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蔣超
摘要:“一帶一路”經(jīng)濟帶的提出深化了我國對于對外合作交流的共贏意識。追溯至漢代張騫出使西域,漢代與西域各國的思想文化交流極大豐富了中華民族光輝燦爛的歷史文化,大量的新鮮事物及其相對應(yīng)的西域借詞傳入我國。這些借詞是我國同西域各國親密交往的見證。本文將從西域歷史淵源、漢語借鑒西域借詞的具體表現(xiàn)以及西域借詞對我國經(jīng)濟文化的影響三方面論述漢語借詞在中華文化歷史地位上的重要作用與地位。
關(guān)鍵詞:西域;古代借詞;經(jīng)濟文化
一、我國同西域的歷史淵源
西域是位于我國西北以游牧為生的邊疆部族?!拔饔颉币辉~始見于《漢書-西域轉(zhuǎn)》“漢武帝時期和西域開始往來。起初西域共有36國,如大宛、龜茲、身毒、大月氏等,后來分化成50余個小國。都分布在在匈奴的西面,烏孫國的南面,地域遼闊?!?/p>
在歷史上,西域同我國有十分密切的聯(lián)系。其中,與匈奴有濃厚的歷史淵源。春秋時期,諸侯爭霸,無暇顧及匈奴的侵擾,所以修筑長城抵擋敵人。秦始皇把長城連綴在一起,阻止匈奴侵犯。 漢朝初年,國力衰微。文帝景帝與匈奴和親,以休養(yǎng)生息。到了武帝時期,漢朝國力漸漸強盛,先后派遣衛(wèi)青霍去病痛擊匈奴,派張騫出使西域欲聯(lián)合西域其他國家共同攻打匈奴。匈奴在東漢時期分為南匈奴和北匈奴兩部分,其中一部分遷入我國,與古代漢民族逐漸融合。
在漢代歷史上,漢朝與西域戰(zhàn)爭,和親,通商互市,還有張騫出使西域帶回的西域文化風(fēng)俗,豐富了漢民族文化。
二、漢語借鑒西域借詞的具體表現(xiàn)
借詞,就是在其他民族語言中借鑒來的詞語。中國通過絲綢之路和西域各國積極交流,隨之產(chǎn)生了大量借詞。例如漢語在維吾爾語中借用gada(疙瘩)、joza(餃子)、moji(毛衣)、moza(帽子)、kojza(筷子)、lobo(蘿卜),在德語中借來die Kreide(粉筆)、die chule(學(xué)校)、die fieber(發(fā)燒)、die tinte(墨水)等詞語,這些詞語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極為常用。漢語的借詞包括音譯詞,如奔馳(Benz)/迷你(Mini);意譯詞,如:熱狗(hot dog)、白領(lǐng)(white collar)、試管嬰兒(test-tube baby);音意兼譯詞,如:浪漫主義(romanticism)、冰激凌(ice-cream)等。
漢武帝為了打擊匈奴,為了同西域各國建立友好聯(lián)系,先后兩次派遣張騫出使西域,使?jié)h朝同西域文化交往密切,由此漢朝開放了到達西域各國的絲綢之路。促進了經(jīng)濟的發(fā)展,文化的進步?!敖z綢之路”顧名思義,漢朝的絲綢傳入西域各國。同一時期傳入西域的還有漆器、瓷器、茶器、鐵器等等。西域的水果,馬匹,蔬菜紛紛傳入我國。
絲綢之路給我們帶來大量奇珍異寶。 西域氣候環(huán)境獨特,奇珍異寶眾多。 雖然遠遠不及大漢王朝,但是這些珍寶在大漢人眼中是無比新奇的。從西域輸入的事物,大多是當(dāng)時的中原所沒有的,其中最為漢代人喜歡的是汗血寶馬,被人們稱為“天馬”。汗血寶馬,顧名思義,是因為此馬出汗的顏色像血一樣紅,而且汗血寶馬外表英俊神武,體型健壯,四肢靈活,具有很強的持久力和耐力,可以長距離的騎乘。特別適合出兵打仗。《漢書·西域傳》中寫說到烏孫國良馬眾多,富人家里甚至有幾千匹馬。
西域的其他物種收到漢朝人的歡迎。揚雄的《羽獵賦》和劉歆的《甘泉宮賦》中提到了孔雀。班昭也作《大雀賦》。自東西與南北,咸思服而來同?!眰餮源笸饑嫛捌烟铡本疲倘瞬鼐票姸?,當(dāng)?shù)赜袧夂竦木莆幕.?dāng)?shù)氐牧捡R喜食苜蓿,所以張騫在西域引進了苜蓿和葡萄。張華的《博物志卷·之六》就寫到,“張騫使西域還,乃得胡桃種?!睆堯q從西域帶回了各種各樣的農(nóng)作物種子,比如:石榴、黃蘭、胡麻、胡豆、大蒜、核桃。這一時期琉璃、瑪瑙、琺瑯、珊瑚、琥珀等飾品紛紛進入我國,漢民族日常食用水果蔬菜的也越來越豐富,比如藏紅花、番瀉葉、胡瓜、胡桃、姜﹑胡椒、胡蔥、胡豆、胡桐、胡黃連、胡荽等。
