁底市第一中學(xué)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