挨餓從來不是什么美妙的感受,口腹之欲是人的本能。不過,許多流行的養(yǎng)生方法卻要求人們在腹中空空時主動挨餓。那么,這些方法有道理嗎?
器官得不到休息會受損
肥胖能引發(fā)高血壓、脂肪肝、動脈硬化等富貴病。而身體的高負荷,則會加速器官的損傷。比如,人體胃黏膜上皮細胞的壽命較短,需要時常修復。如果頓頓飽食,胃始終處于勞作狀態(tài),胃黏膜就不易得到修復的機會。時間一長,胃就壞了。頓頓飽食同樣也會加重腎臟、肝臟、腸道的負擔,使之出現(xiàn)過勞損傷。
人體在進行各種活動時會產(chǎn)生很多廢料,比如糞便、尿液、汗液以及二氧化碳,其中糞便的危害是最大的。大腸是專收糞便的“垃圾箱”,如果不及時清理,任糞便堆積腐化,便會產(chǎn)生毒素和致癌物質。這些物質或者使人患腸道疾病,或者會被腸道吸收,導致一些亞健康的狀態(tài)。
低熱量可以健腦延壽
20世紀30年代,美國出現(xiàn)經(jīng)濟大蕭條并發(fā)生了嚴重的干旱,食物非常貧乏,許多人要餓著肚子排隊去領取救濟糧。一般來說,在如此艱難的時期,人的壽命應該縮短,但令人吃驚的是,這一時期美國人的平均壽命反而增加了6年。
科學家曾用4年時間養(yǎng)了兩組老鼠,一組老鼠飽食成長,另一組老鼠在斷奶后立即限制飲食,間斷性挨餓。在“挨餓鼠”的飲食中,生命必須的維生素和礦物質都是得到保證的,但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質這三種營養(yǎng)物質被嚴格限制。最終的實驗結果表明,與“飽食鼠”相比,“挨餓鼠”的平均壽命和最高壽命都顯著提高。
更讓科學家吃驚的是,降低熱量攝入還能讓大腦更有活力。在老鼠實驗中,“挨餓鼠”腦中的“腦源性神經(jīng)營養(yǎng)因子”含量更高,這種蛋白質與學習和記憶有關。如果讓一些基因有缺陷、注定要患老年癡呆癥的老鼠挨餓,那么它們的老年癡呆癥的發(fā)病時間可以推遲半年。
用新陳代謝來抗病
挨餓除了讓你肚子咕咕叫,產(chǎn)生吃東西的欲望外,還能引起肝臟、腎臟、肌肉等器官和組織的一系列反應。在這個過程中,人體新陳代謝轉換了一種非常規(guī)的模式,人體免疫力以及很多人體分泌的激素水平也就受到了影響。比如,身體耗盡糖分和脂肪時,免疫系統(tǒng)會試圖節(jié)省能量,一種方法就是犧牲掉部分免疫細胞,被淘汰的自然是那些受損的和衰老的。補充能量之后,大腦就會發(fā)出信號讓免疫細胞重生,整個免疫系統(tǒng)就會煥然一新,免疫力也會得到提升。
不過,凡事有利就有弊。如果你想嘗試辟谷、節(jié)食或者禁食,最好先做體檢,聽聽醫(yī)生的意見。畢竟,保持營養(yǎng)充沛也是很重要的。
(摘自《大科技·百科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