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央集權對社會自由的影響不同角度存在不同看法。一方面,從自由主義的角度而言,托克維爾在《舊制度與大革命》中認為中央集權的頑固輔之封建制度分離了社會階級,毀滅了政治自由,阻礙了法國對于自由憲政的構建。另一方面,從烏托邦的角度而言,哈林頓在《大洋國》中認為中央集權有利于資源的合理整合與調配,促使人們免于物役與他人的強制,能將社會引向更廣泛的自由。綜合二者觀點,雖有不同但也存在一定的相通之處。因此,對其進行比較研究對理解當代中國權力配置對社會自由的影響有啟示作用。
關鍵詞:自由主義;烏托邦;《舊制度與大革命》;《大洋國》
一、《舊制度與大革命》在中央集權對社會自由的影響理解
本文中所指的《舊制度與大革命》一書作者是法國歷史學家亞力克西·德·托克維爾,翻譯者為馮棠,由商務印書館出版。托克維爾為法國貴族,政治傾向于自由主義,向往自由平等,經過法國近代的一系列政變,被迫成為“國內流亡者”。帶著對拿破侖專制政府痛心疾首的他,飲下現(xiàn)實的苦酒,寫下了這本千古絕唱。以1789年為界限,其后60年托克維爾在書中稱之為“法國大革命”時期。擺脫梯也爾式帝國史的敘述方式,其結合事實和思想、歷史哲學和歷史本身[ ],剖析大革命的深刻根源——舊制度,深刻分析了法國大革命發(fā)生的原因、本質、結果等。對大革命前后階段的法國政治體制、社會結構、行政體系等層面進行論述,通過法國大革命這一重大的歷史事件為后世拓寬了對于權力、平等、自由等人類文明的研究之路,具有豐富的歷史意義、實踐意義與指導意義。
一方面,托克維爾認為中央集權制度不可否認是在某些動蕩時刻凝聚力量的有效方式,中央集權制度從舊制度中沿襲到大革命時期,又以其各種形態(tài)建立在舊制度的廢墟之上,掀開偽裝的面具。中央集權制度是舊制度的一種體制,而不是像人們所說是大革命和帝國的業(yè)績,雖適應了某段革命的社會,但卻對大革命所追求的自由平等產生著腐蝕作用,一點一點吞噬革命成果。在此以中央政權在一些作為財政區(qū)省的省份所作所為為例,司法權、行政權、立法權并未達到一種分權理論所提及的牽制作用,反而權力極其不平衡,大多掌握在中央擁有實權的總督一人手里。然而,司法介入行政會造成行政體系的多頭領導,政令不清等可想而知的弊端,并且如果將行政介入司法,特別是處在革命這個特殊階段的法國,其官職可因政府的斂財需要而進行買賣,由此便對行政者的行政能力提出了較高要求。如果權力行使不當將導致行政權干擾司法權,法治則存在向人治傾斜的可能。
另一方面,大革命時期的中央集權還表現(xiàn)在法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集于巴黎一身,各省均以巴黎為標榜。此時的各省卻漸漸趨于同質化,互不聯(lián)系,貴族、資產階級與人民三個階層也因彼此交集甚少而漸行漸遠,獨立分割。這是一個信任消解的過程,它所帶來的社會資本的瓦解對于政治效度的優(yōu)化是并不可觀的。當中央集權對地方權力產生了割裂,地方的合作模式便難以建立,盡管革命爆發(fā),缺乏一個有效的合作成果容納政治集團、組織政治活動,新體制也仍然會存在原有體制的痕跡,而人們只能在原有的專制中渴求穩(wěn)定狀態(tài)而放棄對于社會自由的追求。這也導致了當時的法國經歷了反復的王朝更迭卻難以獲得穩(wěn)定政局。
二、《大洋國》在中央集權對社會自由的影響理解
