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蘆笙長鼓舞流傳于廣西富川瑤族自治縣地域以東地區(qū),是在平地瑤漫長的社會變動中,通過歷代瑤族人民創(chuàng)造出來的民族文化藝術(shù),它與平地瑤民間宗教信仰密不可分,具有鮮明的民族崇拜意識和濃厚的宗教色彩。
關(guān)鍵詞:蘆笙長鼓舞;平地瑤;宗教文化
瑤族蘆笙長鼓舞在廣西富川瑤族自治縣地域以東地區(qū),至今仍然保留著獨具特色的民族風(fēng)貌。蘆笙長鼓舞共有“頭拜上四拜”“堂堂上”“美女雙雙”“東北鼓”“三人鼓”“坐堂齊”“竹雞扒泥”“東北起鼓西北剎”等十二套舞蹈。舞蹈中的舞者吹奏蘆笙、拍打長鼓、敲擊小羅、吟唱號子,相互配合邊奏邊舞。音樂高亢熱烈,節(jié)奏鮮明,民族色彩濃郁。該舞蹈一般在“盤王節(jié)”或族姓廟會的祭祀活動中跳。它是一種祭神樂舞,有瑤族傳統(tǒng)文化的顯著特征。
1 蘆笙長鼓舞的起源
廣西富川縣平地瑤的蘆笙長鼓舞為祭祀性的民間舞,又叫吹笙擊鼓舞。當?shù)仄降噩幦嗣裨谶€盤王愿或舉行盤王出游的祭祀儀式中都會跳此舞。民間對蘆笙長鼓舞的起源來自一個傳說:“相傳,評王和高王打仗,評王眼見江山難保,便張榜誰能取得高王首級,予以重賞,并許配二公主為妻。有個來自南京會稽山的年輕后生叫盤瓠,揭榜出征智取高王首級。評王把二公主許配給盤瓠并封為盤王。盤王與二公主生下六男六女,傳下瑤家十二姓。后有一天盤王上山打獵入夜未歸,家人四處尋找,三天后發(fā)現(xiàn)在一處懸崖峭壁的泡桐樹上懸掛著盤王的尸體,子孫們放下尸體查看得知是羚羊撞落山崖殞命。盤王子孫非常悲痛,為報父仇,伐下泡桐樹,將樹干斷成數(shù)節(jié),每節(jié)皆挖空,獵來羚羊剝皮蒙在兩頭做成大長鼓,小的樹干做成小長鼓,采來蘆葦竹制成蘆笙,買來銅鈴和小云鑼以配樂,全族子孫一起吹笙擊鼓隆重安葬盤王?!焙髞?,瑤族人民為了緬懷自己的始祖盤王,擇每年農(nóng)歷的十月十六日吹笙擊鼓祭祀盤王。這種祭祀舞蹈隨著時代的變遷,經(jīng)過歷代民間藝人的不斷發(fā)展創(chuàng)新,形成現(xiàn)今的蘆笙長鼓舞。
2 宗教儀式中的蘆笙長鼓舞
瑤族的宗教信仰主要以道教為主,崇奉的神祇非常多,如盤古圣帝、密洛陀、伏羲王、盤瓠王、梅山王、風(fēng)伯、山神、劉仙娘等。因此,在瑤族民間宗教信仰節(jié)日也特別多。其中農(nóng)歷十月十六日的“朝踏筵笙歌答愿”、六月六日的“還牛愿”等宗教祭祀活動,由師公授予長鼓,帶領(lǐng)蘆笙長鼓舞隊抬著系有特大稻谷、牛角、裝滿貢品的花轎,巡游表演到廟宇,焚紙燒香請神接福,保佑瑤族子孫世代平安。
2.1 “朝踏筵笙歌答愿”中的蘆笙長鼓舞
在平地瑤人民的心中,盤瓠王的地位最高。每年的農(nóng)歷十月十六日為祭祀盤王的節(jié)日,又稱“盤王愿”“太平愿”或“朝踏筵笙歌答愿”。這是平地瑤人民最隆重的節(jié)慶,有進行三天三夜,也有四天三夜、七天七夜的。
“朝踏筵笙歌答愿”以祭祀盤王為目的集體歌舞娛神活動。活動安排:
第一天“置樓”。上午,師公發(fā)功曹,帶領(lǐng)蘆笙長鼓舞隊在祖宗堂門前對天念語,意在請神受祭。蘆笙長鼓舞隊跟隨師公起舞跳“頭拜上四拜”。下午,師公做啟事,念流移書。期間蘆笙長鼓舞隊交替穿插跳“頭拜上四拜”,與祭祀活動相互進行。
