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住在四合院里,誰家做了好吃的,給這家送點,給那家送點,這是老北京人的人情味兒。后來隨著生活的改善,北京有了私人飯館,有了夜市。
過去住在四合院里.你家做了好吃的,給這家送點,別人做了好吃的,也給你送過來,這是老北京人的人情味兒。英達、張大禮、王衛(wèi)東、牛響鈴、焦世寧,以及主持人潮東,一起回到青春時代,回味時間的味道!
那個買什么都需要“票兒”的年代
電視劇《情滿四合院》,說的就是北京住在一個四合院里的街坊們在改革開放時期的故事。節(jié)目現(xiàn)場的嘉賓,是伴隨著改革開放成長的,這四十年來的變化,我們深有感觸。就單單從吃的來講,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吃得起醬牛肉的,應(yīng)該不多。英達回憶,那時候最想還是吃肉,他經(jīng)常被父母差遣出去買肉,也只是一兩毛錢的肉,吃雞基本要自己宰殺,也得有個說法才能吃到。那時買菜買肉,都要票。糧票、副食票……這個可以說是每個家庭吃飯的“護照”。
牛響鈴和英這是老熟人了、,都是在人藝大院里一起長大的,小時候,他們也有串門吃飯的事兒。牛響鈴17歲的時候當(dāng)老師上課,至今英達管她叫老師。牛響鈴回憶說,當(dāng)年她去到英達的班級,知道英達不會老老實實上課,等到提問的時候,就英達把手覺得特別高,站起來后,說:“牛老師、馬老師、驢老師好,說完就鞠了一個大躬……同學(xué)們都樂翻了,他根本就沒打算回答我的問題。”
王衛(wèi)東在上世紀80年代是屬于有錢人,是最早富起來的。他印象中第一次掙錢去了晉陽飯莊下館子,對晉陽飯莊的歷史、典故比那里的工作人員還熟悉。
張大禮在上世紀70年代就在烤肉宛當(dāng)廚師。在《情滿四合院》里,就有這么一個情節(jié),何冰扮演的男一號就是在餐廳做廚師,每次下班都能帶回來一些菜給院里的街坊們吃。張大禮說,其實當(dāng)廚子根本吃不上好的:“我們每天只是大火燒、大白菜,保證能吃飽了。但人飯店賣的菜,你想吃那是不可能的,我們可以吃折籮。每周給吃一次燉肉頭,改善生活。不舍得,拿回家給父母,燉著白菜、土豆吃?!?/p>
北京第一家個體餐館悅賓飯館
1980年10月7日,《北京晚報》頭版刊登了一篇不足百字的消息,本市第一家個體經(jīng)營的悅賓飯館今天開業(yè),悅賓飯館只有25平方米的空間,開業(yè)當(dāng)天,只有4張桌子,16把長凳,就在開業(yè)第一天,餐館接待了200多人,個體戶餐廳在過去是無法想象的,因此能去翠花胡同的悅賓飯館吃頓飯,這在上世紀八十年代是件趕時髦的事情。
悅賓飯館老北京人應(yīng)該是沒有不知道的,到今年開了38個年頭了。英達對悅賓飯館太有印象了,他那時候經(jīng)常去,有時候跟父親在人藝排完戲,也去那。
郭華就是在那里認識英達的,她為了英達來到節(jié)目現(xiàn)場:“悅賓餐館是我爺爺奶奶開的,我就是在餐館里長大的。在餐館里看見從電視里走出來的英達,還覺得很奇怪。”悅賓飯館的出現(xiàn)就像早春第一棵破土而出的嫩芽,成了改革開放時期的轟動事件,在翠花胡同里每天慕名而來的食客,讓這個狹小的胡同充滿了元氣,如今飯館的生意交到了孩子們手里,客人依舊絡(luò)繹不絕。店面依然不算寬敞,桌子還是那么幾張,來這里的食窖也大多是為了這一口老味道。郭華說,前不久英達去悅賓飯館吃飯,還帶著很多朋友,可是那天,飯館剛好到了兩點半就下班了,英達也沒吃上那頓飯。郭華現(xiàn)場帶了很多好吃的,為把這頓飯給補上。
