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凌云
【摘要】量能課稅原則是憲法公平正義理念在秘法領域的具體體現(xiàn),但基于多種因素的影響,我國個人所得稅制度卻未能很好的將這一原則落實到位,實踐中仍存在很多缺陷,與最初設計目的相去甚遠。因此擬以量能課稅原則為切入點,探究我國個人所得稅立法缺陷所在及形成原因,提出完善我國個人所得稅制度的相關措施,以期實現(xiàn)分配正義。
【關鍵詞】量能課稅原則 得稅法 稅收正義
美國霍姆斯大法官曾精辟指出:“稅收是文明的對價”,讓我們意識到稅收之于人類文明發(fā)展的重要貢獻;馬歇爾大法官也說:“征稅的權力是事關毀滅的權力”,提醒著文明社會中的人們時刻注意著征稅可能造成的對納稅人財產權的非法“人侵”。實現(xiàn)稅收分配正義,讓稅收沿著法律的軌跡運行便顯得至關重要。
一、量能課稅原則的法律解析
量能課稅原則,是指稅收應依據納稅人的經濟負擔能力,在全體納稅人之間進行公平分配,使所有納稅人按照其實質納稅能力負擔其應繳納的稅收額度。其目的是為了解決稅收公平問題。它不僅強調法律形式上的平等,更側重關注實質上的平等,即對實際稅收負擔能力有差別的個人進行區(qū)別對待,稅收負擔能力強的人多納稅,稅收負擔能力弱的人少納稅,無稅收負擔能力的人不納稅。
量能課稅原則的基礎性問題就是“能”——即稅收負擔能力的確定。一般認為,從經濟學的角度來講,衡量稅收負擔能力的標準有所得、財產和消費三種。但綜合比較而言,在以消費為標準的情況下,若僅將奢侈品作為課稅對象無法滿足財政需求;若將生活品或者準生活品也納人課稅范圍,則又容易使低收入階層的負擔重于富裕階層,產生累退性。以財產作為衡量標準也存在著一定的弊端,即如果僅對個別財產征稅,也無法保證充足的財政收入;如果對所有財產不加區(qū)別地加以征稅,由于相同價值的財產對不同收入的納稅人來說效用也是不同的,因此又不一定符合公平原則。
二、我國個人所得稅制度的缺陷所在與存在原因
(一)課稅模式不合理
個人所得稅法稅制模式由分類制逐漸向綜合制轉變是個人所得稅稅制模式的一種必然發(fā)展趨勢。現(xiàn)階段我國個人所得稅的立法制度模式采用的是分類稅制,即將我國個人所得稅的課稅對象按照其來源的不同分成11類,但目前經濟結構發(fā)生重大變化,個人收入構成已發(fā)生巨變,單個納稅人很可能同時有若千種收入形式。這種稅制模式不能全面衡量納稅人的真實納稅能力,也不利于拓寬稅基,并有違稅收公平原則。
(二)課稅單位不合理
我國現(xiàn)行個人所得稅法的課稅單位實行個人課稅制,但對住所標準和居住時間標準的具體規(guī)定上,明顯存在著不具體、不明確、實踐中不易操作等問題。另外,納稅人單位表現(xiàn)為個人,將家庭、合伙企業(yè)和個人合伙排除在納稅人之外。即個人作為的納稅主體,家庭不是個人所得稅的納稅主體,個人無法根據家庭的具體情況實現(xiàn)稅前的費用扣除,相同收入的家庭而稅負不同的狀況大量存在,無法體現(xiàn)公平。
(三)課稅稅率不合理
稅率是應納稅額與征稅對象或計稅依據之間的比例,是計算應納稅額的尺度,反映征稅的深度。我國現(xiàn)行個人所得稅法實行累進稅率和比例稅率相結合的稅率模式。與分類所得稅相適應,采用不同的稅率模式,使收入來源不同而收入相同的人使用不同的稅率,負擔不同的稅收,便出現(xiàn)所得多者少納稅,所得少但集中者反而多納稅,不符合稅收公平原則。
三、我過個人所得稅制度的發(fā)展與完善
(一)改革稅制模式
在稅制模式的選擇上,將我國現(xiàn)行的分類所得稅制改為分類綜合所得稅制。因為此模式同時考慮了量能課稅質與量兩方面的要求,既可加強稅收的源泉控制,又可逐步強化納稅人自覺納稅的意識,實踐中也為大多數發(fā)展中國家所采用。在具體的實行上,對我國目前的11類所得項目進行整合,將具有勞動所得性質的工資、薪金所得、勞務報酬所得和稿酬所得劃為一類,將具有經營所得性質的個體工商戶的生產、經營所得和對企事業(yè)單位的承包經營、承租經營所得劃為一類。在此基礎上,對各類所得按一定稅率進行預征,年終再將全年所得匯總,依法扣除以后適用統(tǒng)一的累進稅率。
(二)改革課稅單位
1.堅持居民管轄權和收入來源地管轄權并行原則。在確定納稅人納稅范圍上,仍應堅持居民管轄權和收入來源地管轄權并行原則,同時調整居民納稅人居民身份判定標準。
2.在納稅單位的選擇上,應同時將家庭作為納稅單位。目前納稅單位選擇主要有個人制和家庭制兩種。一是以具有納稅義務的個人為納稅單位,具體又可分為未婚者單獨申報、己婚者分別申報;二是以一個家庭為納稅單位,具體又可分為夫妻聯(lián)合申報、戶主申報。
(三)改革課稅稅率
稅率設計是個人所得稅法的核心內容,它直接關系到納稅人的負擔輕重與稅制公平。為使我國的稅率結構更加公平合理,模式轉換為混合所得稅制后,可沿用累進稅率與比例稅率相結合的方式,對綜合所得按統(tǒng)一的超額累進稅率,對分類計稅所得適用比例稅率計征稅款。對綜合收入采用累進稅率是世界各國普遍采用的方式。但考慮到我國治稅環(huán)境、征管手段等原因,在今后相當長一段時間內仍然要采取分類、綜合相結合的混合征收模式。
參考文獻:
[1][美]休·奧爾特,[加]布萊恩·阿諾德,等著.丁一,崔威譯.比較所得稅法——結構性分析(第三版)[M].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191.
[2]劉麗.個人所得稅制累進性與社會收入分配[M].立信會計出版社,2011.61.
[3]王紅曉.德國個人所得稅稅率的特別設計及對我國的啟示[J].稅收經濟研究,2011(3):37.
[4]梁季.“兩個比重”與個人所得稅[J].稅務研究,2010.
[5]何維.所得稅與正義[J].中德法學論壇,2009(7):133.
[6]劉劍文.財稅法專題研究(第二版)[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197-198.
[7]梅曉蓓.量能課稅原則研究[J].吉林大學學報,2007(6):11-12.
[8]廖益新,李剛,周剛志.現(xiàn)代財稅法學要論[M].科學出版社,2007.209.
[9]劉劍文.財政稅收法[M].法律出版社,2003.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