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岑 嶸 圖/關(guān)節(jié)熊
閱讀分享:海貍是一種呆萌的小動物,自衛(wèi)能力很弱。不知從什么時候起,海貍整個種群突遭劫難,幾近滅絕。人類跟海貍有仇?非也!只為滿足熏心的利欲,只為掩蓋那副臭皮囊。“吾雖不殺伯仁,伯仁由我而死。”拒絕皮草,別再留下這痛徹心扉的悔言。(特約教師:山東省鄒城市郭里中學 仲維柯)
電影《荒野獵人》里,講述了一名19世紀的皮草獵人休·格拉斯在叢林中遭遇黑熊攻擊和同伴拋棄并奇跡般生還的故事。電影根據(jù)真實故事改編,1822年,42歲的愛爾蘭裔美國人休·格拉斯在密蘇里州的一份報紙上看到一則廣告,召集100名敢于冒險的青壯年男子上溯密蘇里河,開拓毛皮貿(mào)易生意,于是休·格拉斯前去應征。
從1820年到1840年的鼎盛時期,活躍在落基山脈的皮草獵人數(shù)量達到3000多人。他們在常年人跡罕至的西部地區(qū)捕獵珍稀動物的毛皮,通過毛皮貿(mào)易公司銷往國外。在所有的毛皮貿(mào)易中,最主要的為海貍毛皮。
15世紀前,歐洲制帽使用的毛皮來自歐洲本土的海貍。之所以選用海貍皮做帽子,是因為它不但舒適保暖,還有很好的防水性。海貍皮帽引領了當時風尚,率先使用的人群是商人,很快這種時尚蔓延到了宮廷和軍隊精英。不久,所有需要社會身份的人都必須有一頂海貍帽。
美國歷史學家沃爾特·奧莫拉說,擁有一件上好的海貍
皮制品就是一名男人或女人的上流社會地位的證明。而制帽匠人也因為社會的需求炮制出千奇百怪的帽子式樣,帽冠一會變寬一會變窄,一會又變成拱形,帽檐時而上翹時而壓低。
然而這種時尚成了海貍的催命符,由于過度捕獵導致海貍數(shù)量驟減,對歐洲北部荒野地區(qū)的拉網(wǎng)式大搜捕,使得這里的海貍近乎絕跡。皮草貿(mào)易于是北上,進入斯堪的納維亞半島,隨后開始的過度捕獵使得那里的海貍種群也宣告滅絕。
16世紀即將結(jié)束時,出現(xiàn)了兩個新的海貍毛皮產(chǎn)地,一個是西伯利亞,俄國獵人紛紛擁到此地,尋找更好的狩獵機會。很快,西伯利亞的毛皮產(chǎn)量由于過度捕獵開始減少,俄羅斯商人開始沿著海岸向南航行,圍捕堪察加半島、阿留申群島、阿拉斯加的海貍。
另一個狩獵地點是加拿大和美國,歐洲人沿北美東海岸捕魚時,發(fā)現(xiàn)東部的林地里都是海貍,當?shù)氐墨C手已準備好將海貍皮賣個好價錢。海貍是逐水而居的動物。《荒野獵人》中的探險隊之所以要沿河探索,正是為了尋找水邊的海貍。對于熟練的獵手來說,一天捕獲幾十只海貍都不成問題。早在1787年,光是加拿大出口的海貍皮就高達14萬張。在獵人的瘋狂捕殺下,一個地區(qū)的海貍會很快滅絕。獵人們只能不斷深入西部,尋找新的海貍棲息地。
在海貍的大捕殺中,
中國也不能置身事外。從1650年到1850年,中國是全世界最大的毛皮市場之一,俄羅斯人把毛皮出口到中國和歐洲,成為沙皇政權(quán)主要的財政來源,美國人和英國人一樣,在廣州買進大量茶葉,但是他們和英國人不同,他們沒有生產(chǎn)大量的鴉片在廣州販售,因此毛皮貿(mào)易成了美國人的主要收入來源。
海貍毛皮的故事,是一個關(guān)于全球貿(mào)易的故事,但對于海貍這種萌萌的動物來說,則是一部殘酷的血淚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