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映宇
“HI”“HELLOW”連同“咯咯咯”的笑聲,盡管這就是小鼴鼠全部的“語言”,但已經(jīng)成為不朽的經(jīng)典。
從未開口說話的鼴鼠,陪伴多少中國人度過他們的童年時光。
“我就站在布拉格黃昏的廣場,在許愿池投下了希望,那群白鴿背對著夕陽,那畫面太美我不敢看。”
蔡依林和周杰倫合作的《布拉格廣場》令無數(shù)人為之神往,去布拉格談一場戀愛好不好?雖然實際上那里既沒有“布拉格廣場”,也沒有什么許愿池。
周杰倫的歌詞代表了中國人對于捷克首都布拉格的美好想象,那是一座文藝之城,作曲家德沃夏克,詩人里爾克、卡夫卡、米蘭·昆德拉等人都曾在這里寫下了不朽的音樂、詩篇和小說。
作為中歐明珠,中國人對捷克文化有很好的印象,留下許多屬于“集體記憶”的作品和人物,那遙遠的國度,與遙遠的東方中國,產生了奇妙的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
談及捷克文化,必須提到捷克文學,因為這里誕生了卡夫卡、哈謝克、塞弗爾特、昆德拉等世界級文學巨匠。
在1918年10月與斯洛伐克聯(lián)合建立捷克斯洛伐克之前,捷克在很長一段時間里都屬于奧匈帝國,這里,孕育了璀璨的文明。
這一時期文學也是大師輩出,其中,在中國知名度最高的捷克作家,非卡夫卡莫屬。
1883年7月3日,卡夫卡生于布拉格一商人家庭。他的父親赫爾曼·卡夫卡是一個成功的商人。卡夫卡的父親智力不算出眾,但作為猶太人經(jīng)商是有方的,所以白手起家,最后成為了富裕的婦女時裝禮品店老板。他來自于一個農村家庭,在服完兵役后,在布拉格開始慢慢積累財富。但卡夫卡的父親也是一個毫無溫情可言的暴君,經(jīng)常肆意使喚和責備他的店員。即使是他自己的孩子,也每天都被他訓斥,他認為他們應該表現(xiàn)得更好,并且應該感恩于他。此外,他一直對他的兒子們有一個明確的期望,即像他自己一樣,坦誠、堅強并且努力工作。
卡夫卡的父親只關心他的生意,對兒子的寫作事業(yè)并不理解,更談不上支持,加上他對子女的家長制管教方法,使卡夫卡在心理上從小就籠罩著威權的壓力。這成為卡夫卡創(chuàng)作中“代溝”主題和“懾強”主題的生活原型。
卡夫卡的一生都生活在父親的陰影下,他對自己的父親耿耿于懷,在他的小說中,父親一直是以壓迫性的形象出現(xiàn)的。這一方面是因為他的父親對他特別嚴厲,另一方面得怪從他父親那里繼承下的這個奇怪的名字——在捷克語中,卡夫卡(kavka)就是寒鴉的意思,卡夫卡父親的鋪子即以寒鴉來作店徽。
這種寒鴉比較好辨認,除了頸后羽毛、胸腹部呈灰白色外,其余全身墨黑,冬季常常和禿鼻烏鴉成群結隊,在寒風中聒噪。這個名字多少有些不吉利,后來卡夫卡患上了嚴重的肺炎,因患病不得不辭去保險公司的工作,到維也納附近的基爾靈療養(yǎng)院療養(yǎng),最后病死在那里,就像一只在冬季寒風中恣意飛翔損害了自己身體的烏鴉。
1923年卡夫卡與朵拉熱戀,卻遭到父親的反對。父親對他說:“她多半是穿了一件特別的襯衣,布拉格的猶太女人們就會用這一套來勾引男人,你一見到這件襯衣,自然就決定娶她了”。
弗蘭茲·卡夫卡在1919年曾給他的父親寫過一封將近一百頁的信,但他卻始終沒有將信寄出。在這封信里,他描述了童年所受的創(chuàng)傷:他無比傾慕他那強勢的、幾乎決定一切的、并且每件事都能做出正確決定的父親。然而他對兒子們只有輕蔑的嘲諷,對于弗蘭茲所熱衷的事情,他表現(xiàn)出的只有鄙視。這場父子之間實力懸殊的斗爭的結果只有一個——這個本來就靦腆的男孩變得更加內向,并且?guī)缀醪辉僬f話了。
20世紀60年代的捷克文壇熱鬧非凡,瓦茨拉夫·哈維爾、米蘭·昆德拉和伊凡·克里瑪,并稱為“捷克文壇三駕馬車”的大家,是活躍在這個時代的風云人物。
