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春華
早就聽說江蘇句容茅山是一方有靈氣的福地,作為道家上清派的發(fā)源地,距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此地香火極旺,遠道而來的信徒香客眾多且虔誠。
茅山,名句曲山,亦名岡山、地肺山,主峰大茅峰,高372.5米。據(jù)《茅山志》記載,西漢時陜西咸陽南關茅盈、茅固、茅衷兄弟三人慕名先后入江東句曲山隱居,分別于句曲山大茅峰、中茅峰、小茅峰三峰之上,創(chuàng)建茅庵,潛心修道,采藥煉丹,救人濟世,后均功德圓滿,先后得道升仙,號稱“三茅真君”。遠近黎民百姓為感生前之恩,永表懷念之情,遂將句曲山改名三茅山。《三茅歌》曰:“茅山連金陵,江湖據(jù)下流?!彼杂址Q茅山。
從茅山鎮(zhèn)東行不遠便抵茅山山麓,一路盤旋而上,山峰隱隱,林木蔥蔥,鳥鳴陣陣,鐘聲由遠及近,給人一種清雅幽靜之感,仰望雄踞山巔的九霄萬福宮,似飄渺在天際云霧之中,呈現(xiàn)出神秘的赭色。
沿右邊茅山古道登山,經(jīng)回轉(zhuǎn)曲折的九道灣,登豆階至山巔到達九霄萬福宮。茅山道觀始建于西漢,相傳南朝梁代陶弘景在此修筑道觀,全盛時期曾有宮觀257座,素以“宮觀甲天下”著名于世,被道家列為“第一福地”。太平天國后僅有“三宮五觀”,九霄萬福宮現(xiàn)為茅山第一道宮,宮內(nèi)藏有宋哲宗所賜玉印、玉圭、哈硯、玉符四寶。九霄萬福宮坐北面南,東西對稱,整個建筑依山借勢,雄渾古樸。宮前的磚漫廣場,有兩座牌坊式的山門,在廣場扶欄俯瞰,舉目遠眺,可見層層云霧飄飄渺渺,蒼莽峰巒隱隱現(xiàn)現(xiàn),使人頓有登臨仙境,身入太虛之感,真所謂“一壺天地開仙境,百里風煙入畫屏”。
殿下石階兩旁矗立著木質(zhì)旗桿,桿端均掛黃旗一面,一書“國泰民安”,一書“風調(diào)雨順”,迎風飄展,旗聲獵獵,頗具道家特色。轉(zhuǎn)身入宮,靈宮殿額鑲嵌“剌賜九霄萬福宮”石刻七字,殿內(nèi)神臺上,道教護法神王靈官身披金盔金甲,手揮九節(jié)神鞭。出靈宮殿后門,拾階而上經(jīng)藏經(jīng)樓,進宮內(nèi)主殿太元寶殿,殿內(nèi)香火繚繞,供奉的正是茅氏三兄弟。
坎離宮西側(cè)壁下有一清池,池水清澈見底,終年不涸,傳為“神龍所都”。池水南畔立一巨型九龍壁,壁長19米,高6米,寬近1米壁頂滿覆綠色琉璃瓦,臨池壁面上,九條雕工精細、形態(tài)各異的蛟龍騰躍于濤濤碧波之上。朵朵白云之間,壁下兩只龍頭探出水面,形若出池之狀。
出太元寶殿后門,平地之上筑一青色石條砌就的石臺,臺上立石坊一座,坊高近6米,上額刻“三天門”三字,以形容其高入云天,兩側(cè)坊柱鐫楹聯(lián)一幅,右云“修真句曲王峰頂”,左曰“得道華陽八洞天”。坊前置鐵鑄香爐一尊,爐中香火不絕。導游介紹說,此處相傳是當年大茅真君茅盈登仙飛升之處,也是茅山主峰九霄萬福宮的極高之地。
茅山不僅是文化厚重的道家勝地,更是一方風光秀美的山水寶地。順古道而下,離積金峰不遠,久負盛名的華陽洞便隱約可見。步入華陽洞口,一陣清涼撲面而來,只見洞中深不可測。據(jù)傳,茅山有二十六洞之說,被古人譽為“第八洞天”,華陽洞是其中最大一座石灰?guī)r溶洞,洞口有“華陽洞天”四個大字,為清康熙帝南巡時親書,洞中石筍、石柱、石針、石乳、石花千異百怪,蔚為壯觀。唐代韓愈有詩為證:“想君直入華陽洞,割取乖龍左耳來”。
一路前行,來到菖蒲潭西山巖下的喜客泉。仲春的山巒之間,喜客泉一泓清沏透涼的碧水仿佛美人兒綠鬢似的朝遠處逶迤,靜碧微漾,又似圣王母的瑤池碧落。啜一口甘泉,一陣清涼直沁肺腑,頓覺神清氣爽。泉邊的石龜傳說為道家中的方位之神——玄武神,它昂著頭,駝著碑,好像在看守這一泓神泉。茅山清泉溪澗縱橫,有泉澗數(shù)十處,汩汩的幽泉循巖而出,一路歡唱,山、樹、草全被溢出靈動的翠色,滿眼林木蔥郁,花草扶疏,藥草遍地,尤以盛產(chǎn)名貴藥材芍藥,《江南通志》提到,鎮(zhèn)江府有芍藥赤白兩種,出茅山者最好,白而長大。難怪明代著名藥物學家李時珍看中了這塊福地,親臨茅山采集中草藥,將380多種茅山藥材編入了《本草綱目》。
道家文化中,福地便是仙境之意。到此便知,茅山這片奇秀清幽的勝地在當年是如何吸引人們來此修身養(yǎng)性的。想必顏真卿、皮日休、韓愈、范仲淹、王安石、于謙、湯顯祖、康有為等文人雅士慕名而至,被這里的旖旎風光所陶醉,而留下了200多篇贊美茅山的詩文。而今,這靈性之山更為廣大游客所分享,被眾多信徒香客所朝拜,每逢農(nóng)歷二月十五日、三月十八日、十月初三日廟會,四鄉(xiāng)八鎮(zhèn),遠埠近村的信徒香客便紛至沓來。但與有些名勝景點擁擠了游客人就減淡了興致不同,無論游客有多少,也不管香堂里有多熱鬧,茅山始終像一位大智若愚的老者,寧靜而超然,只以可餐秀色犒勞眾生,就像一位歷盡滄桑的老人慈愛地包容著一切,也許這正是福地的靈氣使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