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彥影
近年來,隨著水稻種植密度的增加和施肥水平的提高以及氣候條件的異常,我區(qū)水稻病蟲害有逐年加重的趨勢,尤其是對水稻產量影響較大的“二病一蟲”——立枯病、稻瘟病、二化螟,一般年份減產幅度在5-10%左右,嚴重時可減產50%以上。因此,必須做好水稻“二病一蟲”的綜合防治技術,以確保我區(qū)的水稻生產向優(yōu)質、高產、高效方向發(fā)展。
一、立枯病
水稻立枯病是水稻苗期最突出的病害,無論大棚,中棚,地棚育苗,都可發(fā)生,輕者稻苗一簇簇青枯而死,重者全床死亡,致使水稻育苗失敗,因此防治好立枯病是保證育苗成功的關鍵一環(huán)。
水稻立枯病的防治措施:
立枯病的防治包括選擇苗床地要高爽,播前用霜枯凈、苗病清等藥劑拌種,注意通風煉苗等,一旦發(fā)病或遇低溫,及時噴施枯必凈等藥劑防治。對立枯病的防治應以加強栽培管理、培育壯苗為基礎,重視藥劑防治的綜合措施。
1.選地整地。苗床地應選擇背風向陽、地勢高燥而平坦、土壤肥力中等、水源方便的地方。整地立求精細,床面整平,施足基肥;
2.用營養(yǎng)土等進行調酸消毒,保證床土PH值在4.5—5.5之間;
3.通風煉苗。要加強通風煉苗并注意控制溫度和水分,嚴防稻苗徒長,在一葉一心期,棚內溫度不超過25—30度,二葉一心期不超過25度,當氣溫穩(wěn)定通過10度時可以不蓋膜;
4.藥劑防治。在秧苗一葉一心時或發(fā)病初期用枯必凈等藥劑進行防治。
二、稻瘟病
稻瘟病是由水稻稻瘟病病菌侵染水稻不同部位而引起的水稻病害。
由于病菌侵入的時間和部位不同,表現(xiàn)的癥狀也不同,因此,有苗瘟、葉瘟、節(jié)瘟、穗頸瘟、枝梗瘟和谷粒瘟等區(qū)別。
稻瘟病的綜合防治措施:
1.選用抗病品種:水稻品種不同,抗稻瘟病的能力也不同。生產上盡量選用那些抗稻瘟病力強的品種。
2.加強栽培管理:播種適量,培育粗壯老健無病或輕病秧苗是防治苗期葉瘟的關鍵。本田前期基肥要足,注意氮、磷、鉀的配合,促使稻株生長平衡。在分蘗盛期前,及時曬田,可以增強植株的抗病能力,控制葉瘟的發(fā)生和發(fā)展,從而減少藥劑防治的面積。抽穗期灌腳板水,滿足花期需要,灌漿期濕潤灌溉,有利于后期青稈黃熟,減輕發(fā)病。病害常發(fā)地區(qū)和易發(fā)病田塊應不施或慎施穗肥,以免加重發(fā)病,造成減產。
3.藥劑防治:我市水稻一般在8月1-10日抽穗,因而防治穗頸瘟最好在7月末左右進行。穗頸瘟對水稻的產量和品質影響極大,若在破口期,天氣預報有低溫陰雨天氣,必須立即施藥防治。如果天氣有利于病害繼續(xù)發(fā)病,在灌漿期再噴一次。常用藥劑有:40%富士一號(稻瘟靈)、2%春雷霉素、三環(huán)唑等。
三、水稻二化螟
二化螟是水稻的常發(fā)性害蟲。一般年份減產5-10%,嚴重的減產50%以上。近年來,二化螟的危害有逐年加重的趨勢。
水稻二化螟的防治措施:
二化螟的防治可采取消滅越冬蟲源,噴施藥劑等方法進行。二化螟的蟲源主要在稻草或稻茬中,插秧前及時消滅掉稻草或清除掉稻茬,以減少蟲口數(shù)量。藥物防治二化螟一般在水稻分蘗期或孕穗、抽穗期螟化高峰后5-7天。當枯鞘率達5-8%時用藥防治。防治藥劑有杜邦康寬或殺蟲單兌阿維三唑磷等。危害嚴重的5-7天后再噴一次。噴藥時田間要保水3-5厘米,保持水層3-5天,以保證藥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