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由國慶
《潞河督運圖》中的鈔關浮橋以及周邊景致
《津門保甲圖說》中的北大關
1922年7月26日《益世報》報道,天津甘露寺內(nèi)宣講所在建房施工過程中挖出“明朝大磚七塊,破裂兩塊?!备事端挛挥谔旖蚰线\河北大關(鈔關),相當于今北門外大街與河北大街交連處金華橋(舊稱鈔關浮橋、河北浮橋)旁,對岸就是昔日買賣興隆的針市街、竹竿巷一帶。這一點在清朝乾隆年間的《潞河督運圖》與道光二十六年(1846)刊印的《津門保甲圖說》中皆清晰可見。
甘露寺歷史悠久,然始建時間在民間說辭中多有語焉不詳。經(jīng)查,目前所知天津最早的志書康熙《天津衛(wèi)志》中載:“甘露庵,在北門外,河北岸?!庇謸?jù)乾隆《天津府志》表述:“甘露庵,在北門河北岸,明季建,順治六年重修。”甘露寺也許是明永樂二年(1404)天津設衛(wèi)筑城后率先興建的知名廟宇之一。清順治六年即1649年。
甘露寺香火很旺,善男信女游人如織,因為它位處北門外通京大道,此地為天津商貿(mào)中心,近在咫尺還有鈔關衙門。鈔關是專門收稅驗貨的關卡,早先交稅用明代寶鈔,故名“鈔關”。此關原在武清河西務,隨著天津漕運商船往來激增,經(jīng)濟日盛,康熙四年(1665)鈔關遷于甘露寺旁,規(guī)模更大,且樹起標旗,方便稅收。刊于光緒十年(1884)的《津門雜記》中有言:“天津鈔關,在北門外河北浮橋旁,人稱大關,征收水陸出入貨物稅銀?!笨梢姡髞淼母事端乱蛴阝n關發(fā)達,更加成為天津百姓文化與民俗生活的重要“地標”所在。比如光緒三十一年(1906)夏,津地有識之士為普及社會教育開辦了幾處通俗講演所,每晚舉行,備有茶水,感興趣的市民均可參加,其中一處就在甘露寺。
《益世報》文云 :“該磚木尺二尺二寸見方……磚之側(cè)面,有天啟七年制,并有直隸蘇監(jiān)制官,及窯戶姓名?!泵魈靻⑵吣昙?627年。明代南直隸地區(qū)下轄(相當于今)江蘇、安徽、上海兩省一市,區(qū)別于北直隸(京津冀及豫魯一部分)地區(qū)。甘露寺明磚上的“蘇”字指蘇州府,說明該磚產(chǎn)自蘇州。筆者另見類似明磚上也有“直隸蘇州府長洲縣金行下窯戶金××造”之類的印記。
物勒工名,以考其誠。朱元璋定都南京筑城過程中向周邊各地大量征磚,并要求磚上留下時間、產(chǎn)地、制造者,甚至各級督造官的信息,目的是確保質(zhì)量,便于追查。嘉靖年(1522—1566)以前,北方敕建工程、重要建筑用磚一直多由江南,特別是蘇州調(diào)運。蘇州是當時著名的“欽工”用磚產(chǎn)地,蘇州磚工精料細,音清聲亮,斷之無孔,質(zhì)地極為堅硬,尤其是宮廷專用的細料方磚被譽為“金磚”,始終無人能及。民間傳說,明朝一塊金磚價值一兩黃金。明成祖朱棣遷都北京后大興土木建造紫禁城,蘇州金磚深得皇上贊譽,接續(xù)成為明清皇宮建筑的專用品。
甘露寺出土的大方磚尺寸“二尺二”,與御用金磚尺寸完全一致,故宮金磚另有二尺、一尺七見方兩種。由于精工細制,金磚成品誤差極小,同規(guī)格的誤差不超過一毫米,當然產(chǎn)量也有限。這是此次明磚重現(xiàn)甘露寺的最大亮點,如此也為“金磚”何時何因而存落天津甘露寺,埋下了更多故事。
《益世報》新聞表述,所發(fā)掘的七塊大磚中的兩塊經(jīng)由宣講所送交社會教育辦事處,存于廣智館中。其余五塊送直隸博物院陳列,供考古研究用。
旨在傳揚文化與振興教育,1915年天津社會教育辦事處成立,由著名教育家林墨青主理。后來,在教育家嚴修倡導、資助下,從1921年開始籌備,到1925年,林墨青又建成天津廣智館,地點在西北角文昌宮旁。廣智館內(nèi)的鄉(xiāng)土、工農(nóng)、文化、科技等展覽內(nèi)容十分豐富,對廣泛啟發(fā)增進民智起到了重要作用。甘露寺大磚送交時恰在廣智館籌辦期間,急需有價值的文物。直隸博物院即成立于1918年的天津博物院,創(chuàng)辦人、首任院長是嚴修的次子嚴智怡。
順便一說,筆者收藏有一張民國時期天津泰山機械染廠的商標故紙,畫名、布匹商品名同為“甘露寺”,不過所繪為《三國演義》中劉備在甘露寺招親的情節(jié)。
北大關浮橋舊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