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蘭
摘要: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漢語教學舉步維艱,語文閱讀更是難上加難。如何提高閱讀興趣,以文本為立足點,吸引學生,增添技巧引導學生,展示閱讀成果激勵學生。
關鍵詞: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語文閱讀;時效
教育家孔子曾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比欢谏贁?shù)民族地區(qū),學生大多在山村小學里讀書,書本幾乎就是他們唯一的書籍,學生的閱讀量極其少,見識不多。初一新生剛?cè)雽W的時候,很多學生連漢語都表達不流利,存在語言交流上的障礙,這就使得初中語文的閱讀教學變得困難重重,舉步維艱。從大山里出來的學生幾乎一片空白的呈現(xiàn)在你面前,這是一種缺陷,但為何不把它看成是一種起步呢?也許適時施教,正是大山里的孩子跨入城市第一步的最佳時段。
首先分析初中語文教學中出現(xiàn)的問題,“讀書使人益智”可是目前我國初中語文閱讀教學方式單一,老師填鴨,學生囫圇吞棗。教師要求死記硬背,學生不堪重負,毫無樂趣可言,變成了一種必須完成的任務。比如朱自清的《背影》本是一篇文質(zhì)兼美的散文,通過閱讀本可以引起學生的共鳴,讓他們切身感受到父愛的拳拳之心。然后經(jīng)過老師的支解,學生只記到了一些無用的沒有實際意義的東西。閱讀教學形式化,傳統(tǒng)的板書逐漸被多媒體取代,一方面它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另一方面學生都興趣盎然的去觀看圖片、視頻去了,卻干擾了語文閱讀的時效性,一節(jié)課下來,學生快樂了,卻什么都沒有學到。學生自身條件來自偏遠的山村,缺乏閱讀文本,閱讀量少,缺乏閱讀動力,閱讀能力差,興趣沒有培養(yǎng)成。加上教師的強加式教學,會導致學生連語文教材中文質(zhì)兼美的佳作都懶得去讀一讀,更何況是課外大量的優(yōu)秀作品呢?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興趣,使他們養(yǎng)成良好的閱讀習慣,我嘗試采取多種途徑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興趣,陶冶學生的情操,摸索閱讀的技巧,讓初中生在閱讀過程中感受到中國文化的魅力。
一、充分利用文本吸引學生提高閱讀興趣
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最能充分利用的就是手上的語文教材,編入的課文都是非常優(yōu)秀的作品,不要把它當成一篇要學的課文,要把它看成一篇要讀的課文,讓學生閱讀,反復閱讀,在閱讀中感受語文的魅力,讓他們帶著問題去尋找教材豐富的內(nèi)容。如《故鄉(xiāng)》這是一篇小說,不去呆板的傳授小說三要素,給他們時間。讓他們靜靜閱讀,不用理會魯迅是誰,去跟隨他的腳步,回到20年前的故鄉(xiāng),和故鄉(xiāng)中的人物交流,交談。體味到物是人非,世事變遷,人們不再是記憶中的人們。學生看完會感慨萬千,這是適時引導:你印象最深的人物是誰呢?他們會毫不思索的回答,閏土、楊二嫂。20年前和20年后的他們有變化嗎?他們會明確回答變化很大,簡直判若兩人。又如《云南的歌會》讀課文前,我會問學生你們喜歡唱歌嗎?唱歌代表著高興和愉快,我們都喜歡聽唱歌,那在云南的歌會中,他們會在什么樣的環(huán)境下,去唱什么樣的歌?會有著什么樣的形式和規(guī)模呢?學生會產(chǎn)生很多期盼,吸引他們?nèi)プx課文,答案自然不用老師點撥,就會浮出水面。山野對歌、山間漫歌,“金滿斗”歌會。
二、加強學生閱讀興趣的培養(yǎng),養(yǎng)成閱讀積累習慣
葉圣陶先生曾說過:“閱讀是寫作的基礎。”語文教學要注重語文知識的積累,讓學生養(yǎng)成閱讀的好習慣,更要養(yǎng)成閱讀積累的習慣。于是我從初一語文課開始,每周會擠出一節(jié)課讓學生去學校閱覽室或者讓學生每人從家里帶來一本書,交換閱讀。輔助以學校的閱覽室,那節(jié)課唯一的任務就是看書、看書。然后5到10分鐘的摘抄,成語,好句好段,增強學生語文知識的積累量。每周一小比,每月一大比,看誰積累得最多、最好。在課堂上讓學生朗讀他們認為最美的片段,幫助學生養(yǎng)成朗讀的好習慣,培養(yǎng)他們良好的語感。原來學生都害羞,又怕發(fā)音不準,有彝腔,被別人嗤笑,可是這樣的活動形式天天有節(jié)語文課都出現(xiàn),就不再害羞,膽子也大,原來不能流利朗讀的幾次以后有了很大的進步,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提高了,語文知識素養(yǎng)也得到了提升。這項積累活動我從初一堅持到了初三,三年后學生的摘抄本有了厚厚的一撂。
三、利用教學技巧,運用多媒體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引導提升閱讀興趣
調(diào)動學生的閱讀積極性,須利用到一些教學技巧。如我在教完溫庭筠的《望江南》以后,組織一場全班朗讀比賽,主題就是:看誰能把“腸斷白蘋洲”的肝腸寸斷讀出來,學生熱情高漲,朗讀聲在教室此起彼伏,各個都想來試一試身手,最后的比賽結果是:有一個男聲朗讀的時候,他的朗讀讓很多學生都眼泛淚光了。如在文言文《隆中對》和《出師表》的教學中,如果就文論文的講授課文,學生會索然無味。那么經(jīng)典的文章就浪費了。于是我精心設置引入了三國演義中有關這兩篇文章的短視頻:三顧茅廬、隆中問計、出師北伐。讓他們通過短視頻了解課文的寫作背景,激發(fā)學生的閱讀性。又如雨果的《伏爾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講,對于演講詞學生不能直觀的領悟和體會,我把《康熙光明正大殿怒斥群臣》的視頻拿來播放,讓學生看了視頻后發(fā)表觀后感,學生從視頻中直觀的感到演講不僅注意語氣,語調(diào),還可以輔佐以肢體語言和背景音樂,這些輔助手段可以渲染烘托演講詞。
四、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利用閱讀成果,激勵學生強化閱讀興趣
注意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學完一篇課文,符合課本劇表演,讓學生參與進來,身臨其境,如《唐雎不辱使命》可以古代版,也可以現(xiàn)代版,文言版白話版,充分發(fā)揮他們的想象,開啟他們的創(chuàng)新思維。然后每段時期的閱讀總有一定的成果,就舉辦閱讀成果展,形成比讀趕超的良好風氣,還可就名著閱讀的學習舉辦故事會,《水滸傳》《三國演義》比比看誰講得最精彩,故事講得最多,人名記得最清楚,從而達到學習名著閱讀一舉兩得的效果。開展手抄報活動,如初二的時候,我就以《海底兩萬里》為主題辦手抄報。在全年級的外墻展示成果和各班之間評比,讓他們課間去其他班看看,并給予一定的獎勵。于是,一股強大的閱讀熱潮迅速彌漫在全年級。這樣的方法和對策綜合使用,就從一定程度上克服了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學生因硬件不足而沒有閱讀的缺陷,大大提升了學生的閱讀興趣。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的學生雖然沒有良好的學習閱讀環(huán)境,但只要堅持做下去,讓閱讀成為學生本身內(nèi)在的一種需求,讓學生一日無書,便覺得不行。那么到了這一步,學生就會真正的喜歡上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