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飛鵬
苴卻石,石眼青如碧玉,紅似金瞳,有紫石青花,隱隱綽綽,綠膘黃膘,疊疊映映,綠蘿紅蘿,如夢如幻。
苴卻硯,始于何時?
1.出生
硯類,有的出生古早。
看那歙硯,沉睡清幽的龍尾山中,早早地在唐開元年間被一逐獸獵人發(fā)現,于是從此石冠群山,名傳天下,成為硯國一顆璀璨的明珠。
苴卻硯,想也可以出生得古古老老,比如出生北魏。北魏,曾出有過一方名垂硯史的石硯,那硯硯形正方,立體造型,四足皆方形,硯的正面及四周雕有紋飾,是一方早期出現的石質名硯。又比如出生在晉代。晉代的硯制普遍帶足,瓷硯居多,且出產有大量青瓷硯。還比如出生在古南昭國。古南昭國,誕生于古滇,興起于與唐朝相對應之時,苴卻石產地,就出在南昭國的統轄區(qū)域內。唐代,中國制硯史上的重要時期,是中國石質制硯的發(fā)端。伴隨南昭國經濟、文化的發(fā)展及筆墨紙硯的需求增加,古苴卻一帶村民就地取材,開采苴卻石用以制硯,出生在那時,想想應也是順理成章理所當然。
2002年,央視播出的苴卻硯專題片中說,苴卻硯宋代既有了,宋代的瀘石硯就是苴卻硯。
宋代是中國制硯史上承先啟后、繼往開來的重要時代,是眾多名硯都要感謝的時代。硯的形制式樣在宋代得到確立,制硯工藝在宋代趨于成熟,堪稱典范的抄手硯發(fā)端于宋代。米芾的《硯史》、高似孫的《硯箋》、唐積的《歙州硯譜》、曹繼善的《歙硯說》、李之彥的《硯譜》、蘇易簡的《文房四譜》、葉樾的《端溪硯譜》、蔡襄的《硯記》等皆出現于這一時代。
苴卻硯,宋代就有嗎?
翻開宋人高似孫的《硯箋》,上有相關瀘石硯的一段文字:“山谷曰,瀘川石硯黯黑受墨,視萬崖中正砦白眉。”瀘石硯,又見《硯林脞錄》載:山谷銘“瀘川石硯黯黑受墨”。湖南文藝出版社出版的《中國名硯縱橫談》一書,也談到過瀘石硯:“瀘石硯產于瀘州桂林,因石色烏黑發(fā)亮,所以又叫瀘州烏石硯?!?/p>
瀘石硯或瀘州烏石硯,石色黯黑,烏黑。
苴卻硯,紫黑,明麗。它們是一類硯么?
苴卻硯有眼有膘,近似端硯。如此有特色的硯,若是古古遠遠便已見出,那么,宋元明清的古硯籍、古硯譜中多少得有涉及吧?可是,從我們查閱過的古方志史料、古文獻硯籍中,卻看不到相關文字記載;從已發(fā)掘出土或收藏于國內各博物院、館、私人手中的硯雕實物看,也沒見到清以前雕刻的苴卻硯。
云南,有一古硯收藏者,家中藏有數百方古硯。一次,他在電話里對我說,他收藏到一方明代苴卻硯。這方硯,出自祖上當過大官的人家,古硯貴在有銘,他收藏的這方古苴卻硯上就刻有硯銘。
苴卻硯,明代出的!為了看個究竟,我去了云南。在云南,終于見到收藏人說的明代苴卻硯,那一瞬,我啞然無語。他拿出的硯,不過是一方雕刻、做工、構圖、題材和我們平常所見幾無二致的舊苴卻硯。稍有不同的,是這方舊苴卻硯的硯背,歪歪斜斜琢刻有“明代萬歷年間”的偽銘。
還是云南,還是關乎苴卻硯出生。
云南地方志載,宣統元年的1909年,苴卻硯曾參加巴拿馬萬國博覽會。但是1909年時,國際上從沒有過這樣一個博覽會。有的只是1909年后的1915年巴拿馬——太平洋萬國博覽賽會,這是美國政府為慶祝巴拿馬運河通航舉辦的一次國際性展賽活動。中國政府收到美國發(fā)出的博覽會邀請函,時間是在1912年。據相關文獻,中國參加這次博覽會,曾得到時任民國政府臨時大總統袁世凱的親自批示。云南地方志記載的1909年苴卻硯參加巴拿馬萬國博覽會,若屬事實,應當就是這次博覽會,其準確年份是民國1915年。
