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柏清
吃晚飯的時間,被一陣電話鈴聲打斷,一看號碼是萃晴,我就知道,一定又是孩子的問題。果然,一接電話,萃晴就在那邊氣急敗壞地說,“陳姐,我真受不了了,我要崩潰了,我怎么生了這么個孩子??!”
我心里深深嘆氣,孩子本來是斷翼的天使,怎么到了一些家長手里,都給養(yǎng)成了“魔鬼”?但想歸想,我還是要好好安慰她,在沒找到正確的打開方式之前,做父母的心里也一定滿腹委屈。原來孩子給媽媽打電話,說放學要到同桌家去寫作業(yè)。萃晴答應了,可又不放心,于是放學時到校門口等孩子,見到孩子跟同桌出校門去了學校附近的一個小公園。由于與猜測正好吻合,萃晴很生氣。她追到公園去,當場在湖邊把孩子抓了個現(xiàn)行,誰知孩子不但不認錯,還指責她對自己不信任,指責她盯梢不道德,她覺得孩子說謊欺騙自己,太不像話。娘倆吵得不亦樂乎,孩子還差一點要跳湖,搞得姥姥舅舅都來了,在眾人解勸之下才勉強回家。萃晴說到最后,聲淚俱下,我也覺得孩子有點過分,可冷靜地想了想,孩子固然有錯,難道大人就正確的嗎?不被信任,被盯梢,無論孩子還是大人,都是難于接受的事兒。但是萃晴的理由是,不盯梢,我還不知道她沒有去學習,而是跟同學去公園玩呢。這就回到了問題的原點,萃晴該不該去盯梢,去盯梢發(fā)現(xiàn)孩子說謊該怎么辦。
實際上,沒盯過梢的父母似乎不存在,就連我這樣的模范媽媽也盯過梢。孩子第一次坐公交,我緊張地打的士偷偷跟大巴;孩子第一次出去旅游,我在旅行團安插了朋友……天有多大,父母關心孩子的心就有多大,可關鍵詞是,你為何事兒盯梢,盯梢之后你如何處理。我覺得萃晴去盯孩子的梢,情感上是可以諒解的,但在處理上,并不恰當。首先,不應該當著孩子同學的面,就站出來指責孩子,使孩子覺得沒面子,也覺得在你那里不被信任,這都是巨大的傷害自尊的行為。另外,孩子跟同學到公園,也許有她的理由,上了初中的孩子,已經有自己的想法了,也不應該全面限制她的自由,她已經到了有自己隱私的年齡,她需要獨立的空間,并且像動物劃界一樣,不停地用行動告訴你,這是不可觸碰的,那里是我的底線。可惜很少有父母注意到孩子的這種本能暗示,他們自顧自地用自己設定的愛的界限來規(guī)范約束孩子,使孩子覺得父母簡直就是強權統(tǒng)治,自己毫無自由,就要奮力反抗。一個吃著辛苦,不被理解,滿腹委屈,還要竭盡全力貫徹自己愛的本能;一個要掙脫捆綁爭取個體的自由。其實大家都忽略了很重要的一點,每個人都為了什么。
父母捆綁孩子,為了什么,并不是有這個嗜好,而是覺得這樣做,孩子才會好。那么,當你這樣做并沒有使孩子變得更好時,你是不是要反思一下,改變策略呢?孩子呢,反抗是因為覺得自己被束縛,感覺不舒服,那么父母有沒有觀察過,在孩子舒服接受和自己的理念得到貫徹之間,有沒有一條共通線?有的,因為父母希望孩子好,孩子自己也沒想成個壞孩子。
我覺得著名心理咨詢師郭驊老師的一句話說得很好:“智慧的家長要做青春期孩子的‘客廳父母?!笔裁匆馑寄??就是說青春期的小孩有強烈的界限與隱私意識,所以不要使用“盯人戰(zhàn)術”,起碼不應該讓她知道你在盯,或者你這種盯不要觸碰她的底線。比如一次女兒說在學校參加個活動,實際自己去了小廣場,我一直遠遠看著她,天黑她走出來,我在路口等著她,摟著她的肩,沒問她為什么,她偎著我也沒問我為何在那里,我覺得那一刻的默契非常好,因為彼此的尊重。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你要離開他的房間,在一個她召之即來、呼之即去的距離,做一個“客廳父母”,隨時準備幫她解決問題,而不是赤裸裸的盯梢。
(作者地址:遼寧省調兵山市郵政55號信箱,鐵嶺,112700)
編輯 /衛(wèi) 虹 終校 / 于 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