英達拿著悅賓飯館的菜單說:“菜單還是老樣子,他們家的這幾道菜,我特別愛吃,蒜泥肘子是招牌?!爆F(xiàn)場悅賓飯館的師傅給嘉賓切肘子。
1980年底,北京市在冊的個體工商戶達到2834戶,從業(yè)人員3018人,在這些個體戶中沒有多少能像悅賓飯館一樣被人記住,但他們都是為了即將到來的好日子而努力追起的人。“讓北京亮起來”東華門夜市
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推進,北京這座城市,煥發(fā)著前所未有的活力??墒窃诎耸甏捌诘谋本环N奇怪的兩重天現(xiàn)象,鮮明地存在了多年,白天隨處可見排隊擁擠的人群.而當(dāng)夜幕剛剛降臨,街上立即行人疏落,只有昏黃的路燈,映襯著北京夜晚的蕭瑟與寂寥。1985年,北京東華門夜市出現(xiàn)了,那可以說是北京最早的夜市小吃街。張大禮不僅知道東華門夜市,他還知道西單有夜市,并在西單夜市擺攤千了好幾年。張大禮說:“那時候哥哥正好從外地回來,沒有工作,起了一照,弄一平板,搭鐵架子,擺攤,對面就是賣吃的的。”
潮東說當(dāng)時東華門夜市不只有小吃攤,還有賣服裝的,牛響鈴說當(dāng)時經(jīng)常去東華門夜市:“剛開的時候就去了,那個時候和好幾個朋友一起去的,為了能多吃幾樣兒,我們每個人買不相同的吃的,一起吃。”英達對炸灌腸、褡褳火燒、拉面印象很深,那里都是年輕人去玩的地方,小吃很多。
牛響鈴是很時髦的,她沒有開過服裝店,卻開了北京市第一家美容廳:“凌子風(fēng)伯伯給我題的字,我們劇院的大設(shè)計師王文春給我設(shè)計的門臉。”英達和姜文還一起去過,聽牛響鈴給他們講自己的理念,建議他們倆剃了板寸,后來進了減肥機還讓英達去減肥。侯耀華也去弄過頭發(fā),打上啫喱抹完頭發(fā),看見滿手的啫喱,他開玩笑說冬天不用戴手套了。
夜市的出現(xiàn)改變了北京人多年以來固有的生活習(xí)慣,夜市消費、夜生活,漸漸在人們生活中變得合情合理,琳瑯滿目的小吃,追趕潮流的服裝,吸引了大量的北京市民,北京的夜晚開始亮起來了。
節(jié)目現(xiàn)場還請來一位特殊的嘉賓老滕,從1984年東華門夜市出現(xiàn),他就在那里擺攤,這一千就是32年,老滕米線在東華門夜市往西,從夜市開市起,他們家的客人總是排隊排得最多的,老媵也是最招人喜愛的店家,老滕是東華門夜市最早擺攤的個體戶,從30歲到60歲,老滕在東華門夜市留下了整個青春。2016年的時候,為了更好的發(fā)展,東華門夜市關(guān)閉了,一向愛笑的老媵,落淚了。夜市撤了,老滕放不下30多年的手藝,更放不下這么多老顧客,2017年3月,幾經(jīng)周轉(zhuǎn),老騰米線在距離東華門夜市原址不到50米的地方,又重新開業(yè)了。
改革開放四十年,有些人還在堅守著,像翠花胡同的悅賓飯館一樣,讓時光慢下來;也有人雖然有著短暫的告別,卻重新帶著微笑回來,重新踏上新的旅程,亦如那個難忘的八十年代,他們都是追趕幸福牛活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