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良名列“漢初三杰”之一,人們提起他的時候,腦海中都會浮現(xiàn)其“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的形象。的確,他極其聰明,才能在一場攸關(guān)生死的抉擇中做出最佳選擇,讓自己在重重殺機中保住性命。
漢高祖劉邦當了皇帝之后,開始封賞功臣,他特意讓張良從齊地選擇三萬戶,結(jié)果張良卻說只愿受封留縣(今江蘇省沛縣東南)就心滿意足,不敢承受三萬戶。這是什么原因呢?齊國自古有魚鹽之利,非常富庶,豈是一個貧窮落后的留縣所能比擬?張良為何不要這個厚封?是他犯傻嗎?其實,張良如果接受了這厚封,恐怕會有生命危險了。面對劉邦的賞賜,生命要緊還是榮華富貴重要呢?
劉邦當時封賞功臣有兩個特點,所封爵位最高只是侯爵,重賞的也都是早期跟隨他的老將,其中很多都是沛縣人。從這里可以看出當時劉邦腦子里就已經(jīng)有“非劉氏不得封王”的想法,只是時機尚未成熟,沒有完全顯露出來。不是從沛縣就開始跟著劉邦打拼的老人兒,是不會得到劉邦內(nèi)心深處的信任的。這些藏在劉邦內(nèi)心深處的想法,以張良這樣高明的謀略家,可以輕易從一些事情中見出端倪。
劉邦給他三萬戶,看似是給他最高的封賞,實則是對他不信任的表現(xiàn)。劉邦為何不信任張良?原因很多,盡管張良很早就投靠劉邦,但張良的父親和祖父都曾是韓國丞相,韓國被秦朝滅亡后,張良為了報仇曾經(jīng)刺殺過秦始皇,失手以后躲藏起來。十年后,陳勝、吳廣起義,他也組織了一支一百多人的隊伍響應(yīng),后來因勢單力薄,難以立足,遂率眾投奔駐扎在留縣的景駒(自立為楚王的農(nóng)民軍領(lǐng)袖),結(jié)果半路上遇到劉邦,就依附了他。
后來,項梁、項羽叔侄所率領(lǐng)的隊伍發(fā)展到六七萬人,并擁立楚懷王的孫子熊心為王,集各路義軍首領(lǐng)共商大事。張良不忘復(fù)興韓國,就對項梁提議:“您現(xiàn)在既然已經(jīng)立楚王為后人,而韓王諸多公子中的橫陽君成最賢,可立為王,借以多樹黨羽。”因二人之前有舊誼,所以項梁就一口應(yīng)承了下來,同時還任命張良為韓國的司徒(相當于丞相)。由此可見,張良起初是韓王的人。后來劉邦被封為漢王的時候,張良只是送了他一程,并沒有跟他一同回去建功立業(yè),而是重新回到了韓王身邊。
既然劉邦已經(jīng)讓張良挑選封地了,不選也是不行的,那么張良該選擇何處呢?齊地三萬戶是萬萬不能選的,最佳選擇當數(shù)“留縣”。留縣是劉邦與張良的相遇之地,同時留縣的名稱又一語雙關(guān)——留者,留也,意思就是說,是你劉邦要我留下來的,兩人自然是心照不宣,從此相安無事。張良是幫助劉邦建立漢朝的大謀士,建立政權(quán)的過程中,張良能夠發(fā)揮極大作用,但到了和平時期卻毫無用武之地,甚至還會成為統(tǒng)治者所忌憚的對象。張良深知“兔死狗烹”的道理,自選留侯,再也不建言獻策,國事由蕭何處理,他只能少言避禍,以求保全性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