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玉霞,賈金虎,高玉林,常彩虹
(酒泉市人民醫(yī)院呼吸內(nèi)科,甘肅 酒泉 735000)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以氣流持續(xù)受限為特征的慢性氣道炎癥性疾病,是可逐步發(fā)展成呼吸衰竭及肺心病的呼吸系統(tǒng)疾病[1]。近年來,隨著環(huán)境污染、有害毒物及有害顆粒增多、人口老齡化等眾多因素的影響,全球40歲以上發(fā)病率已高達9%~10%[2],致殘率和病死率高,成為威脅人類健康的慢性疾病之一。因患者反復發(fā)作,多次住院,肺功能呈持續(xù)性下降,既加重了患者的經(jīng)濟負擔,也威脅患者的生命。2017年1月—2017年12月,筆者采用平喘I號方穴位貼敷聯(lián)合西藥治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60例,總結(jié)報道如下。
選擇甘肅省酒泉市人民醫(yī)院呼吸內(nèi)科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發(fā)作的患者120例,采用隨機數(shù)字表法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治療組60例,男27例,女33例;年齡平均(58.32±16.85)歲;病程平均(9.62±4.31)年。對照組60例,男32例,女28例;年齡平均(56.29±17.36)歲;病程平均(8.99±3.24)年。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對比,差別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按照《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診治指南(2013年修訂版)》[2]。癥候積分按照參考文獻[3]中相關癥候積分標準進行評分。中醫(yī)證候療效依據(j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中醫(yī)證候診斷標準(2011版)[4],將癥狀、體征制訂療效評分表[3]。
①符合診斷標準;②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
①呼吸衰竭、心力衰竭、肝腎功能損害及對中藥過敏者;②合并肺結(jié)核、冠心病所致氣短、喘息者;③合并心血管、心律失常、心腦、血液系統(tǒng)疾病者;④精神病患者;⑤體質(zhì)極其虛弱者。
①未按醫(yī)囑貼敷者;②貼服過程中發(fā)生嚴重皮疹、過敏者;③治療過程中退出者;④產(chǎn)生嚴重不良反應無法繼續(xù)貼敷者。
對照組給予注射液頭孢唑肟鈉(由汕頭金石粉針劑有限公司生產(chǎn),批號 20170309,1 g/支),2 g加入生理鹽水注射液100 mL中,靜脈滴注,3次/d;多索茶堿注射液(由黑龍江福和華星制藥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生產(chǎn),批號 170102,0.1 g/支 ),0.2 g加入生理鹽水注射液100 mL中,靜脈滴注;2次/d;沙美特羅替卡松粉吸入劑(由德國葛蘭素史克生產(chǎn),批號 B141147,50/250 ug×60吸)吸入,1吸/次, 2次/d;溴已新葡萄糖注射液(由江西科倫藥業(yè)有限公司生產(chǎn),批號170031,4 mg/100 mL),100 mL/次,靜脈滴注,2次/d。治療組在對照組治療基礎上加服平喘I號方,藥物組成:白芥子30 g,細辛15 g,甘遂10 g,延胡索30 g。生姜汁攪勻后制作成黃豆大小藥丸,用膠布貼于大椎穴、肺俞、心俞、膈俞、七海穴、定喘穴,脊柱兩側(cè)穴位各貼敷1枚藥丸,用一次性醫(yī)用膠布固定,每2日貼敷1次,每次貼敷4 h。
兩組治療期間不得使用其他藥物,抗生素7~8 d為1個療程,其余藥物10 d為1個療程。兩組共治療2個療程。
觀察治療組和對照組治療后臨床療效和各時間段白細胞(WBC)、中性粒細胞百分比(N)、動脈血氧分壓(PaO2)、動脈血二氧化碳分壓(PaCO2)、乳酸值(HL)等指標變化情況;治療前后各癥狀積分改善情況。
咳嗽、咳痰、氣短評分標準如下[5]。咳嗽: 無咳嗽癥狀,為0分;偶有咳嗽,不影響正常工作及活動,為1分;間斷咳嗽,影響睡眠及工作,為2分;晝夜頻繁咳嗽或陣咳,影響休息及睡眠,為3分。咳痰:無痰,為0分;少量痰液為1分;大量痰量為2分。氣短參考呼吸困難評分(MRC)。0級:除非劇烈活動,無明顯呼吸困難。1級:當快走或上緩坡時有氣短。2級:由于呼吸困難比同齡人步行的慢,或者以自己的速度在平地行走時需要停下來呼吸。3級:在平地上步行100 m或數(shù)分鐘后需要停下來呼吸。4級:明顯的呼吸困難而不能離開房屋或者當穿、 脫衣服時氣短。0~1級為0分,2級為1分,3級為2分,4級為3分。
