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慧
摘要:取象思維在古代詠物詩創(chuàng)作過程中得到了充分應(yīng)用,陸游的詠梅詩中也采用了這種思維方式。陸游借梅花這一意象,或以梅自況,或借梅抒情,表達了自己的高風(fēng)亮節(jié),同時也表現(xiàn)了出了自己懷鄉(xiāng)思人、憂愁苦悶的情感。通過取象思維的方式,使陸游表情達意之時更為含蓄,更富魅力。
關(guān)鍵詞:陸游;詠梅詩;取象思維;比附推論
一、取象思維
中國文人在進行創(chuàng)作時,很少直抒胸臆,往往需要借助一個或多個物象表達自己的觀點和感情,而其思維方式是取象思維,取象思維方式源于《周易》,是指“在思維過程中,離不開具體的物象,以想象為媒介,進而比附推論出一個抽象的道理或表達某種思想情感的一種思維方式。”這種思維方式與中國含蓄婉轉(zhuǎn)的文化傳統(tǒng)有關(guān)?!兑捉?jīng)》中的物象發(fā)展到詩歌當(dāng)中逐漸形成了意象。意象之說最早見于《易經(jīng)·系辭》“圣人有以見天下之賾,而擬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謂之象”這就是“觀物取象”。通過具體事物觀出一個象,在從這個象上找出意,從而得意忘象,這就是我們所說的取象思維的思維路徑。在詩歌創(chuàng)作過程中的“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其背后的思想支撐就是取象思維。“研究詩詞中的取象特點,意在闡明中國古典詩詞以物入詩的原因是受《易經(jīng)》取象思維方式的影響,其玄妙之處在于取詩中的某一具體物比附成為物象,啟發(fā)讀者想象理解其意旨,進而得意忘象,比附推論出某種道理或理解詩中某種思想感情,以完成得意忘象,心領(lǐng)神會的過程?!?/p>
二、以梅自況
取象思維在陸游詠梅詩中的具體運用主要表現(xiàn)為兩個方面:以梅自況和借梅抒情。詩人胸中壯志難酬的憤郁,對投降派的強烈不滿,在他的詠梅詩詞中均有表露,有些作品,就是詩人自身形象和所處境遇的寫照。陸游借梅花來比附自己的身世或比附自己的懷鄉(xiāng)思人和憂愁苦悶的內(nèi)心情感,從而使表達更為含蓄,更引人思考。因篇幅有限,只取有代表性的十幾篇詩作討論如下:
(一)以梅自慰
陸游有一首題為《梅花》的七律,詩前有小序:“臨州道中見梅數(shù)樹,憔悴特甚?!?/p>
此詩寫詩人是在挽惜梅花的芬芳不得賞識,也是在感嘆自己的“身世”。詩人用梅花比附自己的身世,本來具有傾城風(fēng)流的梅花,卻被命運安排在空谷之中??展忍热羰侨整愶L(fēng)和倒也罷了,卻偏偏又是增冰積雪之地。梅花太冷清了,它想請鴻雁代為傳聲,讓人們發(fā)現(xiàn)它的存在,認識它的價值,可那鴻雁卻恰恰羈旅于此,不肯振翅遠飛。
(二)以梅自憐
“詠梅當(dāng)以神仙、隱逸、古賢士君子比之,不然則以自況。若專以指婦人,過矣”。南宋中后期,以梅花比喻的形象開始集中于幽士賢人,陸游也是代表人物之一。詩人的愛國理想總是遭到現(xiàn)實的冷酷對待,即使這樣,詩人的報國之心也沒有被埋沒,那些充滿愛國之情的作品擁有很高的格調(diào)的同時,也表現(xiàn)了梅花堅貞不屈、高風(fēng)亮節(jié)的品格。如《西郊尋梅》,這首詠梅詩作于乾道八年冬詩人初到成都之日,詩人驚羨于梅花的高潔明艷,奔馬前來,贊嘆不己,他認為梅花大概是羞于與塵生俗物為伍吧,故而盛開于這荒郊野外,儼然似一品格高潔的隱逸之士,作者此處以梅花來比附自己不為世欲所困,不為塵俗所染。而梅花冰清玉潔的芳姿,傲雪獨放,不趨時不媚世不爭芳的品質(zhì),自非桃李、鶯蝶、山答、水仙等俗物所能比美盡管世間萬物各賦天命,有生長于朱欄玉砌的華屋之下命運佳貴者,而流落于斷橋流水之邊。
