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墉 文
近幾年到北京,我都會住在同一家酒店,而且總在一樓自助餐廳吃飯。餐廳的隔壁是個法國餐館,裝潢考究,價錢貴得多。但我后來發(fā)現,其實兩家餐廳共用一個廚房。只是自助餐廳采用“開放式”,看得到廚房里面;法國餐館那側則有道墻遮擋,使廚房里的嘈雜不致影響賓客。
我又發(fā)覺法國大餐和自助餐的主廚也是同一人,想必他在烹調時會有“兩套標準”。
有一天,妙事發(fā)生了——
我先看見主廚跑出來,從自助餐臺的盤子里挑了些烤鴨到碗里,再轉身進去,把那碗里的肉分到兩個金邊大瓷碟里,又忙左忙右地在上面布置小蔬果,先排成美麗的圖案,再細細地淋上醬汁,接著交給穿著黑西裝的男侍,繞過那堵墻送進法國餐廳。
主廚的一舉一動全被我看到了。實在好奇,就過去笑問他:“我發(fā)現你剛才把自助餐的鴨肉送進法國餐廳,那是同樣的東西,難道進了法國餐廳,就要不一樣的價錢嗎?”
主廚先笑,接著狠狠搖了兩下頭:“誰說同樣?當然不同。你沒看我好好重新安排,擺得多漂亮嗎?連淋醬汁都用小勺,細細地勾出圖案,那是藝術耶!誰說一樣?”
“吃起來一樣!”我說。
他又狠狠搖了一下頭:“吃起來也不一樣。想想!你在這兒,一個大空盤子,東夾一樣、西夾一樣,堆得高高的。這樣菜還沒咽下去,已經開始吃另一樣。那味道能有法國餐廳的客人只吃一樣來得純嗎?還有,你匆匆忙忙吃,唯恐吃少了、吃虧了,明明飽了還硬往嘴里塞。這種情況下,能吃得出細細的滋味嗎?你再瞧瞧!那些法國餐廳的客人,在燭光下舉著高腳杯喝酒,一小勺一小勺地喝湯,一小片一小片地品嘗,輕聲細氣地說話,就算吃的東西一樣,感覺也不一樣吧!”
想起年輕時第一次去巴黎,被法國人諷刺。
那一天我逛完盧浮宮,又走了半條香榭麗舍大道??实靡?卻舍不得花錢買飲料。只是一路都沒看見飲水器,終于咬咬牙,走進一家咖啡店,點了杯咖啡。
天啊!咖啡端上來,乍看還以為是裝奶精的小杯子。一口下去半杯,苦得像中藥。我急了,找侍者問:“就這么一小杯嗎?”
那法國人居然一撇嘴說:“如果要喝水,去美國喝,這里是法國!”
大概歐洲人都自大,嫌美國人少品位,連十年前,我?guī)Ю掀湃ヅ餐?都被導游損了一番。
他不是專損我,而是在旅行的第一天,去自助餐廳前“叮囑”全團:“這是非常高級的餐廳,無論多么貴重的菜色,都會不斷地供應,不必怕吃不到。而且我們不趕時間,所以請慢慢來。吃前面涼食的時候用涼的盤子,而且不要夾熱食。吃完涼食,再換熱盤子去拿熱食。寧可多跑幾趟,千萬別堆得高高的,不優(yōu)雅!”
旅行團里全是中產階級以上的美國人,這挪威導游居然指導大家用餐,我不知道當時其他人的感覺,只知道自己覺得受辱,把那一幕記了半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