苴卻硯,以現有的已發(fā)現的留存下來的老舊苴卻硯看,比較確定的出生年代應是在清代,且是清代的末期。
2.老苴卻硯及其雕刻
老苴卻硯,散見于云南永仁、大姚一帶。與之毗鄰的攀枝花市、西昌市,偶爾也見出現。這批硯在形態(tài)樣式、雕刻做工、題材面貌上和中國其他地方出產的硯多有不同,是自成一脈的一批老硯。
(1)老苴卻硯的雕刻手法
老苴卻硯,硯雕以粗淺的平刻居多。平刻,是用刻刀平淺凸凹出圖飾的一種雕刻形式。老苴卻硯的平刻,多習于在裁切、磨削好的硯石上進行。常見的手法,一是在硯額處減地,平淺凸出圖案,之后淺刻圖案。一是留出圖形,將圖形置于硯池中、平整凹下切削出圖形,然后在圖形上施以雕刻。除去這兩類之外,還有就是在整個硯面布列出圖形,之后凹切出圖形,然后將圖形進行小范圍的凹凸區(qū)分,最后平淺刻出圖案。比如,老苴卻硯中的類荷葉形雙龍硯。
老苴卻硯的平刻,用刀主要是平刀,有的雕刻,直接采用平刀刀角進行,有的配合有斜口刀。這些雕刻,具有硯雕的大效果,比較缺乏的是細節(jié)處理??傮w看,用刀主要是單刀,雕刻平淺、單調,有的硯上可以看出直切與直刻,用刀不見圓融與韻味,缺少細膩的表現和過渡。
中國硯雕行到清代,從主流名硯看,做工已趨向細膩、精美。比如端硯的龍,龍頭、龍角已可見細微的深淺凹凸與雕刻表達。龍的眉眼,眉毛綿細而修長,眼睛的用刀,已見精深的凹入,以立體出眼形,凹凸出龍眼。龍的須紋,不僅有見層次的粗細不同的細致變化,而且在須紋上已見韻味。這一時期的歙硯,有一方硯,僅有成人的巴掌大小。硯上刻了兩只鷺鷥,一只在天上飛,一只站在水里。鷺鷥,雕刻用刀的精細程度我就不說了,說水紋吧,那硯上刻有十多條水紋,波浪形的水紋,每一條刻得細如毫發(fā),絲絲不亂,粗細一樣。
(2)老苴卻硯的池、堂、邊
做硯,池、堂、邊做得怎樣,基本能反映出一個硯種的大體風貌。以硯邊為例:寬、粗的硯邊比照秀細的硯邊,又寬又粗的硯邊相對簡單,好做,易做。一是因為邊寬,刻、打的時候不易出現崩邊。二是寬、粗的硯邊,即便出現缺邊,要進行補救,相對也容易。
從硯池看,開硯池,第一步是要深挖,第二步是要挖圓,第三步是要見深淺的微妙過渡,第四步是要見總體呈現出的長、寬、深度的恰當。
開硯堂,當然先要求平。在平的基礎上,看一方硯的硯堂,看開的深淺是否適度,開的面積是否恰好。
老苴卻硯,硯邊多做得寬、平、直。硯邊和硯堂間有很多九十度直角。這樣做的原因,有可能是沒辦法做成圓融,也有可能工具落后,還有可能硯工只知道這一手法。
老苴卻硯的硯池,總體也以平直為多。平,是池底多開成平平的模樣。直,是硯池的四周多呈現直角。
(3)老苴卻硯的題材
老苴卻硯的題材,有龍,但是,雕的多是平淺的圖案化的龍,與龍同時雕出的云紋,多不出現朵云。老苴卻硯雕有花卉、翎毛,是平面凹下的切料淺刻。龜、魚,有的因為切削深入,初具有立體感覺。竹石、松鼠、葡萄以及少量人物,雕刻手段仍是平刻。
有些入硯題材,如老鼠、松鼠、葡萄等,刻得鮮活生動,有較鮮明的地域特性。像喜從天降、壽山福海、景星慶云、太平有象、福自天來、百事如意等端歙硯中出現的題材,在老苴卻硯中則很少看見。傳統名硯中常見的回紋、云雷紋、纏枝紋、鳳紋、夔紋等等,老苴卻硯中鮮見涉及。
(4)老苴卻硯的大小、樣式
老苴卻硯,大小多在二十至二十五公分。和它硯相比,老苴卻硯整體做得比較薄,偏于薄。做得薄,最有可能的原因是為減輕硯的分量,而減輕硯的分量,又和苴卻硯取石難、搬運難大有關系。
