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其深 曾德明
葬禮外交是一種特殊的外交形式,指國家或政府為具有重要影響力的死亡事件舉行葬禮而引發(fā)和促成的一系列外交互動。晚清中國的首次“葬禮外交”隨著王之春《使俄草》的出版(收入《走向世界叢書》,岳麓書社2016年12月版)揭開了這一鮮為人知的歷史一幕。
王之春(1842~1906年),湖南清泉(今衡南縣泉溪獅子坪)人,為明末清初大思想家王夫之的七世孫。十九世紀七十年代,先后任李鴻章、彭玉麟之部屬,率軍駐防北塘??诩敖K鎮(zhèn)江。1874年日本侵略臺灣之后,他受兩江總督沈葆楨派遣赴東瀛探訪日情,于1879年在日本游探近一個月,以所見所感書為《談瀛錄》。1879年,王之春根據清代順治至同治年間中外交涉的有關材料輯錄成《清朝柔遠記》一書,以為談時務者之資。1891年,他署理廣東布政使期間,曾代生病的廣東巡撫劉瑞芬接待來華旅行的俄國世子尼古拉二世。因以上經歷,他在光緒二十年(1894年)以頭品頂戴、湖北布政使的身份,作為唁賀專使被派出使俄國,一面吊唁沙皇亞歷山大三世逝世,一面慶賀尼古拉二世加冕?!妒苟聿荨芳从洿诵薪洑v,起自光緒二十年十月十六日奉旨派充專使赴俄,終于光緒二十一年閏五月十七日因槍傷奉旨賞假一月。
日記的內容大體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為卷一至卷四,從光緒二十年十月十六日至二十一年二月二十二日啟程離開俄國,記作為唁、賀專使赴俄經歷。
此時正是中日甲午戰(zhàn)爭期間,王之春此行負有特殊使命。這從行前光緒帝召見王之春的問答中可看出端倪。光緒帝于十月十八日召見王之春時說:“甲申(1885年)年間,朝鮮巨文一島,英人曾泊兵船于其地。俄人恐其占據,屢來問訊,嗣詰英人,英人以恐為俄占具覆。俄遂與中國定約,日后俄人斷不占奪朝鮮地土。今倭人乃無故召釁,占據朝鮮全境,俄人豈得視若無睹?”利用俄、日矛盾,寄希望于俄國對日本在甲午戰(zhàn)爭中“占據朝鮮全境”施加壓力,這正是此行目的所在。
巨文島事件的解決是晚清政府利用外交斡旋手段處理大國矛盾的成功特例。巨文島地處朝鮮半島南部海域,具有重要的戰(zhàn)略價值。1885年4月,英軍占領巨文島,后在俄、中、日各方壓力下,最終以俄國不侵占朝鮮領土和英軍撤出巨文島為結束。王之春從總理衙門查閱巨文島一案,及“與英俄往還各卷,逐一翻閱所有要件”,對完成出使使命信心十足。
十一月初一日,王之春出都。五日到天津,晉謁李鴻章,咨詢朝鮮巨文島事甚詳。六日聞金州、旅順相繼失守。
十二月初十日從上海坐船啟程,經香港、新加坡、印度洋,光緒二十一年正月初二到達亞丁,接到駐俄公使許景澄一函,“云西例,凡特使皆以頭等公使相待。平素入國境,必以護照為憑。特使則由俄主飭邊境官照料,至國都,即備賃大客店為賓館,亦西例也。西例,客店靡麗逾于王宮?!倍蝗?,到達俄國邊境,俄派官員迎候。次日到達圣彼得堡。二十四日即獲尼古拉二世接見。
尼古拉二世說:“我見貴大臣甚為歡悅,前在廣東游歷,曾蒙接待,款洽至極?,F(xiàn)在中日兩國快要停戈講和,聞貴國今派李鴻章赴東洋相商一切,果否?”
王之春答道:“是。中日戰(zhàn)事,昨蒙大皇帝勸釋,敝國實深感謝,尚懇大皇帝主持勸釋,俾兩國仍臻和好。”
尼古拉二世表示:“凡事以和為貴,貴國與敝國邦交二百馀年,又承遠來,自無不竭力相助之理。煩代為致意貴國大皇帝?!?/p>
二月初八日,王之春一行與駐俄公使許景澄同赴俄皇陵寢敬獻花圈,吊唁沙皇亞歷山大三世。“余率參贊至垅前行三鞠躬禮,其禮官則屈一足于槨右,以手指畫心作十字勢,禮畢退出”?;ㄈκ恰暗胥y花圈,大可三人合抱。費盧布二千馀金”。
王之春此行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葬禮外交”——通過派出“專使”悼念俄皇進行外交活動。作者對于自己的使命有清醒的認識,在書前的《凡例》中三次提到“專使”,并說“專使唁、賀,系屬創(chuàng)舉”,前所未有。俄國對此也不可謂不重視,派出專人到邊境迎接,安排乘坐御用火車,給王之春頒贈“頭等寶星”勛章,派畫家給王之春一行畫像——這都是駐俄使節(jié)從未享受的殊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