三、西域借詞對我國的影響
文字是語言的載體,它能突破語言在時間、空間上的限制,擴大語言的交際范圍。語言以文字的方式記錄下來,傳播四方,并且流傳至今。借自西域的眾多詞語是我們在歷史上同這些地區(qū)交往的友好見證。漢樂府詩歌大量吸收了西域的文化和樂器,同時引進了許多記錄西域樂器的詞語如候提鼓、箜篌、腰鼓、羯鼓,也豐富了漢樂府的音樂風(fēng)格,樂府詩中詩人在作品中所要表達的感情更為充分。體現(xiàn)了古代漢民族對西域音樂文化的借鑒和吸收。
俗話說:民以食為天。這一時期的交流帶來許多食品方面的詞語,如漿水粥、馓枝、餼餅、梧桐餅、酹粥、馓飯、胡餅、細供等,這些食物的引進豐富了我們的飲食,為我們提供了更多的選擇;有動物方面的詞語,如牦牛、犀牛、麒麟、孔雀、獅子等,這些動物或用于農(nóng)業(yè),或用于觀賞,在經(jīng)濟文化方面的豐富了我們的需求。
引用西域借此豐富了漢語詞匯,是詞匯概括的事物更加準確、簡練。促進了漢王朝和西域的民族文化交流,有利于雙方互相了解。語言文化中往往攜帶本民族的社會價值觀,文化心態(tài)等文化內(nèi)涵,從借詞的內(nèi)容來看,西域借詞涉及到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有利于增強民族認同感。對于一個統(tǒng)一的多民族國家而言,這些都是漢民族同西域友好往來的重要基石。現(xiàn)在的新疆地區(qū),在歷史上有一部分從屬于西域,匈奴分裂后,部分匈奴人遷入我國。所以,西域借詞對于研究新疆地區(qū)的歷史文化也有重要的作用。
古代西域借詞對我們的改革開放經(jīng)濟建設(shè),文化建設(shè)提供了歷史依據(jù)和借鑒作用。近代以來,鮮明的歷史事實告訴我們:閉關(guān)自守的自然經(jīng)濟的老路子是不可行的,我們要開啟對外開放的大門積極同國外交流。幾千年前的漢朝同西域交往,推動了社會的進步。絲綢之路為我們做出了榜樣作用,這一點,我們要向古代漢民族學(xué)習(xí)。
2017年5月14日,習(xí)近平總書記在京召開“一帶一路”國際高峰論壇,重啟絲綢之路。歷史上,絲綢之路開通以后西域成為內(nèi)地往來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重要的文化橋梁。在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的今天,重新開啟絲綢之路,對于促進中國和中亞各國的交往發(fā)揮重大作用。絲綢之路起自西安,經(jīng)過新疆,對于振興西部經(jīng)濟,縮小東西部差距,促進協(xié)調(diào)發(fā)展,早日實現(xiàn)共同富裕發(fā)揮關(guān)鍵性作用
四、結(jié)語
西域借詞種類豐富,數(shù)量眾多,涉及到生活的各個領(lǐng)域。古代西域借詞見證了歷史上我國和這些國家的親切交往,記錄了豐富的歷史文化。對于重啟絲綢之路建設(shè)提供了有力的借鑒作用,對于促進東西部協(xié)調(diào)發(fā)展,全民建成小康社會發(fā)揮積極總用。
參考文獻:
[1]陳明富.古代西域借詞及其對我國經(jīng)濟發(fā)展意義芻議[J].南京工業(yè)大學(xué),2014.
[2]陳明富,張鶴立.漢語借詞與和諧社會[J].科學(xué).經(jīng)濟.社會,2011(4).
[3]孟芳芳.《西域文化對漢代文學(xué)的影響》[M].沈陽師范大學(xué) ,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