苴卻石,出硯石的地方山路狹小,山陡,石峭,水深,路險。在這樣的地方,一次要想多背幾塊硯石出來,要在陡崖間爬上爬下經由多次的來回往復,實在是不易。況且,硯石不是隨便撿一塊就可以入硯,還要視有無石病、暗傷、裂縫,起層等情形決定,要求高的,還要看硯石的色彩如何,石品、花紋怎樣。
將做好的硯搬運出去,這是另一個大困難。
舊時,苴卻硯主要在云南永仁及鄰近一帶集散。將硯或硯石帶到云南永仁或其它地方,要一路跋山涉水,不斷翻越很多細瘦的羊腸小道,方能帶得出去。
老苴卻硯,做得最多的是長方形樣、正方形樣和正圓形樣,間有少量的天然形樣。老苴卻硯雕刻的龍,硯的外形是類荷葉形,有凹凸,有起伏,是對稱的接近圓形的一個形態(tài)。因為硯形別致,雕的是龍,且多是一左一右的對稱式雙龍,可能較受當地人喜愛,這一類硯總體出現較多。
或是地理位置偏僻,或是這一帶沒來過有經驗的制硯工匠,亦或是做硯工具太過落后,導致這一帶做出的硯整體樣式單一。傳統名硯中的抄手硯、蟬形硯、玉堂硯、圭樣硯、瓜樣硯、葫蘆硯、八角辟雍硯、蝌蚪硯、蓮葉硯、寶餅硯、風字硯、古錢硯等,在存世的老苴卻硯中難得一見。
總體地看,老苴卻硯的硯形、硯樣趨于粗放,老苴卻硯的雕刻,看不到傳承的脈絡與厚度,應屬于原生、封閉的地域性硯雕,它的初創(chuàng)時間應比較晚,持續(xù)的年份應不太長。
3.新苴卻硯的緣起
新苴卻硯的緣起,有三個關鍵人物。
(1)高聯新,目前已知的攀枝花市唯一一位雕過老式苴卻硯的民間藝人。
1983年,攀枝花市政府、民間一直在尋找的苴卻硯終于有了消息。這一年新春,供職于市文化館的瞿迎祥、肖澤金,在大龍?zhí)多l(xiāng)遇見了高聯新。
高聯新(已故),攀枝花市仁和區(qū)大龍?zhí)多l(xiāng)人,是目前已知的攀枝花市唯一一位雕過老式苴卻硯的民間藝人。據1983年春遇見硯雕老藝人高聯新的瞿迎祥、肖澤金回憶,他們親臨高聯新的家中,見過高聯新雕刻的老樣式的苴卻硯,更重要的是,通過高聯新的介紹,知道了攀枝花市苴卻硯的硯石所在地。
(2)俞文香,第一方新苴卻硯的制作者。
通過瞿迎祥、肖澤金等人的介紹,俞文香得知苴卻硯石的確切產地,用車拉出來第一車硯石。1985年3月,俞文香在市內雕出第一方新苴卻硯。這方誕生于攀枝花市經濟文化中心的新苴卻硯,問世不久,引起了市委、市政府領導的高度重視,苴卻硯開發(fā)的新序幕由此拉開。
(3)楊天龍,攀枝花市第一家專業(yè)硯廠——攀枝花市苴卻硯廠的創(chuàng)辦人。
1989年,楊天龍帶上自籌資金開發(fā)出的一批新硯,在中國美術館辦起了中國苴卻硯專展。辦展后的楊天龍先生,知道苴卻硯最急需的是提高硯雕技藝,為了改變苴卻硯技術滯后的局面,在市委、市政府的支持下,楊天龍開苴卻硯發(fā)展之先河,開始在全國引進制硯人才。
4.新苴卻硯制作
來自四川合川的制硯師,帶來了合川的硯雕手法。
合川來的制硯師是父子倆。他們在攀枝花刻出了《猴子撈月》硯。那硯,雕有滿滿的枝葉,猴子刻得很壯實,整方硯看起來實在、飽滿。
廣東過來有好幾個刻硯人。他們帶來專業(yè)的制硯工具,帶來端硯的制硯理念。他們刻的苴卻硯,題材有松鶴、梅花、竹子、魚蟹等等。從手法看,主要是切入式的深雕,硯雕得較細膩,硯面上,刻的東西多而豐富,硯池、硯堂開得空闊。
雕刻歙硯的胡震龍老先生,親自動手刻過苴卻硯。方見塵,先后三次來訪。他帶來的題材主要是人物,其中達摩、仕女、嫦娥出現最多。
