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興旺
天井是江南農村一種典型的房屋格局,蘊含濃郁的江南文化。記憶中,家鄉(xiāng)曾在上世紀七十年代興起一股建房熱,大部分古老建筑被拆除。近些年,隨著農村經濟發(fā)展和生活改善,僅存的幾座帶有天井的建筑也被拆除殆盡了。
南方民居的天井與北方四合院的庭院有明顯區(qū)別。北方四合院一般依東西向建造,坐北朝南,分北房(正房)、南房和東、西廂房,四周圍以高墻,中開一門。中央為露天庭院,青磚鋪地,寬而敞亮,是居民活動場所。而南方住房的天井則顯得玲瓏別致,位于廳堂約三分之一處,呈長方形,面積不大,也就十幾平米,地面鋪以青石條,留有陰溝與室外的排水道聯接。四面屋頂向天井處傾斜,陽光和雨水撒入天井中。天井有高有低,從室內抬頭,可見一抹藍天。
南方天井的設計充分體現了古代農民建筑師的智慧,也寄寓著鄉(xiāng)民對富裕生活的樸素向往以及對生態(tài)系統(tǒng)的原始尊重?!疤炀钡那擅钤O計使得雨水不外泄室外,美其名曰“四水到堂”或“四水歸明堂”,以示財不外流。晴天時,和煦的陽光直射廳堂,既可使廳堂光亮充足,室內潮濕的空氣得以干燥,又能延長室內木結構梁柱的自然壽命。雨天時,雨簾披掛,銀珠紛撒,別有一番韻味。天井是孩提時代的游戲場。在夏日晴朗的夜晚,孩子們圍坐在天井旁,一邊聽著父母講故事乘涼,一邊臥觀星空。這大概就是西晉文學家陸機所描述的“側間陰溝涌,臥觀天井懸”的意境了。
兒時,我家的廳堂中間就有一個天井。天井約四米長、三米寬,井邊和井底鋪以一人長的青石板。無論晴天或者下雨,天井都有著古色古香的神秘感。每到燒飯時間,飯菜的香味從天井彌散,向鄰居致以溫馨的問候,也惹得孩童們四處串門。天井,成了聯系鄰里感情的紐帶。
在天井周圍的石縫里,生長著各種各樣的植物。這些植物利用短暫的日光,頑強地從石縫中鉆出,并抓住一切依附物,在斑駁的磚塊上顯現其積極向上的勃勃生機。附著在石條上的青苔盡管卑微,只能享受片刻的陽光,但我總能聽到它們吸納陽光時急促的呼吸聲,看到它們擁抱陽光時手舞足蹈的幸福樣。
天井常年有水。因南方多雨,水無腐臭之憂。水沿槽積聚,清澈見底。槽內可養(yǎng)魚鱉鱔鰍,也可養(yǎng)田螺。天井中央可擺花木,也可置水缸。魚鱉田螺等小動物既可清潔水質,也可養(yǎng)性怡情;花草樹木既可使室內充滿生機,也可怡人眼目;缸內雨水既可澆灌花草或洗刷衛(wèi)生,又可養(yǎng)魚養(yǎng)蝦,緊急情況下還可用來撲滅燃火,可謂一專多用。
最喜歡的莫過于夏日雨天了。急驟的或舒緩的雨水從高高的瓦溝落下,一如幅幅透明的綢緞或串串晶瑩的珍珠,在光亮油滑的青石板上鋪開或飛濺。叮咚的水聲清脆而悅耳,似大珠小珠落在古箏的絲弦上,述說著那綿長而悠久的古屋和祖輩的歷史。置身于如此美景,恍如移步野外荷塘,景致醉人。
離開家鄉(xiāng)已經很多年了。每每回家探親,看到家鄉(xiāng)的巨大變化,心里總是很高興;但高興之余,心里還是有些許惆悵。在我的眼前,到處是水泥梁柱、瓷磚鐵欄,我再也尋不見古樸的青磚黛瓦、流檐翹角;我再也聽不見那雨打青石條的叮咚聲;我再也看不見穿過天井的那一抹藍天;我再也聞不見天井草木的芬芳……在家鄉(xiāng),我行走在渾身透著現代化氣息的居民樓中,卻迷失了通往老宅的那條小徑,我再也尋不見那古樸怡人的天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