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劉楠,延安大學2016級中國古代文學研究生。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8)-17-0-01
南北朝隋唐,是佛學發(fā)展的鼎盛期,佛學由傳入到發(fā)展再到成熟,無不與社會時代之需求相契合。晚唐五代以來,社會政治的黑暗,使得士大夫精神日趨傾頹,沉湎于富貴浮華的文人不在少數(shù),境界稍高者便轉向希求內(nèi)心空靈平靜的佛道之教。然則對于以“治國平天下”為行為理念的文人來說,以浮屠之教修心,又怎能以堯舜之道治世?在此情勢下,亟需新的思想之崛起。理學就在這樣的背景之下誕生,它排釋歸儒,學與古而施于今,并最終建立起了新儒學思想體系。在其漫長的形成發(fā)展過程中,它對于不同時期、不同體裁的文學均有不同程度的影響,這種影響在明代小說中體現(xiàn)得尤為明顯。
程朱理學是程顥程頤所開創(chuàng),到朱熹而集大成的哲學學派。程朱理學最為核心思想的是“理”?!袄怼笔侨f物之本源,作為先天地而生的理,其派生了萬物,其必然也是萬事萬物之行為的最高準則?!袄怼斌w現(xiàn)在對外之處世上,便是用來規(guī)范人的行為準則。所謂“人倫者,天理也”具體在日常中的體現(xiàn),便是使人們能夠達到“君臣有義、父子有親、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的道德境界,使“革盡人欲,復盡天理”成為人們的行為價值導向,使“窮天理,明人倫,講至言,通世故”成為人們的立世準則。這樣的價值取向,無疑也是明初小說中一以貫之的。我們看《三國演義》和《水滸傳》的成書過程,實質上都是用通俗的語言對歷史的某一階段予以情節(jié)設置、話語建構的,這樣的體系其中必然包括了價值的判斷以及是非的褒貶。
《三國演義》描寫的是從東漢末年到西晉初年之間近百年中魏、蜀、吳三國之間的政治、軍事斗爭的故事。關于作者羅貫中的生平事跡,由于并無太多史料記載,我們只能大體推斷其生活年代是元末明初,而這一時代正是程朱理學在思想文化領域中的統(tǒng)治地位得到空前強化,在意識形態(tài)領域占主導作用的時代,生活在這一時代的羅貫中,必然從一定程度上受到了理學思想的影響。將這種價值觀投射到作品中時,就是作者羅貫中不同于陳壽所著的《三國志》尊曹魏為正統(tǒng),而是在描寫中明顯有“擁劉反曹”之傾向。從政治倫理上來說,理學對于君主是宣揚“內(nèi)圣外王”之道的,作為君主的劉備,其必然時要有治世之心,治世之德。作品關于這方面的描寫不勝枚舉,例如首回“宴桃園豪杰三結義 斬黃巾英雄首立功”中,大意就寫劉備聽說有黃巾軍作亂,下定決心要打敗賊人保護百姓。再比如第四十一回中寫曹操大軍逼近樊城,劉備問計于孔明,孔明建議棄樊城而逃,劉備講“奈百姓相隨已久,何忍棄之”,遂將所有人一起攜帶渡江,渡河之后,眾將又建議“暫棄百姓,先行為上”,劉備哭泣著說出想要成就大事,定要以人為本,現(xiàn)在百姓們都投奔于我,怎么忍心放棄他們。作者情感之傾向,由“臨難仁心存百姓,登州揮淚動三軍。至今憑吊襄江口,父老猶然憶史君”一詩可見一斑。不僅身為君主的劉備是符合理學對于君主之要求的,蜀漢陣營中的其他主要人物的形象刻畫,如諸葛亮的智慧超群、鞠躬盡瘁,關羽的忠義勇武、堅貞不二,張飛的性烈如火、嫉惡如仇,趙云的渾身是膽、勇冠天下等等,也是符合理學對于臣子之要求的,蜀漢儼然一派正義化身,作者對于理學之價值取向的宣揚是不言而喻的。
明初的另外一部作品《水滸傳》也是宣揚封建教化的,其內(nèi)容所描寫的是北宋末年以宋江為首的一百零八人在梁山泊聚義后由受招安、征方臘的故事,很難想象這樣一個以武犯禁的外殼,其內(nèi)核卻是深受理學思想之影響的。宋江作為梁山泊集團的關鍵人物,不同于《三國演義》中蜀漢政治中心人物“劉備”的仁義君主形象,其形象多了幾分矛盾復雜性。尤其是為理學思想所看重的“忠、義”兩種美德,一直在其生命中處于矛盾的雙方。在第十八回中描述其人時寫他“于家大孝,為人仗義疏財,人皆稱他做孝義黑三郎”、“常散施棺材藥餌,濟人貧苦,周人之急,扶人之困”,不同于晁蓋等江湖人物,宋江不僅是仗義好施的江湖俠士,其更是受傳統(tǒng)儒家教育的士人。作為江湖俠客的他,“義”是首位的,可作為儒家士人的他,“忠”是首位的,當“忠、義”這樣兩種人格價值產(chǎn)生矛盾時,如何取舍就顯得尤為艱難。作為宋江這樣的傳統(tǒng)士人典范,作者其實更希望其能夠做到“忠、義”兩全的,而在難兩全時,作者的傾向也就更加明顯的突出其受禮教的影響,使“義”服從于“忠”這樣的“天理君權”下的傳統(tǒng)道德,比如第七十一回梁山泊英雄好漢排完座次后宋江改“聚義廳”為“忠義堂”,再比如甚至在最后一回朝廷賜毒酒后,仍一心為朝廷憂慮,擔心李逵再次反叛,不惜毒殺親若兄弟之李逵,雖則宋江口口聲聲說自己行事以“忠義”為本,但觀其作為,實是將“忠”置于“義”前,其心中一直認為天子,言必稱“天子輕信讒佞”,作者之“護道”傾向,展露無遺。
我們說作者通過關照歷史、評價社會、表現(xiàn)人生來書寫作品,那么無論是《三國演義》還是《水滸傳》,都能清晰地看到程朱理學對二者的價值取向和思維方式的影響,因此我們說二者受程朱理學影響,力圖宣揚封建教化是確切不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