1991年,時在江西婺源龍尾硯廠擔任設計室主任的我,應邀前來考察苴卻硯,并于同年調入攀枝花市。
在苴卻硯廠,我先后刻過荷葉、青蛙、蕉牛、人物、瓜果、田螺、竹節(jié)、松鶴、山水、青銅器等題材。其中有兩硯,印象最深。一是《竹節(jié)》硯。該硯料自然成形,整方硯看起來就像自然干裂的一段竹節(jié)。正面,我用大小不同的刻刀,刻畫有很多細密的、深淺不一的微細紋痕,然后,在這些紋痕中洞開出硯池、硯堂和硯邊。硯背,我再次施刀,繼續(xù)以寫實手法做了很多深入細里的刻畫。
另一硯是《五牛》硯。至于如何刻好這五條牛,一是布列要恰好,是五條牛合聚一起形成畫面,還是自然聚散、有聚有散?二是要隨材,硯材是怎樣的形態(tài),有什么石品,整體色調怎樣,我要通盤考慮。三是牛的具體刻畫。牛的刻畫,要講結構,講造型,用刀要深入、綿細、見微、練達。
兩方硯,共同的特點是寫實。寫實,曾經是我當年刻硯的一個主攻方向。這之后,1993年刻的《雙蛙》,1994年至1995年刻的《百眼百猴巨硯》,1995年刻的《青銅》,1997年刻的《皇宋元寶》,1998年刻的《殘鏡》《葉落歸根》,2001年刻的《凝》,2002年刻的《幽》《江南螺》,2003年至2005年刻的《石頭遺記》《金地核桃花生圖》等等,都是這一方向的延續(xù)。
5.新苴卻硯雕
相比老苴卻硯,新苴卻硯予人的第一感覺是大。
老苴卻硯,硯的式樣多是方正式、圓月式,或是嚴謹的對稱式。新苴卻硯,一個大的變化是由嚴謹轉向自由、隨形。
新苴卻硯,每方硯都經由了設計,之所以這樣,和苴卻石的色彩、石品關聯緊密。苴卻硯的硯石,一是色彩豐富,此硯石與彼硯石之間,色的差別可能是黃與綠、綠與黑、黑與紫、紫與紅的大跨度的反差。二是石品多樣,石品處于硯石的方位多有變化。比如黃綠膘,有的膘色長在硯石右上,有的大面積的膘色分布于硯石左下。還比如,苴卻石的石眼,有的一塊硯石只有一個細小的石眼,另一塊同樣大小的硯石,上面的石眼可能是五六個甚至于十多個。
以慣例看,一個硯式,圖樣重復制作,出一批相同的硯很正常。苴卻硯,因為品色太豐富各異,同一形態(tài)的硯,硯硯有不同。
新苴卻硯,入硯的題材眾多,人物,多見的有撫琴圖、讀書圖、竹林七賢圖、飲中八仙圖、高山流水圖、山鬼圖、懷素書蕉圖等等;山水,硯中常出現的有亭臺樓閣型、溪橋野渡型、山澗飛瀑型、板橋人跡型、山居人家型、溪山云霧型等等。
花鳥魚蟲:荷葉,多配刻有翠鳥、青蛙。芭蕉,總量不多,一般喜與人物組合。竹節(jié)硯,新苴卻中出現較多,大的竹節(jié)硯,近一米的都有。竹節(jié)的造型,多立體造出半邊殘竹,見裂,見蟲蛀,竹節(jié)正面,常加刻有竹葉、細枝,邊上配刻蜘蛛、蜥蜴。
新苴卻硯的雕刻,兼有淺浮雕、鏤空雕、深浮雕、巧色、俏色、圓雕、薄意等多種手法。
透過這樣或那樣的雕刻手法,新苴卻硯雕最具代表性的手法是兩類:一類是實雕。實雕重俏色,重色彩的鮮亮,重雕刻物的具體實在的雕。實雕不同于深浮雕,也見別于淺浮雕,實雕,兼具深浮雕、淺浮雕的一些特點,是比較寫實的、偏重具象的、注重刻畫具體物象的一類雕法。一類是歙雕。苴卻硯的歙雕,延續(xù)的是歙硯淺浮雕手法,歙雕,硯池硯堂布列圓熟,施線流暢,雕刻虛實相間,普遍講用色,愛巧色。
歙雕山水,俏色,巧雕,樓閣隱約,云遮霧繞,點到為止。
實雕山水,深刻,實雕,舉凡山石、叢林、漁舟、屋宇,均施以實在雕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