在《大洋國》[ ]中,哈林頓認為中央集權對于國家穩(wěn)固是必要的,會犧牲掉部分的社會自由,但個人自由必須捍衛(wèi)才能使國家幸福安康,對于中央集權和個人自由的實現(xiàn)就在乎于中央集權下的分權制衡。他認為,國之根本在于土地和均勢,土地財產很大程度決定了一個國家的體制,是君主專制或是民主共和制多數(shù)情況下均由土地控制權歸屬人民多寡所決定,也因此形成了一種均勢,在各方利益均衡狀態(tài)下保障國家安定,在均勢被打破的情況下國家陷入動蕩,甚至終結。這種均勢則有賴于政治機制的運作。大洋國的政治運作機制浮動著代議制的氣息,在各層選舉中產生權力機關。元老院與人民大會,以及保民官、執(zhí)政官等,各級力量相互牽制,使得大洋國在軟件上能基于其高尚的品格,在硬件上能基于其維持均勢的機制,從而揚長避短。總體而言,就哈林頓在《大洋國》中所表現(xiàn)的烏托邦思想,雖不是一味強調中央集權而忽視個人自由,但是權衡之下確實是用社會自由換取了中央集權對于國家的控制力。人民讓渡了大多數(shù)的權力給國家,包括一部分集體行動的自由權與公民自我管理的權力。中央集權是常常貫穿于烏托邦思想中的必要組成部分,大部分烏托邦支持者認為在一個理想社會,烏托邦式的中央集權能使資源最大限度地優(yōu)化,其認為必要的社會自由犧牲能換取更大的個人自由與社會穩(wěn)定繁榮。我們并不能保證烏托邦的理想狀態(tài)是否是否會“通往奴役之路”,但是其所提出的某些社會架構是值得我們去研究的,特別是關于集權與分權關系的詳細論述,即便是構想也同樣是源于現(xiàn)實,針砭時弊,仍然具有一定的現(xiàn)實意義。
三、綜述中央集權對社會自由的影響
從以上論述中,可以對比分析到無論是帶有自由主義色彩的《舊制度與大革命》還是帶有烏托邦色彩的《大洋國》,盡管意識形態(tài)差異在所難免,但是對于中央集權對社會自由影響的理解仍然存在如下共通之處。
(一)中央集權并非與社會自由處于對立關系
中央集權與社會自由不是完全相互對立的一組矛盾,并非不可協(xié)調。就《舊制度與大革命》而言,中央集權體制下社會仍然保有自由,基本的權益不容許侵犯。托克維爾也在其中論述到法國的革命不是因為相對于其他國家人民壓迫太重,相反越是習慣于自由的純粹環(huán)境,便越容不得一顆沙子。只不過中央集權容易走向專制或是與封建制度結合,這樣便的確會對社會自由造成巨大傷害了。就《大洋國》而言,社會自由可以為中央集權服務,從而使得中央集權能夠發(fā)揮最大效用,促進國家穩(wěn)定與發(fā)展,國家掌控大量土地資源,在均勢中占據控制地位,各部門相互制約。
(二)中央集權特定時刻對個體自由具有凝聚作用
拿破侖建立起第三專制制度的個體自由起了很大助力,在人們一躍試圖想要摧毀所有舊制度的同時,新的政治架構卻還在探索階段,當推翻舊制度后的法國一度陷入治國問題的時候,人們便又從舊制度的廢墟中抓住了中央集權的死灰,為它套上革命成果的華麗外套以適應迫在眉睫的國家治理問題。此時此刻的中央集權無疑成為了每一個個體的自由選擇,事實是,絕大多數(shù)的法國民眾在當時也選擇了它。中央集權在此時便讓整個法國又一次的凝聚并情緒高漲。大洋國里的城民,每一個人都在鐘聲響起時參加會議,每一個人都積極熱情的發(fā)言,盡管遇到挫折,但是他們依然風雨兼程參與議事。中央集權在某些特定時刻往往能讓個體產生依賴,并將個體自由凝聚起來,以支持其鞏固與發(fā)展。
(三)中央集權對社會自由多元化發(fā)展存在影響