1967年,米蘭·昆德拉的第一部長篇小說《玩笑》在捷克出版,獲得巨大成功,連出三版,印數(shù)驚人,每次都在幾天內售罄。昆德拉在捷克當代文壇的重要地位從此確定。
昆德拉出生于捷克第二大城市布爾諾,其父親是一位著名的鋼琴家,昆德拉孩提時代相當一部分時間是在父親的書房里度過的。在這里,他經(jīng)常悄悄地聽父親給學生講課;父親親自教他彈鋼琴,引領他一步步走進音樂世界。
所以,昆德拉絕對是個音樂行家。他有一部長篇,就叫《告別圓舞曲》(又譯《為了告別的聚會》),通過小號手、美國商人、療養(yǎng)院護士和獲釋囚徒等8個人物反復曲折的愛情故事,在哲學層面深刻探討了諸多人生繁雜矛盾的困境和難題。他最著名的作品當然還是1984年發(fā)表的《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4年后,美國導演菲利浦·考夫曼將其改編成電影搬上銀幕,片名改為《布拉格之戀》,由丹尼爾·戴-劉易斯、茱麗葉·比諾什主演,電影獲得巨大成功,也使得米蘭·昆德拉迅速成為全球知名的暢銷書作家。
昆德拉極其聰明地揭示社會內涵、考察人性,將個人命運在特定歷史語境下呈現(xiàn)出來,并善于將兩性關系等元素糅合在其中,寫成一部非同凡響的小說——其中既有隱喻式的哲學思考,也有悲歡離合的生命歷程。
和《告別圓舞曲》相比,《生命不能承受之輕》更是昆德拉小說借用音樂結構的典范之作。這部小說的結構借用的是音樂復調藝術中的二重賦格曲。兩男兩女彼此交錯的愛情/政治敘事,是兩個齊頭并進的主題。
薩賓娜與托馬斯是生命不能承受之輕的主題,特麗莎與弗蘭茲是生命不能承受之重的主題。當輕與重彼此遭遇,會發(fā)生什么?代表“重”的特麗莎想盡一切辦法將代表“輕”的托馬斯囚禁在既有的倫理范疇與堅實的大地上,薩賓娜(輕)拋棄弗蘭茲(重)任由自己越出婚姻、國家以及鄉(xiāng)愁等等世俗法則之上。在輕與重之間,是兩種截然相反的生活態(tài)度。弗蘭茲是特麗莎的和聲,薩賓娜是托馬斯的伴奏。
電影《布拉格之戀》劇照。
小說的前六部分,四位主人公的故事在輕重交錯和諧對位的一首賦格曲中悠然奏響。
從米蘭·昆德拉就看得出來,音樂對于這個國家的重要性,捷克,也是音樂之國。
波西米亞音樂之父斯梅塔納、德沃夏克和雅納切克并稱捷克三大音樂家。
斯梅塔納在19世紀的捷克掀起民族樂派風潮——他將音樂與民族情感結合在一起,用民族樂曲旋律激勵民心鼓舞士氣,著名代表包括歌劇《被出賣的新嫁娘》和交響曲《我的祖國》。
創(chuàng)作的樂曲同樣以濃厚民族氣派著稱的德沃夏克,其知名度和受歡迎的程度不在斯梅塔納之下。德沃夏克因父親反對他學音樂,曾當過屠夫的學徒,后來才進入布拉格管風琴學校就讀。德沃夏克的音樂受勃拉姆斯、瓦格納和捷克民間音樂的多重影響,其作品以交響曲和室內樂居多,不僅具有濃郁的民族風格,樂風更充滿浪漫的詩意。德沃夏克最膾炙人口的作品是他在客居美國時所創(chuàng)作的交響曲《自新大陸》,另一個代表作品《斯拉夫舞曲》則充分表現(xiàn)出捷克人民的歡樂和哀痛。
1870年德沃夏克寫下第一部歌劇《阿爾弗雷德》,德語劇本,但歌劇在他生前都不曾獲得上演機會,可以看作是一次練筆。
德沃夏克是捷克民族樂派最重要的作曲家,他的音樂與捷克人民的生活與爭取民族獨立斗爭緊密相關?!缎率澜缃豁懬肥惆l(fā)了他美國生活的感受,表達了在異國作客時對故鄉(xiāng)的懷念,其中的旋律,在被詞作者填詞后廣為傳唱,成為最為人熟知的古典旋律。
德沃夏克。
和卡夫卡一樣,德沃夏克是出生于奧匈帝國統(tǒng)治時期的捷克人。卡夫卡終其一生都在反抗父親的壓迫,而德沃夏克的一生則都在做一件事情——用音樂為自己的民族正名,用音樂為自己的祖國發(fā)聲。他留下了9部交響曲和數(shù)量眾多的歌劇、協(xié)奏曲、歌曲。他的創(chuàng)作浸染著深刻的捷克民間主義色彩,鼓舞著捷克人民為實現(xiàn)民族獨立而不懈奮斗。