按照參考文獻[6]對穴位貼敷治療慢阻肺臨床療效觀察相關標準。完全緩解:患者炎性指標恢復正常,PaO2較前增高,PaCO2、HL降低,臨床癥狀緩解。顯效:臨床癥狀部分緩解,各檢測指標部分改善。無效:患者病情加重、臨床癥狀無變化,PaO2較前無明顯變化或降低,PaCO2、HL無降低或增高。
見表1。兩組對比,經(jīng)Ridit分析,u=2.61,P<0.01,差別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表1 兩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患者療效對比
見表2。
組 別例數(shù)時間咳嗽咳痰氣短治療組60治療前2.32±0.341.35±0.512.53±0.24治療后0.48±0.21**##0.23±0.14**##0.56±0.18**##對照組60治療前2.28±0.491.32±0.492.48±0.32治療后1.32±0.43**0.98±0.22**1.32±0.88**
注:與同組治療前對比,**P<0.01;與對照組治療后對比,##P<0.01
見表3。
組 別例數(shù)時間WBC/(×109·L-1)N/%PaO2/mmHgPaCO2/mmHgHL/(mmol·L-1)治療組60治療前12.00±31.2589.10±22.7443.50±87.8545.30±64.251.60±0.83治療后第5天5.08±0.49**71.01±1.71**60.75±6.4935.28±2.890.68±0.47**治療后第10天6.02±0.35**##68.05±0.79**##77.16±5.36**##37.23±3.090.57±0.29**##治療后第15天6.08±0.48**67.58±1.24**———對照組60治療前12.28±1.1488.78±1.9644.26±6.7444.84±3.981.68±0.92治療后第5天9.80±0.75**82.03±1.65**50.21±5.03**38.12±3.241.21±0.39**治療后第10天7.42±0.46**74.05±0.23**##54.04±3.24**##38.25±2.990.78±0.38**##治療后第15天6.14±0.72**68.82±0.16**———
注:與同組治療前對比,**P<0.01;與對照組治療后第5天對比,##P<0.01
中醫(yī)學并無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病名,其歸屬于“咳嗽”“喘證”“哮病”等范疇,如《素問·宣明五氣篇》曰:“五氣所病……肺為咳。”指出咳嗽病的病位在肺,五臟六腑皆令人咳,非獨肺也,明代張介賓將其病因分為外感咳嗽和內(nèi)傷咳嗽,漢代張仲景在《金匱要略·肺痿肺癰咳嗽上氣病脈證并治篇》曰:“咳而上氣,喉中水雞聲,射干麻黃湯主之?!薄栋Y因脈治·哮病》亦指出:“哮病之因,痰飲留伏,結(jié)成巢臼,潛伏于內(nèi),偶有七情之犯,飲食之傷,或外感風寒束其肌表,則哮喘之癥作夷。”說明哮病是受外邪侵襲或七情所傷而發(fā)作,其哮病之根在痰。早在《靈樞·五閱五使》中就有“肺病者,喘息鼻張”的記載。清代葉天士《臨癥指南醫(yī)案·喘》指出在肺為實,在腎為虛,表明喘證早期以實證為主,后期肺腎氣虛,以虛為要。林佩琴《類證治裁·喘證》認為喘由外感者治肺,由內(nèi)傷者治腎;朱丹溪在《丹溪心法》中提出哮病未發(fā)時以扶正氣為主,急發(fā)以攻邪氣為主的治療原則,提出了穩(wěn)定期和急性發(fā)作期不同的治療方法。綜上所述,喘證、咳嗽、哮病發(fā)病在肺,均表現(xiàn)為咳嗽、氣短、喘息等臨床表現(xiàn),并指出外感邪氣是本病急性發(fā)作的主要原因,本病初發(fā)在肺,久病及腎,后期所致肺腎陰、陽、氣虧虛,治療棘手,并提出了穩(wěn)定期及急性發(fā)作期不同的診療原則。
穴位貼敷療法是以中醫(yī)經(jīng)絡學說為理論依據(jù),把藥物研成細末,用一定介質(zhì)制作成丸劑或餅劑,或?qū)⒅兴帨珓┌境筛?,或?qū)⑺幠┥⒂诟嗨幧?,再直接貼敷穴位用來治療疾病的一種無創(chuàng)、無痛的穴位療法,是中醫(yī)治療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我國勞動人民在長期與疾病作斗爭中總結(jié)出來的一套獨特的、行之有效的治療方法。穴位貼敷療法經(jīng)歷了無數(shù)次的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的發(fā)展過程,有著極為悠久的發(fā)展歷史[5,7]。
筆者查閱大量文獻并在長期臨床診治實踐中自擬平喘I號方穴位貼敷治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發(fā)作期,自擬平喘I號方中白芥子溫肺豁痰利氣,散結(jié)通絡止痛;細辛祛風散寒,通竅止痛,溫肺化飲;甘遂瀉水逐腫,消腫散結(jié);延胡索活血行氣;輔以生姜汁調(diào)成丸劑,生姜發(fā)汗解表,溫中止嘔,溫肺止咳。全方共奏溫肺散寒利水、豁痰降氣平喘之效。哮病、咳嗽、喘證急性發(fā)作期多由于外感寒邪、肺腎虛汗、陽虛水泛所致咳嗽、喘息、咳痰加重,此病病程遷延,久病及腎,最終導致肺腎陽虛、寒水上泛心肺,喘咳難臥。