第二天“安樓”,跳九州。廟宇中用竹篾扎成四五米高的花樓,懸吊兩個大長鼓,師公帶領(lǐng)“蘆笙長鼓舞”隊圍繞廟中九根柱子依次向東、北、西、南、中方位跳舞,為跳“九州”。儀式后,師公吹三聲哨子,擊打大長鼓三下,蘆笙、竹笛吹起。四個盛裝打扮的純真少女走到神位前唱跳祭拜,意在將她們獻給盤王。蘆笙長鼓舞隊在廟宇中間圍著點滿燈火的火圈跳起“美女雙雙”“坐堂齊”“坐邊齊”“五足尖”“竹雞扒泥”等舞蹈。
第三天“出游上香鬧樓”。上午,蘆笙長鼓舞隊隨師公、龍船,打著彩旗、吹著嗩吶一路歌舞周游各村,每到一處十字路口都擺上貢品燒香祭拜,舞蹈一輪。下午,回到廟宇舉行十二巡請延酒儀式,蘆笙長鼓舞隊依然與師公交替舞蹈。晚上,舉行祭祀孤幽、搶鳳凰雞儀式。儀式完備后,蘆笙長鼓舞隊又依次向東、北、西、南、中方位舞蹈,直至天亮。
第四天“安龍、勾愿”。當天蘆笙長鼓舞隊只跳“三人鼓”“東北起鼓西北剎”。蘆笙長鼓舞與調(diào)“大屁股姑婆”面具舞同時進行,相互配合圍圈舞蹈。下午申時燒掉花樓升起天旗送祖宗回千家洞?!俺ん垠细璐鹪浮被顒咏Y(jié)束。
2.2 “還牛愿”中的蘆笙長鼓舞
第一天,瑤民抬起紅、白、黑臉三位將軍的雕像到鄰村游行,蘆笙長鼓舞隊一同出游,每到一個村都要跳舞。第二天,蘆笙長鼓舞隊隨師公到神長家牽牛,舞隊邊走邊跳舞,一路跳到廟宇中,直至進行砍儀式前跳舞結(jié)束。第三天,參與砍牛的各家來一名男性聚餐,跳完蘆笙長鼓舞后整個儀式結(jié)束。
從以上兩項宗教儀式可見,蘆笙長鼓舞與師公的法事程序同時進行,與瑤族祭祀儀式的重要內(nèi)容密不可分,并且占有重要地位,可謂“有祭必舞”。
3 蘆笙長鼓舞蘊涵的宗教文化
平地瑤民間流傳,蘆笙長鼓舞由十二套舞蹈組成,代表瑤族的十二姓。舞隊可以六人、十二人或四十八人組成。可以分配為蘆笙四人、小長鼓四人、小鑼四人,兩個大長鼓吊旁邊由四男四女邊舞邊用沙包擊打。音樂、號子與舞蹈動作相互配合,融為一體。舞蹈動作穩(wěn)重,有“蹲踏揣步”“揣吸步”“跳踢步”等步伐,透露出古樸的風(fēng)格特點,體現(xiàn)了平地瑤人民敦厚、豪放的民族性格。在富川平地瑤中,蘆笙長鼓舞主要是以祭祀自然神靈和祖先為目的的一種祭神樂舞,祭祀活動必有蘆笙長鼓舞。舞蹈中的道具蘆笙為高辛氏帝賞給盤瓠的“宮號”;長鼓由泡桐樹和羊皮做成視為仇記;小鑼的響聲為追捕羚羊顯示神威。平地瑤后人將這些“舞器”視為神靈的化身,用來舞蹈祭祀盤王先祖,祈求化解兇災(zāi)賜予福氣??梢?,蘆笙長鼓舞鮮明的民族崇拜意識和濃厚的宗教色彩,是宗教文化的歷史遺跡,是經(jīng)久不衰、源遠流長的精神支柱。
參考文獻:
[1] 羅雄巖.中國民間舞蹈文化教程[M].上海音樂出版社,2001.
[2] 中國民族民間舞蹈集成編輯部.中國民族民間舞蹈集成(廣西卷)[M].北京:中國ISBN中心,1992.
作者簡介:陳東云(1983—),男,廣西梧州人,賀州學(xué)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瑤族舞蹈,舞蹈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