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含煤巖系巖石特征
北票盆地為內(nèi)陸坳陷型盆地,經(jīng)印支期褶皺形成了盆地基底凹凸不平的古地貌。在古構造格架下,古基底顯示出低級別呈北東東向的隆起(如冠山隆起)和凹陷,這些低級別的構造控制著侏羅系下統(tǒng)北票組的形成、發(fā)育及其分布。
根據(jù)煤系化石組合特征,屬溫濕氣候環(huán)境,為一套河~湖相沉積體系,按其巖性組合特征及含煤程度可分為上、下兩個含煤段。
1)下含煤段
下含煤段厚度為250~485m,可分為底部礫巖段和含煤段。
①底部礫巖段:厚度0~120m,為灰白色礫巖、砂礫巖、砂巖夾薄層泥巖及薄煤線,礫石成分主要以石英巖、矽化灰?guī)r為主,另有極少量花崗片麻巖礫,礫徑為1~40cm,而東馬路以東(三寶區(qū))缺失底部礫巖沉積。屬河道滯留沉積物。
②下部含煤段:為北票組主要含煤段,巖性為灰白色、黃綠色中~細粒砂巖,夾灰色、灰黑色泥巖、頁巖、煤層及少量礫巖、砂礫巖組成,共含煤10組。北票附近煤層最大厚度為21.54m,最大可采厚度為18.36m,累計平均可采厚度為8.63m(冠山區(qū)),而三寶區(qū)則薄些。
下部含煤段地層橫向變化較大,礦區(qū)東北部的三寶區(qū)巖性相對較細,往西經(jīng)東馬路、冠山、臺吉、興隆溝逐漸變粗。根據(jù)巖石沉積結構、構造、動植物化石、結核及包裹體特征有河道亞相、河漫灘亞相、泥炭沼澤相、淺水湖泊亞相及部分三角洲相沉積。
2)上含煤段
上含煤段厚度大于700m,根據(jù)巖性組合特征又分為上部泥巖段,中部含煤段,下部過渡段。
①下部過渡段:厚130~190m,為一套灰白色砂礫巖(河道滯留沉積厚層)與灰綠色~灰色粉砂巖(泛濫平原沉積)交互沉積體系,最多可達五個旋回,為地殼上升回返期產(chǎn)物。
②中部含煤段:中部厚90~150m,主要巖性為灰黑色、深灰色泥巖、粉砂巖與灰色中~細粒砂巖交互組成,含薄煤四組,最多可達九個薄煤層,根據(jù)泥巖層理類型為淺湖相沉積,根據(jù)煤的灰分指標很低,低灰煤層屬伏水泥炭沼澤相沉積。
③上部泥巖段:厚度大于350m,其下部為黑色泥巖、粉砂巖,塊狀層理,參差狀斷口,屬湖沼相沉積,上部為黑色泥巖夾薄層砂巖,具清晰水平層理,具深褐色菱鐵質(zhì)泥巖結核,屬于靜水還原環(huán)境沉積,泥巖有機質(zhì)含量較豐富,含瓣鰓類動物化石,屬半深水湖相沉積。
上、下段煤系屬連續(xù)沉積,根據(jù)地層沉積特點,其盆地經(jīng)歷了緩慢下降的補償期,沉積河流、沖積相底礫巖;泥炭沼澤化期沉積下含煤段;急速沉降的補償,沉積上、下煤系間過渡段河流、沖積相砂礫巖層;伏水期沼澤沉積上含煤段;半深水湖相沉積上部泥巖段。
北票煤田含煤巖系北票組各礦區(qū)巖性百分含量見“表1-1”
2沉積體系及沉積環(huán)境
研究區(qū)根據(jù)巖石組合特征、動植物化石特征、地球化學特征等及地層層序分析和空間配置分析結果,認為北票組為陸相河流—湖泊沉積體系。所包含的沉積相主要有河流相、湖泊相、三角洲相、泥炭沼澤相。
北票煤田含煤巖系沉積主要為河流-湖泊相沉積環(huán)境,如表4-2。
1) 河流體系
該沉積體系由河道亞相、堤岸亞相和泛濫盆地亞相組成。垂向上變化為由下向上變細的正粒序,可見楔形交錯層理。
① 河道亞相
位于河流沉積的底部,可分為河道滯留微相,邊灘微相和心灘微相。
河道滯留微相位于河流沉積的最底部,底部常有明顯的沖刷面,巖性特征為礫巖、粗砂巖和含礫粗砂巖,分選性和磨圓度差,成分成熟度低,厚度小,橫向上多呈透鏡體狀,垂向上過度為邊灘微相。
