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建梅
【摘要】目的:本文將對心血管手術后并發(fā)胸骨哆開患者的護理進行研究。方法:選取我院2016年1月-2018年3月收治的15例心血管手術后并發(fā)結胸骨哆開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采用回顧分析的方式,對患者的護理工作進行分析。結果:治療后,有14例患者治療成功,1例在術后6d死亡,患者出院后再次復查,胸骨有效愈合,并且沒有的畸形現象。結論:臨床在治療心血管手術后并發(fā)胸骨哆開患者中,及時對患者采用治療,并做好引流管、呼吸道等護理工作,預防患者感染,保證得到一定的營養(yǎng)支持,能夠有效提升治療效果,促進患者預后恢復,值得臨床進一步推廣。
【關鍵詞】心血管手術 胸骨哆開 護理
胸骨為大血管及心臟手術的標準切口,術后出現胸骨哆開并發(fā)癥,極為少見,該并發(fā)癥非常嚴重,對患者循環(huán)與呼吸功能的穩(wěn)定性造成嚴重影響,嚴重將發(fā)生大出血、敗血癥,如果無法及時治療,病死率高達99%以上。因此,臨床在心血管手術后,要注重胸骨哆開并發(fā)癥的發(fā)生,進行早期診斷,一旦發(fā)現及時處理,從而降低病死率。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6年1月-2 018年3月收治的15例心血管手術后并發(fā)結胸骨哆開患者作為研究對象,經臨床診斷,15例患者接受心血管手術后,均發(fā)生胸骨哆開并發(fā)癥?;颊吣?0例,女5例;年齡48-76歲,平均年齡為(56.52±1.47)歲。術前患者心功能Ⅲ級10例,Ⅵ級5例。術后lOd左右患者均出現不同程度的胸痛、乏力、刺激性咳嗽、納差、氣促。
1.2 方法
15例患者確診后,并開展手術進行治療。胸骨哆開進行實際探查,愈合不良,鋼絲將患者胸骨切割,4例患者胸骨切割多截;患者胸骨前后均出現大量纖維素沉淀、并且組織壞死,但是不存在化膿、感染的現象發(fā)生。術中安全對壞死組織清除后,使用1%的碘伏溶液對心包腔進行反復沖洗,并對其進行縱隔,在胸骨下重新放置心包與縱隔引流管,使用骨膜剝離器對胸骨骨髓表明的骨蠟進行刮除,針對切斷的胸骨進行加固縫合,然后固定胸骨,固定其胸廓。
護理措施:(1)心理護理干預?;颊邥霈F焦慮、抑郁等不良情緒,要及時緩解患者的不良情緒,使其能夠積極配合治療。積極與患者進行溝通,向患者講解疾病相關知識,提高患者認知,從而積極配合治療。(2)呼吸道護理。因為手術使患者胸廓遭到破壞,對患者咳痰造成影響,需要將胸廓進行固定?;颊咴诙问中g后,需要對胸廓進行固定,要適當調整其胸帶的松緊度,避免過緊對患者呼吸功能造成影響,過松無法實現治療效果。指導患者正確咳痰方式,咳痰前要進行深呼吸2s,然后在呼氣最后連續(xù)進行輕咳,感覺將痰液咳至咽喉位置,便用力咳出,如果患者痰液黏稠,可以進行超聲霧化。(3)引流管護理。按時擠壓引流管,確保引流管通暢。一旦引流不當,將出現過多的縱隔積液,張力增大,不利于患者愈合胸骨。鼓勵患者下床活動,促進引流,并認真觀察引流液的性質、顏色以及量的變化。(4)營養(yǎng)支持。經過兩次手術,患者會出現營養(yǎng)不足的現象,不利于胸骨愈合。根據患者實際情況,為患者制定合理的飲食方案,增加高熱量、低脂食物的攝入,少食多餐,使患者形成健康的飲食習慣。(5)預防感染?;颊咝g后需要采用廣譜抗生素,觀察患者的不良反應,對胸骨進行沖洗,促進其愈合,避免發(fā)生縱隔感染。
1.3 觀察指標
觀察患者治療效果情況。
1.4 效果判定
對患者治療效果進行判定,分為顯效:患者術后lOd痊愈,可以出院;有效:患者病情得到控制,但需要進一步觀察;無效:患者術后5d便死亡。
1.5 統(tǒng)計學原理
本實驗通過spss20.0專業(yè)統(tǒng)計學軟件,對患者治療效果情況開展x2檢驗,并以(%)表示,當P<0.05時,數據之間存在差異較為顯著。
2 結果
治療后,有14例患者治療成功,1例在術后6d死亡,患者出院后再次復查,胸骨有效愈合,并且沒有的畸形現象。
3 討論
本次實驗研究中,在治療心血管手術后并發(fā)胸骨哆開患者中,配合相應的護理工作,可以很大程度提升臨床治療效果。根據上述數據可知,治療后,有14例患者治療成功,1例在術后6d死亡,患者出院后再次復查,胸骨有效愈合,并且沒有的畸形現象。因此,臨床治療心血管手術后并發(fā)胸骨哆開患者時,要積極開展護理工作。
綜上所述,臨床在治療心血管手術后并發(fā)胸骨哆開患者中,及時對患者采用治療,并做好引流管、呼吸道等護理工作,預防患者感染,保證得到一定的營養(yǎng)支持,能夠有效提升治療效果,促進患者預后恢復,值得臨床進一步推廣。
參考文獻:
[1]韓秀娟.心血管手術后并發(fā)胸骨哆開患者的護理[J].護理學雜志,2015,30(02):34-35.
[2]何勇.心血管手術后胸骨哆開及縱隔炎三例原因分析[J].臨床誤診誤治,2017(07):9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