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慧
“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yǎng)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边@是諸葛亮《誡子書》中的名句,意思是說高尚君子的行為,以寧靜來提高自身的修養(yǎng),以節(jié)儉來培養(yǎng)自己的品德。不恬靜寡欲無法明確志向,不排除外界干擾無法達到遠大目標。
清代江南總督張伯行,自戒自律堪稱楷模。他在家門口自題一匾,上書“一絲一粒,我之名節(jié);一分一毫,民之脂膏;寬一文,民得益不止一分;取一文,我為人不值一文”。每天早起,他都要對題文吟誦三遍以自勉,為官數(shù)載,以清廉而深得百姓愛戴。
張伯行之所以能成為一個好官,最重要的是他能以清醒的頭腦、淡泊的心境面對紛紜的人和事。能遠離浮躁,面對大眾化的拜金熱潮,退而避之;面對享樂思潮的誘惑,處之泰然;面對風行的賣官鬻爵濁流,不堪與之為伍,不為名利得失所困擾。一心一意擺準自己位置,當好自己的官,干好自己的事。
作為當今的司法者,要想真正做到公平正義,就要有一顆淡泊名利之心。淡泊可以讓人站得高遠,淡泊才能分別輕重,淡泊可以讓人更加明了自己身上的責任。要有廉有德,要做到權力為公而使,職務為民而用。要胸懷法度,善守其本,不為享受所累,不為名利所惑。時刻注意檢點自己,不做有違道德和法律之事。要真正做到“慎欲”“慎微”“慎獨”,甘耐孤獨和寂寞,在孤獨中磨礪自己,在寂寞中成就事業(yè)。
淡泊是一種心態(tài),是一種品格。淡泊的是最庸俗的功利目的,追求的是人生的最高境界。他們懂得,在許多情況下,失去本身就是一種得到,得到是另一種意義上的失去。有所求而亦無所求,耐得繁華又耐得寂寞。看淡名利得失、權勢,不花費時間去刻意追求,在恬淡中感受充實,在淡泊中獲得寧靜,在從容淡定中體味一種和諧與韻律。這應該是淡泊的真境界。從另一種意義上說,淡泊更是一種信仰,公而忘私的人甘于淡泊,敬業(yè)奉獻的人懂得淡泊,節(jié)操高潔的人向往淡泊。
人乃萬物之靈,免不了會有許多欲望,其中有積極向上的,也有消極滯后的。一旦消極的一面占了上風,就會貪會占,就會被拜金主義和享樂思想充斥頭腦,甚至還會有人不惜人格,踩上黨紀國法和道德良知的警戒線。這樣的人,一生擺脫不了擔驚受怕,患得患失的心境。他們在謀取了非分的功名利祿之時,也飽嘗了違心、苦悶、落拓的痛苦……因此,在當今競爭日益激烈,誘惑日趨紛繁的社會里,固守節(jié)操、淡泊名利并非易事。
只有堅守理想和人生追求、樂于奉獻的人,才能做到淡泊明志,寧靜致遠。因此要不斷去污清垢,調(diào)整自己的心態(tài),用道德準則和黨紀國法來規(guī)范自己的言行,不使“小疾”成“痼疾”,不斷改造自我,完善自我。學會以一顆淡泊的心境去對待、處理工作和生活中的人與事。
有了淡泊的心境,你就能坦然面對跑官、買官、賣官的沖擊,遠離繁雜的官場紛爭,更多地懂得順勢而為,公平競爭,取之有道,得之無愧。
有了淡泊的心境,你可以面對財色的誘惑不動心,不必為巧取豪奪而忐忑,不必為患得患失而沮喪。
有了淡泊的心境,你就可以擺脫世俗的困擾,可以活得坦然自得,寬朗博識,靜心干好自己的事業(yè)。你的世界會因去蕪剔繁而變得月白風清,天高海闊。
有了淡泊的心境,你就能甘于寂寞,你就擁有了一種超然的精神境界,你就固守了心靈的平和安詳,在從容淡定中體味一種和諧與韻律。
司法者,在群眾的心中是公正的化身,是百姓頭上的一片天。面對公眾企盼公平的目光,司法者應以淡泊的心態(tài)和扎實深厚的法律底蘊,以正直平和的人格氣質(zhì)和高尚的氣節(jié)情操,自覺堅持以廉為本,以法為是,以民為天,以公為上,為百姓打開心中的“鎖”,讓“法之陽光”普照在每一位尋求正義的人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