1904年,在《阿米達》首演的時候,德沃夏克因腿疼而不得不中途離開。幾天后他得了感冒,只能在床上休息。1904年5月1日他在家人的陪伴下悄然離世,死因是心衰竭,享年63歲。
斯人已逝,但他的音樂卻像一座豐碑,永留人間。
除了這些大文豪大音樂家,很多中國人都對捷克斯洛伐克的一部動畫片《鼴鼠的故事》印象深刻。
“HI”“HELLOW”連同“咯咯咯”的笑聲,盡管這就是小鼴鼠全部的“語言”,但已經(jīng)成為不朽的經(jīng)典。
從未開口說話的鼴鼠,陪伴多少中國人度過他們的童年時光。在這部捷克的動畫片登陸中國熒屏之前,很多中國人可能連鼴鼠是什么都不清楚,這部動畫片播出之后,憨態(tài)可掬的小鼴鼠一躍成為眾多中國兒童心目中的萌寵擔當——實在是太萌了啊。
實際上,鼴鼠在我國也有分布,山東稱鼴鼠為地皮子,菏澤地區(qū)稱反耳瓜子。在甘肅岷縣、通渭、會寧一帶俗名“蛤蛤”。鼴鼠體矮胖,長十余厘米,毛黑褐色,嘴尖。前肢發(fā)達,腳掌向外翻,有利爪,你看過就知道了,實在和我們印象中可愛的萌寵聯(lián)系不到一起。
“鼴鼠”一詞在捷克文里拼作“krtek”,在英文中是“mole”,在拉丁語中就是掘土的意思,所以《鼴鼠的故事》每一集的開場都是:一堆黑色梯形土出現(xiàn)在地面上,小鼴鼠,要來了……鼴鼠善于打洞,現(xiàn)在這個詞在媒體報道中已經(jīng)成了“間諜”的代名詞,所以如果你聽到說某某國家情報局安全部抓到一只“鼴鼠”,可不要真以為他們是抓到了一只打洞的鼴鼠。
《鼴鼠的故事》由捷克斯洛伐克“StudioBratrivtriku”公司制作,一共有50多部,其原作者是捷克藝術家、插圖畫家和電影導演茲德涅克·米勒。電視臺播放的《鼴鼠的故事》系列大都是20世紀70年代的作品,進入1980年代后,《鼴鼠的故事》制作明顯變緩,只有兩部是1990年代出品的短片。制作時間距現(xiàn)在最近的一部是《鼴鼠和青蛙》,制作于2002年。
《鼴鼠》系列動畫片曾在國際動畫節(jié)上拿過不少獎項,最早的一部《鼴鼠》動畫制作于1957年,即獲得當年威尼斯電影節(jié)銀獅獎。當時的鼴鼠形象還比較擬人化,沒有后來熟知的那么憨態(tài)可掬,而且片中是有對白的,不過當然我們也聽不懂,因為對白是捷克語。
2016年3月28日,習近平主席訪問捷克。這是習近平擔任中國國家主席以來首次訪問中東歐國家,也是中國國家元首自兩國建交以來首次訪問捷克。
習近平在捷克總統(tǒng)官邸拉尼城堡做客時,收到了捷克總統(tǒng)澤曼贈送的“神秘禮物”:皮鞋(正裝、休閑、運動)三雙、水晶器皿一套。據(jù)悉,這三雙皮鞋來自捷克的BATA鞋業(yè)集團,這是全球最大和最廣泛的連鎖鞋業(yè)公司。
習近平在訪問中特別提到,中國政府鼓勵和支持有實力的中國企業(yè)赴捷克投資興業(yè),擴大兩國金融合作,也歡迎更多捷克企業(yè)開拓中國市場。雙方應加大文化、教育、體育、旅游、衛(wèi)生、影視等領域合作,發(fā)展地方交流,為中捷人文交流注入更多動力。
從20世紀60年代中期開始,鼴鼠在動畫片中的形象才逐漸固定下來,1974年和1975年則可謂是巔峰,總共出品了12部短片。要知道,在1970年代中期,動畫片全部都是手工制作完成的。
《鼴鼠的故事》是懷舊動畫片的巔峰之作,更是超越時空的作品?,F(xiàn)在,仍然有很多家長和孩子喜歡這部溫馨浪漫的卡通作品。
2011年11月30日下午,《鼴鼠的故事》之父茲德涅克·米勒于捷克首都布拉格附近的一家療養(yǎng)院中去世,享年90歲,所有熱愛鼴鼠的人們都會記得這位老人創(chuàng)造的經(jīng)典動畫片,那是一個時代的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