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小方
江蘇宜興 宜興 214221
在中國的陶瓷中,陶器雖早,然而自從瓷器發(fā)明之后,便出現(xiàn)了后來者居上的局面,陶器落在了后邊,只能做些民間的應用雜器,所謂“不登大雅之堂”了。自從紫砂用作茶壺,明顯改變了這種地步,它倍受推崇的程度有的超過了瓷器,可以說,能夠與瓷器相媲美的,在陶器中莫過于紫砂了。宜興紫砂壺始于宋代,盛于明、清時期,繁榮于當代,作為一種世界名陶,時至今日,它依然保持著蓬勃發(fā)展的趨勢,且名家輩出,創(chuàng)新無限。自古以來,與方圓文化相關的藝術形式和藝術作品不勝枚舉,紫砂壺藝亦不例外,這些作品以不同的風格特征詮釋著方圓之道,流露出方圓之美。紫砂壺《方新石瓢》便是深刻地融入了方圓文化的一件作品,該壺在形象和內涵方面吸取了諸多文化和藝術元素,盡顯方圓之美。
藝術形式作為時代的產(chǎn)物,它要保持民族形式的生命力,就必須自覺地融合于時代的大環(huán)境中,體現(xiàn)現(xiàn)代人的思想與文化生存環(huán)境,尋求它所處語境中的話語權。對于紫砂壺的設計而言,既能折射出一定水平的審美價值與優(yōu)秀文化,又能滿足人們對紫砂壺形體藝術追求的就是一把好壺,《方新石瓢壺》此壺可賞、可玩、可進行美學分析,有一定的文化內涵,是實用與欣賞的佳器。
石瓢最早稱為石銚,銚在辭海中釋為吊子一種有柄,有流的小烹器。銚從金屬器皿變?yōu)樘掌?,最早見于北宋大學士蘇軾《試院煎茶》詩:“且學公家作名欽,磚爐石銚行相隨”。蘇東坡把金屬“銚”改為石“銚”,這與當時的茶道有著密切的關系。蘇東坡貶官到宜興蜀山教書,發(fā)現(xiàn)當?shù)氐淖仙肮拗蟛璞茹~、鐵器皿味道好,于是他就地取材,模仿金屬吊子設計了一把既有“流”(壺嘴),又有“梁”(壺提)的砂陶之“銚”用來煮茶,這“銚”也即后人所稱的“東坡提梁”壺,這可謂最早的紫砂“石銚”壺。從留傳于世的石銚壺看,至陳曼生、楊彭年時期,已有了很大的變化,更趨向文人化、藝術化?!奥摗敝饕厣巧闲∠麓?,重心下垂,使用穩(wěn)當,壺嘴為矮而有力的直筒形,出水暢順,壺身呈“金字塔”式,觀賞端莊。那么,紫砂“石銚”何時稱“石瓢”呢?這應從顧景舟時期說起,顧引用古文“弱水三千,僅飲一瓢”,“石銚”應稱“石瓢”,從此相沿均稱石瓢壺。
《方新石瓢壺》
《方新石瓢壺》壺身方圓結合,壺嘴直立,從壺身伸出,壺把圓潤,方圓結合,整個壺身豐闊飽滿,壺嘴堅挺有力,出水順暢,圈足穩(wěn)當,使壺顯得挺括有神,沉靜而深意雋永。壺身光潔素雅,泛著現(xiàn)代的簡約風格。溫潤的色澤,內斂的氣度,成熟豁達。
歷代紫砂名家給后人留下了寶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其藝術風格和文化積淀,躋身國粹,在紫砂工藝發(fā)展史上樹立了不朽的豐碑。中國陶瓷歷經(jīng)數(shù)千年的發(fā)展與演變,形成獨特的藝術風格.并在每個歷史時期都有其明顯的特點,它是中國民族智慧的結晶,是我國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歷代陶瓷壺具都是反應時代風尚的產(chǎn)物,而某個時代的品味,也規(guī)范其壺具的造型及審美。縱觀其歷史發(fā)展和演變,一般表現(xiàn)為由租到精,由大到小,由簡到繁,再又返樸歸真,從簡行事的過程.即經(jīng)歷古樸、華麗、淡雅三個階段,中國陶瓷壺具造型演變就是中國工藝品的發(fā)展及演變的縮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