現(xiàn)代藥理研究證明:白芥子為溫化寒痰藥,含白芥子苷,經(jīng)酶水解后釋出揮發(fā)性白芥子油;又含脂肪油、芥子酶、芥子鹼芥子堿等,白芥子油對胃黏膜有輕度刺激,產(chǎn)生輕度惡心感,反射地增加支氣管的分泌而祛痰,且白芥子對皮膚黏膜具有刺激作用,可使局部皮膚起泡、發(fā)紅,通過經(jīng)絡傳導而具有抗炎作用[8];細辛為發(fā)散風寒藥,其主要成分為甲基丁香油粉、細辛醚、黃樟迷等,其中細辛揮發(fā)油具有解熱、抗炎、鎮(zhèn)靜、抗驚厥的作用,有效成分對溶血性鏈球菌、痢疾桿菌等病原微生物具有抑制作用,且能強心、擴張血管、松弛支氣管平滑肌[9];甘遂為峻下逐水藥,有毒中藥,臨床運用較少,主要以外敷治療為主,具有增加胃腸蠕動、瀉下作用[10];延胡索為活血行氣類中藥,主要成分為延胡索甲素、乙素等,具有減慢心率、松弛平滑肌、抗缺氧抗?jié)兊茸饔肹11]??傊?,全方具有抗炎、祛痰、松弛支氣管平滑肌、利水等作用[12]。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呼吸系統(tǒng)常見病、多發(fā)病,病情反復發(fā)作,逐漸加重,其對氣道的不可逆性損傷,致使患者病程后期心肺功能衰竭,致殘、致死率很高,嚴重影響患者生活及生命質(zhì)量。目前,西醫(yī)學以抗生素聯(lián)合表面激素、β受體激動劑為主的霧化吸入治療,可較快改善患者臨床癥狀。筆者結(jié)合自身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此類疾病的認識及診療原則,自擬平喘I號穴位貼敷聯(lián)合西藥常規(guī)治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發(fā)作期效果較好,能顯著改善患者臨床癥狀、氧分壓、HL等指標,降低白細胞數(shù)目、中性粒細胞百分比更加迅速。且此方藥物價格低廉,值得臨床運用。
[1]周新.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抗感染治療國內(nèi)外診治指南比較與評價[J].中國呼吸道感染優(yōu)化治療組(CROTC)專欄,2013,33(11):910-912.
[2]中華醫(yī)學會呼吸病學分會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學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診治指南(2013年修訂版)[J].中華結(jié)核和呼吸雜志,2013, 36(1) :255-264.
[3]彭磊,范畢輝,陸劍豪. 慢阻肺穩(wěn)定方治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穩(wěn)定期療效觀察[J].現(xiàn)代中西醫(yī)結(jié)合雜志,2014,23(3):303-305.
[4]中華中醫(yī)藥學會內(nèi)科分會肺系病專業(yè)委員會.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中醫(yī)證候診斷標準(2011版)[J].中醫(yī)雜志,2012,53(2):177-178.
[5]凌小浩,黃振炎.楊鳳仙,等.堵土生金法對60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穩(wěn)定期患者肺功能的影響[J].中醫(yī)研究,2008,21(5):26-28.
[6]鄭云.穴位貼敷聯(lián)合足三里注射治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穩(wěn)定期的臨床研究[J].中華中醫(yī)藥學刊,2015,33(3):1673-1677.
[7]李江,胡冠雄,程忠,等.中藥穴位貼敷防治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復發(fā)的臨床觀察[J].中華中醫(yī)藥雜志,2013,28(6):1743-1745.
[8]孫銀芳.中藥白芥子最新研究進展[J].新中醫(yī),2015,47(10):209-211.
[9]王曉麗,金禮吉,續(xù)繁星.中草藥細辛研究進展[J].亞太傳統(tǒng)醫(yī)藥,2013,9(7):68-71.
[10]趙雪艷,蔡霞,胡正海.甘遂生物學、化學成分和藥理作用研究進展[J].2014,45(20):3029-3033.
[11]楊波,紀宏宇,鄭東友,等.中藥延胡索的炮制工藝和藥理作用的研究進展[J].藥學實踐雜志,2017,35(2):112-115.
[12]吳雪松,許浚,張喜民.元胡止痛方的化學成分及藥理作用研究進展[J].中草藥,2015,46(7):1081-10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