在陸游的詠梅詩中,很大一部分都是表面上看是在寫梅花的狀況,但是實際上是用梅花的生存現(xiàn)狀來比附自己的境遇,同時用梅花在逆境中不畏嚴(yán)寒,傲然開放來比附自己也如梅花般堅守節(jié)操。
(三)以梅自嘆
陸游的詠梅詩,大多數(shù)都是借梅花比附自己的身世,多有借梅自嘆之感。如他的《梅花絕句》(其六):“子欲作梅詩,當(dāng)造幽絕境。筆端有纖塵,正恐梅未肯?!鼻皟删湟浴坝慕^境”比附與世無爭的純潔環(huán)境,后兩句以“纖塵”比附世俗的污濁。全詩通過擬人的手法,取梅生于“幽絕境”之象,通過想象,比附詩人向往與世無爭的生活,不愿沾染世俗之氣的志向;《梅花絕句》(其七):“清霜徹花骨,霜重骨欲折。我知造物意,遣子世味絕?!币浴昂北雀皆娙怂惺艿牧餮则阏Z,取梅花雖霜寒徹骨,大雪積壓,但仍凌寒傲放之象,比附詩人自己寧愿付出一切也要歸隱的決心。再如:《小園竹間得梅一枝》:“荒山野水終自得,銀燭金壺亦和有。”詩人寫梅花雖然身在山林,但依舊自得,通過想象,比附自己對于歸隱生活的清苦早已有準(zhǔn)備,毫無懼色并且怡然自得。《梅花絕句二首》(其一):“幽谷那堪更北枝,年年自分著花遲。高標(biāo)逸韻君知否?正是層冰積雪時。”通過梅花生長在幽谷之中迎風(fēng)開放的處境,比附自己賦閑在家的處境,同時又將“高標(biāo)逸韻”與“層冰積雪”想結(jié)合,從而比附自己雖然處境艱難,但仍然如梅花一樣堅守自己?!睹坊ń^句二首》(其一):“幽谷那堪更北枝,年年自分著花遲。高標(biāo)逸韻君知否?正是層冰積雪時?!蓖ㄟ^梅花生長在幽谷之中迎風(fēng)開放的處境,比附自己賦閑在家的處境,同時又將“高標(biāo)逸韻”與“層冰積雪”想結(jié)合,從而比附自己雖然處境艱難,但仍然如梅花一樣堅守自己的節(jié)操,寄情山水,同時也表現(xiàn)了自己的歸隱志向。
再如陸游的《城南王氏莊尋梅》:“可憐庭中梅,開盡無人知,寂寞終自香,孤貞見幽姿?!鼻皟删涿鑼懥嗣坊ǖ纳L環(huán)境,“開盡無人知?!被ㄒ崖鋽?,卻無人知曉。后兩句寫它雖然孤獨寂寞但依舊吐露芬芳,比附詩人空有滿腹報國熱忱和非凡的才干卻無從施展,只能像梅花一樣淪落山野,然而詩人卻不從俗,始終不和投降派妥協(xié)。《梅花》:“移燈上苑亦過計,竹籬茅屋真吾家?!泵坊m然開在竹籬茅屋之間,但卻安于艱難環(huán)境,取梅之象,比附詩人也同這梅花一般安于艱難之境,面對窘迫的生活保持淡然的心境。
(四)以梅自賞
陸游的詠梅詩,在自憐、自嘆、自慰這些負面情緒的同時,也頗有用梅來比附自己的高尚節(jié)操,賞梅即是賞己,贊梅也是在贊己。如《梅花》:“月地云階暗斷腸,知心誰解賞孤芳。相逢只怪影亦好,歸去始驚身染香。渡口耐寒窺凈綠,橋邊凝怨立昏黃。與卿俱是江南客,剩欲尊前說故鄉(xiāng)?!比姙槲覀償懥嗣坊ㄉL環(huán)境之惡劣:月地雪階、渡口、橋邊也寫出梅花的孤苦冷落。然而梅花毫不怨悔,依然傲然屹立,默默散發(fā)著幽香“歸去始驚身染香”這既比附了詩人身世,也比附了詩人的獨立人格;《梅花》(其三):“了知一氣環(huán)無盡,坐笑千樹凍欲僵?!痹谶@句詩中,詩人取“凍欲僵”的樹木之象比附投降派,梅花傲然獨立,但其他的樹卻在嚴(yán)寒中難以生存。詩人對于自己之人格操守予以堅定信念,而對對立的統(tǒng)治階級投降派則是無情的嘲笑?!秷@中賞梅》:“閱盡千葩百卉春,此花風(fēng)味獨清真?!痹谶@一句詩里,作者以“千葩百卉”爭春比附世俗之人追名逐利,而以梅花的傲岸獨立,“不爭春”比附自己也如梅花一樣遺世獨立,不與世俗同流合污。
