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先秦諸子知行學說在中國傳統(tǒng)知行觀發(fā)展的過程中起到了承前啟后的作用。春秋以前的知行學說僅圍繞“知易行難”,還是“知難行易”展開,直到春秋時期中國的哲學家才開始更全面的研究“知”與“行”的關系,秦朝之后的各種知行學說也大多都可以溯源到那個時期。先秦知行學說精華與糟粕并存,運用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對先秦諸子知行學說進行對比研究,有助于同各種現(xiàn)存的錯誤認識論作斗爭,解放思想,樹立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
關鍵詞:儒家;道家;墨家;知行觀;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
一、儒家學派
孔子的知行觀帶有濃厚的階級性和等級性??鬃印吧撸弦玻粚W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學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學,民斯為下矣?!钡挠^點,根據(jù)階級等級和天資高低對人的認知能力進行不同程度的劃分。從“生而知之者”的觀點,可以看出儒家知行觀是唯心的;從“學而知之者”的觀點,則可以看出儒家知行觀又具有唯物主義的一面。
孟子發(fā)展了孔子“生而知之者”的先驗論,成為了徹底的主觀唯心主義者。其一,
孟子提出了“盡心知性”的觀點,他認為:“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矣。”也就是說求知的途徑不是客觀的實踐,而是通過人內(nèi)心的心理活動,去認識并找回自己的天性。因此,可以看出孟子“盡心知性”的觀點與馬克思主義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是背道而馳的。其二,孟子肯定了“心”在認識活動中的作用,認為只要通過“寡欲”、“內(nèi)省”、“養(yǎng)氣”等內(nèi)心活動就可以形成理性認識。從這里可以看出,孟子夸大了“心”的能動作用,把理性認識和感性認識的關系割裂開來,只承認理性認識的作用,卻忽略了感性認識的作用,忽略了人類的理性認識只有經(jīng)過感性認識這一階段才能夠上升為理性認識,這說明孟子并沒有找到認識運動的基本規(guī)律。
荀子的知行觀則站在了孟子的對立面。荀子是中國古代樸素唯物主義哲學的代表人物。荀子繼承了孔子“學而知之者”的觀點,針對孟子“性善論”的觀點,荀子提出:“人之性惡,其善者偽也?!彼J為人通過后天的學習,并依仗道德和法律手段,才能擺脫環(huán)境侵染對人性的改造作用,達到去惡從善的目的。
二、道家學派
老子建立了一套“圣人不行而知”的知行學說。老子作為客觀唯心主義哲學家,他把“道”作為宇宙萬物生衍變化的根本、本源。在老子的世界觀中,世間萬物分為兩種,分別是作為宇宙萬物本源的“道”和由“道”所派生的事物、現(xiàn)象等。老子認識兩者的方法是不同的。老子在感悟宇宙萬物本源“道”的問題上,提出“不行而知”的理論,斷然否定了實踐是認識的來源。
三、墨家學派
墨子雖然是唯心主義者,但他的知行觀上則屬于唯物主義經(jīng)驗論的范疇。其一,墨子注重經(jīng)驗知識的積累和運用,提出了“取實予明”的理論,“取”是指辨別、取舍等活動;“實”是指客觀實際和規(guī)律;“名”是指事物的稱謂和表象。墨子強調(diào)“實”是第一位的,“名”居其次,“實”對“名”具有支配地位,“取”是“實”和“名”之間的關鍵環(huán)節(jié)。換而言之,人只有通過辨別、取舍等實踐活動,才能夠形成符合客觀實際和規(guī)律的真理性認識。因此,墨子“取實予明”的理論屬于古代樸素唯物主義知行觀的范疇。其二,墨子提出:“請惑聞之見之,則必以為有,莫聞莫見,則必以為無?!币簿褪钦f,墨子充分肯定了感覺經(jīng)驗在人類認識發(fā)展過程中的重要作用,并把感覺經(jīng)驗作為獲得認識的唯一來源,進而把自己的知行觀發(fā)展成為唯物主義經(jīng)驗論。
四、對先秦諸子知行觀的總結
在實踐的定義上,《禮記》(《曲禮》上)中有“行顏修道,禮之質(zhì)也?!笨梢钥闯?,春秋時期,儒家倡導的“行”大多都和社會倫理道德相關,這是由當時的生產(chǎn)力水平和社會分工化程度決定的?,F(xiàn)代意義上的“實踐”則是在生產(chǎn)力水平高度發(fā)展和社會分工不斷深化的情況下產(chǎn)生的。馬克思主義認為,實踐的基本形式是豐富多樣的,其中包括物質(zhì)生產(chǎn)實踐、社會政治實踐和科學文化實踐等。在實踐的三種基本形式中,物質(zhì)生產(chǎn)實踐是人類最基本的實踐活動,對其他實踐形式起著主導的作用。因此,可以說先秦諸子對“實踐”的理解依然處于萌芽狀態(tài)。
在認識運動的過程上,孟子注重理性認識的作用,認為人只要通過“內(nèi)心反省”等心理活動,就可以獲得“良知”、“良能”。在這個問題上,馬克思主義者提出了不同觀點。列寧指出:“從生動的直觀到抽象的思維,并從抽象的思維到實踐,這就是認識真理、認識客觀實在的辯證途徑。”毛澤東則對認識運動過程進一步深化,他指出:“認識的過程,第一步,是開始接觸外界事情,屬于感覺的階段。第二步,是綜合感覺的材料加以整理和改造,屬于概念、判斷和推理的階段。只有感覺的材料十分豐富(不是零碎不全)和合于實際(不是錯覺),才能根據(jù)這樣的材料造出正確的概念和論理來。”由此可以看出,孟子并沒有找到認識運動的基本規(guī)律。
在知行論的階級屬性上,儒家、道家和墨家所提出知行學說與自身要維護的階級是密不可分的。在奴隸主社會如此,無產(chǎn)階級社會也一樣。毛澤東說:“馬克思主義的哲學辯證唯物論有兩個最顯著的特點:一個是它的階級性,公然申明辯證唯物論是為無產(chǎn)階級服務的……”可以看出,任何哲學理論都與社會的階級屬性密不可分,先進的理論服務于先進的階級,落后的理論服務于落后的階級。春秋時期,社會的階級局限性必然會產(chǎn)生帶有局限性的知行學說。
總的來講,知行觀在先秦諸子那里得到了充分的研究,他們分別圍繞可知論和不可知論的對立,唯心主義先驗論和唯物主義反映論的對立,唯理論和經(jīng)驗論的對立,認識運動的基本規(guī)律,真理的檢驗標準等展開哲學辯論,其內(nèi)容既含有思想的閃光,也帶有時代局限性。運用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對先秦諸子知行學說進行對比研究,將有助于深化對馬克思主義認識論的理解,克服教條主義和主觀主義錯誤,發(fā)揚實事求是的工作作風。
參考文獻:
[1]張燕嬰.中華經(jīng)典藏書 論語[M].北京:中華書局,2006
[2]萬麗華、藍旭.中華經(jīng)典藏書 孟子[M].北京:中華書局,2006
作者簡介:李周(1992—),男,河南安陽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中國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