其沉積特點主要由灰白色、灰色中、細粒砂巖,少以粗砂巖組成,往上逐漸變細。在其底部常見有大小不一,呈不規(guī)則的灰黑色粘土巖、粉砂巖塊。層理較為復雜,有水流波痕層理,緩波痕層理,有時也能見到透鏡狀層理、平行層理、不甚明顯的斜層理與均勻層理。該沉積物對其下部的巖層有沖刷剝蝕作用,常見于煤層頂板。
邊灘微相在河流沉積體系中占據(jù)重要地位,巖性特征主要為粗—細粒石英砂巖等,成分成熟度和結構成熟度差—中等,雜基含量較高,具大型板狀、槽狀和楔形交錯層理,反映多為單向式水流條件。常與河道滯留相,天然堤相和泛濫盆地相共生。
心灘微相其巖石類型由粗粒長石巖屑砂巖,巨粗粒石英砂巖和中粗粒石英雜砂巖等組成。沉積物比邊灘沉積粗,巖石的成分成熟度和結構成熟度低—中等,層理具槽狀交錯層理。
② 堤岸亞相
包括天然堤微相和決口扇微相
天然堤微相的巖性特征以粉砂巖和細砂巖為主,常呈互層狀,反映其生長過程是間歇性的,見有水平層理,小型交錯層理和沙紋層理,含少量的植物碎片和根莖。
沖口扇微相是洪水期河水沖決天然堤,部分水流由決口處流向河漫,砂質(zhì)物質(zhì)在決口外堆積的扇形沉積體,巖石類型主要為中細砂巖,厚度小,在垂向上呈透鏡體,具小型交錯層理,常與天然堤微相和泛濫盆地相共生。
③ 泛濫盆地亞相
是河流體系細粒物質(zhì)的主要沉積相,且面積分布最廣,進一步分為泛濫平原微相和泥炭沼澤微相。
泛濫平原微相是天然堤以外,與河流有關的廣大沉積區(qū),其中包括河漫湖泊,沼澤等,巖性主要由粉砂巖、粉砂質(zhì)泥巖和泥巖組成,發(fā)育有水平層理和波狀層理,含有植物化石和碎片。
泥炭沼澤相為河流體系中的成煤環(huán)境,發(fā)育有大量的高等植物。
沼澤相:該沉積相是湖泊進一步萎縮的沉積物,于洼地積水演變形成沼澤的堆積物;或在分流河道平原演化為沼澤的堆積物。巖石主要為灰褐色粘土巖、灰黑色粉砂巖。有時呈鮞狀結構。含有近于垂直,或略為傾斜的植物根化石。一般具均勻層理,或具不明顯緩波痕—水平紋理。巖石中亦見有黃鐵礦、菱鐵礦扁豆體。該沉積層常構成煤層的底板,少有煤層的頂板。
泥炭沼澤相:泥炭沼澤相最主要的特點是有煤層、炭質(zhì)粘土巖。具不清晰緩波痕—水平紋理,含黃鐵礦扁豆體,或以星散狀浸染體出現(xiàn)。它是沼澤環(huán)境演變來的。當氣候適宜,植物叢生,并向四周蔓延時,形成沼澤植物群,泥炭沼澤化,并聚積了煤層,故它常與沼澤相伴生出現(xiàn)。
2) 湖泊體系
為水面封閉較嚴的還原環(huán)境。常為粘土質(zhì)沉積,少為粉砂質(zhì)與細砂質(zhì)沉積。巖層具不清晰水平層理,或換波狀—水平紋理,均勻層理。在其底部常見有保存完整的植物化石。巖石中含有黃鐵礦扁豆體,或其浸染體。淺水湖泊相在在三寶井田上部地層較發(fā)育,常構成煤層的直接頂板。
湖泊體系主要分為濱湖相、淺湖相和深湖相。
① 濱湖相
巖性為砂巖和粉砂巖,發(fā)育有小型交錯層理,可見到少量植物根莖和碎片,該相在本區(qū)內(nèi)不很發(fā)育,厚度小。
② 淺湖相
沉積物以泥質(zhì)巖和粉砂巖為主,常夾有薄層的細中砂巖,層理有水平層理、波狀層理等。
③ 深湖相
巖性主要為黑色、暗色的泥巖,有機質(zhì)含量高,見有水平層理。
作者簡介:
姓名:劉悅 出生年月:1994年4月30 性別:女 民族:漢族 籍貫:黑龍江省雙鴨山市 當前職務:技術員 當前職稱:技術員 學歷:大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