再如《雪后尋梅偶得絕句十首》:“飽知桃李俗到骨,何至與渠爭著鞭。”這里的梅花是詩人以梅花比附自己,“桃李”則比附有權(quán)利的投降派。掌握權(quán)力的投降派,在陸游認為都是“俗到骨”,他不屑與這樣的人“爭著鞭”。在這里贊揚梅花鄙視桃李,是為了突出自己品質(zhì)的高潔。
由此可見,陸游的詠梅詩常以梅自況,而在這種自況中,既包含著自己見梅后的身世之悲,也包含著對梅花,對自己高潔品質(zhì)的贊美,以梅自況,也是借梅自慰,以梅自賞,以梅自嘆自憐。
三、借梅抒情
詠物詩常常是以物為象,比附自己的感情,陸游的詠梅詩也是這樣。在陸游的眼中,梅花不僅僅是一種花,更多的是借助梅花抒發(fā)自己的憂愁苦悶,或是懷鄉(xiāng)之情,這也是取象思維在陸游詠梅詩中運用的一種體現(xiàn)。如《芳華樓賞梅》,芳華樓位于成都城南十五里的合江園,為成都梅花最盛處據(jù)說當(dāng)年合江園官梅自初開,監(jiān)官就天天報府,梅開至五分時,則府主來宴客,游人也競集游玩。陸游常陪同范成大等來芳華樓賞梅,此詩便是當(dāng)時的代表作。在這首詩中詩人首先描寫了梅花不同凡俗的品格,他認為梅花是“素娥”所化,是冰雪所孕,不施丹粉,自然本色,細細地香氣飄蕩,如絲如煙,卻含情脈脈,令人陶醉。詩人用一年四季的二十四花信鋪墊,突出了梅花不同凡俗的清香與高潔“放翁年來百事惰,唯見梅花愁欲破”,以梅花為象,比附自己如梅花一樣高潔傲岸,然后詩歌陡然一轉(zhuǎn),而直寫自己的情感,寫對現(xiàn)實人生的取舍態(tài)度,除流露出一見梅花的欣喜之情外,明明白白地表達出對繁華富貴的糜爛生活的鄙視之情,對上層統(tǒng)治者的憤怒之概,同時還表達出不畏豪橫、永保清白高潔品格的意志。
綜上所述,古典詩歌中意象的運用是對《易經(jīng)》中取象思維的繼承與超越。不過,《易經(jīng)》取象是為比附推論出抽象事理,而詩詞取象或是為比附事理,如理趣詩,或寄托詩人的思想、情緒,如詠物詩、抒懷詩。詩學(xué)中“意”與“象”的關(guān)系,亦即“情”與“景”的關(guān)系,“心”與“物”的關(guān)系,“神”與“形”的關(guān)系?!吨芤住分笫秦韵?,是符號,是以陰爻陽鑰配號,屬于哲學(xué)范疇。詩學(xué)借用并引申之,“立象以盡意”的原則未變,但詩中之“象”已不是卦象,不是抽象的符號,而是具體可感的物象。詩詞中的“意象”,就是主觀的“意”和客觀的“象”借助想象和聯(lián)想巧妙地結(jié)介,成為融入詩人思想感情的“物象”,即賦有某種特殊含義和文學(xué)意味的具體形象。在“意”與“象”之間“意”是“象”的主字,“象”是“意”的載體。兩者之間靠取象思維方式鏈接。而通過取象思維的方式,陸游心中之志,胸中之情,得到含蓄的抒發(fā),使那種“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情緒得到更為直觀的表現(xiàn)。
參考文獻:
[1]于春海. 《易經(jīng)》與取象思維[M].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xué)出版社, 2016. 1-52
[2]于潔. 古典詩歌意象與取象思維關(guān)系初探[J]. 延邊教育學(xué)院學(xué)報, 2011, 25(3):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