中央集權常表現(xiàn)出一種強有力的控制,這種控制力作用于社會中的經濟自由、政治自由和文化自由。在經濟領域,中央集權可以通過行政手段、財政手段等多種手段干預經濟,例如法國大革命期間國家對于地方財政以及捐稅等方面的強制控制,以及大洋國里關于土地問題的論述中國家為了掌控大部分的權力,在土地中同樣盡可能地占有份額,這些手段在一定程度上對于社會經濟的自由健康發(fā)展造成了影響。在政治領域,法國大革命期間中央集權影響了社會各階級的聯(lián)系,彼此逐漸分離,交集甚少,也因此導致了幾個世紀間,同胞們形同路人或仇敵,要使他們互相接近并教育他們共同進行他們自己的事物,這可是一件非同小可的事。[ ]在大洋國中也有同樣的情況,元老院不外乎存在與人民大會發(fā)生爭執(zhí)的情況,在此時此刻陷入爭執(zhí)不休后,人員大會往往會向元老院妥協(xié),這一方面也體系了中央集權對于政治自由多元化發(fā)展的阻礙。在文化領域,中央集權可表現(xiàn)在意識形態(tài)的控制上。法國大革命期間,因為官吏繁多,日常政治滲透在社會生活中,然而文人卻作為一個從不卷入日常政治并且沒有絲毫權力的社會群體,大大影響著革命的爆發(fā)。正是因為受中央集權的文化控制小,文人得以揮斥方遒,而那些生活在體制內的大多數(shù)人卻不似文人般思想自由,輕松灑脫,成為了政治家。在大洋國中,意識形態(tài)的控制更是大不必細說,大洋國本身一套統(tǒng)一的思想體系,一套固定的思想模式就已經決定了它的社會文化始終在一個中央集權劃定的圈子內活動,終究難以走出來。
四、當代中國對待權力配置與社會自由關系的啟示
無論是自由主義領域還是烏托邦領域,在《舊制度與大革命》和《大洋國》中都對中央集權對社會自由產生的影響看法存在共同上述共通之處。由此,可以結合中國現(xiàn)狀,在轉型時期對我國以下方面的建設有所啟示。
首先,促進權力合理配置,處理好集權與分權的關系。將“中央督查(督政)”結合地方上的“垂直管理”,深化日常監(jiān)管治理體系,有利于推動社會自由朝著良性發(fā)展。通過明確權力界限、規(guī)范權力行使、監(jiān)督權力運行等具體條目保證中央督查作用與宏觀調控的開展以及地方必要自主權的落實。其次,結合法律資源,打造法治國家。我國政府可以堅持法治理念,充分利用法律途徑,切實保證社會自由,通過營造社會自由合法化空間,從而釋放社會潛力。不斷完善法律法規(guī),維護人民合法權益。最后,回歸平等與自由的核心理念。政府要利用人民通過契約所授予的權力保持契約的穩(wěn)定,將公共利益放在關鍵著力點。政府作為行政主體有必要圍繞政治公正的本質將國家意志在政治的表達之下轉化為實際的執(zhí)行過程,將政治自由滲透到人民的基層政治生活,促使應然正義向實然正義的邁進。
以上途徑結合了上述所分析的觀點與我國的現(xiàn)實實踐,可為當代中國權力配置與社會自由方面提供一些思路與方法,同時,也是對于當代中國如何處理權力關系的一些思考與啟示。
參考文獻:
[1][法] 托克維爾著,《舊制度與大革命》,馮棠譯,商務印書館,1992年版。
[2][英]詹姆士?哈林頓著,《大洋國》,何新譯,商務印書館,1963年9月第一版。
[3][美]約翰?羅爾斯著,《正義論》(修訂版),何懷宏等譯,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9年版。
[4]方儀,《烏托邦理論的詮釋及當代意義》,復旦大學,碩士論文,2012年。
[5]任玥,《托克維爾筆下的舊制度與大革命》,中國青年政治學院學報,2011年第6期。
作者簡介:
趙可一(1997-)女,,貴州省六盤水市人,白族,南京師范大學在讀本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