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心
晚飯時,李偉的妻子不厭其煩地為他夾菜。幾次之后,李偉忽然一摔筷子,吼道:“你能不能吃你自己的?”妻子頓時氣到內(nèi)傷。幾天后,妻子系統(tǒng)內(nèi)晉升,讓搞科研的李偉“湊”一篇論文出來交差。李偉認真地閱讀文獻、統(tǒng)計數(shù)據(jù)……妻子卻輕松地說:“你那么認真干什么?應付一下得了!”李偉當場發(fā)怒,氣乎乎地刪掉了所有的資料:“你自己寫吧!”面對李偉“間歇性”地發(fā)瘋,妻子很無語,簡直懷疑他的身體里裝了一個按鈕,一按就變成另一個人。此類事情屢屢發(fā)生,不僅妻子受盡委屈,李偉也很氣惱,不能理解自己的行為。
生活中的你,是否也會常常對伴侶生出一些莫名其妙的怒火呢?如果你的身體里也存在個一觸即發(fā)的心理按鈕,就會明白這是一種怎樣的感受。經(jīng)過專業(yè)人士的幫助,李偉明白了,自己的那個按鈕叫作“無能感”。當別人有意無意地貶低,誘發(fā)了他類似的感受時,他就會暴怒。比如,從他的角度來看,妻子給他夾菜,那不是關心,而是把他當小孩一樣照顧。所以,他才會發(fā)怒。
很多時候,我們之所以會在親密關系中一傷再傷,并不是因為對方很不堪,而是他恰巧按中了我們的心理按鈕。相反,如果我們的身體里沒有這些程序,自然也不會小題大做。所以,這些莫名其妙的火氣,多數(shù)是和自己有關的,我們要承擔起這部分責任。
苗苗和小杜是一對“有趣”的夫妻。苗苗出生在醫(yī)學世家,父母都是相當嚴謹卻沒有生活情趣的人。苗苗覺得,父母僅僅像造機器人一樣把自己養(yǎng)大了,而從未讓自己感受到被“撫育”的溫柔。這樣的成長歷程讓苗苗的身體里留下了一個叫作“情感剝奪”的按鈕。從戀愛到結婚,苗苗挑選的都是那種很“酷”、很“自我”的男人。結婚后,每當苗苗真心想要一些關心或體貼時,總會和丈夫鬧得不歡而散。多數(shù)時候,丈夫會被她激怒,然后事情一路朝著更糟糕的方向發(fā)展。
一個周末,苗苗叫了一份外賣。餃子送來時,她才發(fā)現(xiàn)自己點錯了分量,24個餃子根本不夠兩個人吃。苗苗若無其事地熱了一根玉米,“看”著丈夫吃餃子。她一個個地數(shù)著,丈夫吃到第15個時,她有些難過,覺得丈夫不關心自己。等丈夫把筷子伸向第20個餃子時,她內(nèi)心的憤怒已經(jīng)沸騰。恰巧,這時丈夫不小心多倒了一些醋,她立刻借題發(fā)揮:“沒幾個餃子了,你倒那么多醋干什么?”丈夫沒聽懂妻子的話外音,低著頭說:“醋能值幾個錢?”“你眼睛有病還是腦子壞了?看不到我一個餃子都沒吃嗎?”苗苗內(nèi)心想要得到丈夫的關懷,表達出來卻變了味。丈夫的回答依舊“自我”:“你不是一直嚷著減肥嗎?”“減你個頭!”苗苗端起盤子,把剩下的餃子全倒掉了!“你有病吧!”丈夫目瞪口呆。
從某種程度來講,苗苗的憤怒是可以理解的。但對于一個也許很愛妻子卻不知道如何表達的丈夫而言,苗苗的反應的確有些過激。她的憤怒只會讓丈夫對她更疏遠,她那個“情感剝奪”的按鈕反而更加牢固。
也許你會認為,想要擺脫按鈕帶給自己的命運,很難。那是因為,你之前一直把所有的注意力都放在伴侶身上,覺得是他不夠好?,F(xiàn)在,你明白了是自己授權他使用這個按鈕,現(xiàn)在,你要試著把這個權利收回來。
增加自我覺察,是改變按鈕的第一步。經(jīng)過和咨詢師談話,李偉識別了自己“無能感”的按鈕,并下定決心改變。咨詢師讓他留意自己發(fā)脾氣前的信號,李偉漸漸感到,“當我總想證明自己的時候,就是一個危險的開端”。于是,他開始盡量避免爭論對錯、一較高下。正是因為捕捉到這些信號,我們才有機會為擺脫心理按鈕做進一步努力。
通過反思,苗苗知道,自己一直屈從于和父母之間無情感交流的互動方式。現(xiàn)在,她決定擺脫“情感剝奪”式的親密,試著表達自己的需要和內(nèi)在感受。于是,每一次苗苗產(chǎn)生了某種需要,她都會默想一下這段話,然后用平靜的語氣向丈夫表達。結果令人心安,丈夫同意的時候多,拒絕的時候很少。
我時常想,也許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按鈕。這些按鈕的存在,彰顯著我們的不成熟,卻又是我們最真實的一部分。當我們試著去覺察自己這不夠完美的一部分,試著改變自己的心理程序時,就有機會擁抱更好的親密關系。
(摘自《婚姻與家庭》2018年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