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浩
一生猶欠讀書債,萬事終須留有余。這是國學大師南懷瑾在逝世半年前自題的一個聯(lián)句。作為中國文化界著述等身、終生致力于中華文化傳播的學術泰斗,尚認為自己一生在讀書上欠有債務,這實在讓現(xiàn)在的許多人感到汗顏。其言其行,不僅極為自省與自謙,而且也折射了他一生對物質生活極其滿足、知足,而對知識學問極其知不足、不知足的孜孜不倦追求、上下求索精神,飽含著對中華文化傳承“路漫漫其修遠兮”的深情寄托,其間蘊含著極其深刻的辯證思維、人生哲理和憂世情懷。
生活中,我們許多人對于欠下的經(jīng)濟債、人情債常會念念不忘,常思償還,這本無可厚非,這也是中華民族傳統(tǒng)美德義利觀的基本情感。然而,我們卻很少有人給自己算一下,自己在讀書上欠了多少債,要么是從來沒有把讀書列入計劃,視為生活內容的一部分,要么是即使定下的讀書計劃沒有完成,也不認為是一種欠債行為,更莫說會因為沒讀書而在內心產(chǎn)生過任何惶恐不安與愧疚了。殊不知,現(xiàn)實中許多人整天渾渾噩噩、無所事事,看啥都覺得不順眼、干啥都覺得沒意思,正是讀書債欠的太久、太多,精神能量出現(xiàn)嚴重透支的緣故。因為不讀書,心靈無處安放,一切都沒有了目標性和方向感,一切都陷入了蒼白與黑暗,致使生命始終在痛苦與無聊之間搖擺。
讀書眼界即境界?!皩幗栉宥访?,不欠讀書債?!边@是一代代中國人鼓勵告誡子孫多讀書、勤讀書時經(jīng)常引用的一句話。當然,這里所說的讀書債,毫無疑問指的是有格調、高品位、開眼界、長知識充滿正能量的書債。對于為什么讀書?讀書重要性的認識,用充滿詩意與遠方的話講那是:“因為人生命的一半是物質,一半是精神。而讀書就是為了生命的完整?;蛘哒f是為了追回另一半的生命?!倍r(nóng)村有一句土話,說的更為直白真切,那就是:“三代不讀書,活似一窩豬。”話雖然有點粗糙難聽,但話糙理不糙,因為在我們傳統(tǒng)文化思想意識里,非學無以明理、非學無以廣才、非學無以立世的觀念已經(jīng)深入人心,讀書己經(jīng)作為一個非常寬廣而宏大的概念去被重新定義、認知、解讀了,讀書既包括要讀好有字之書,還意指集學思踐悟于一體,讀好生命、生活等許多無字之書。
我們現(xiàn)在的氣質里,藏著我們走過的路、讀過的書、愛過的人。著名文化學者林清玄說:“三流的化妝是臉上的化妝,二流的化妝是精神的化妝,一流的化妝是生命的化妝。思接千載,視通萬里,讀書不僅使我們能夠穿越時空、遠離喧囂,和高尚的人對話,與一切人類智慧文明成果交流,擁有心靈的享受.精神的追求、靈魂的愉悅、美麗的向往,更是為自己的靈魂構筑了一個高貴的精神住所,從而讓我們的情感變得細膩而柔韌、充盈而美好,如花一樣搖曳生姿,如水一樣清澈見底、清純可愛、活色生香。
冰心在為梁實秋祝壽時寫道:“一個人應當像一朵花,花有色香味,人有才情趣,三者缺一便不能做人家要好的朋友。”人的才情趣從哪里來?那就是多讀書,并將讀書融化在我們的生活里、鐫刻在生命中,不離不棄、終身相伴,我們將受用無窮、受益一生。
讀書情懷即胸懷。歷史上,眾多先賢人物,都對讀書進行過深刻詮釋,并在身體力行中總結出了一系列關于讀書的至理名言,讀書不僅點亮了他們的人生,他們的人生也為讀書留下了精神坐標,激發(fā)了無限暇想,增添了無限風景。南宋著名愛國詩人陸游云:“官身常欠讀書債,祿米不供沽酒資?!睆亩?,他時刻以此為座右銘,以一種還債心理惜時讀書,濟世致用,救國救民,在歷史上譜寫了自己的光輝詩篇:蘇東坡一生幾經(jīng)沉浮,飽受磨難,但在任何情況下他都沒有放棄讀書。他說:“士大夫三日不讀書,則義理不交于胸中,對鏡覺面目可憎,向人亦語言無味?!倍?,他堅持用讀書滋養(yǎng)生命,用生命反哺讀書,不僅造就了他與清風明月共天地、同徜徉的胸襟氣度.也成全了他一片造福百姓的報國之志、愛民之心,成就了他在中國文化史上的一座高峰。
官身莫欠讀書債,說白了是一種強烈的本領恐慌、知識危機。我們敬愛的毛澤東主席,作為一代偉人、偉大領袖,他同時也是一位偉大的讀者,他一生鐘愛讀書、博覽群書,稱自己“我是中了書毒了,離不開書,每天不讀書就無法生活”。并在逝世前一天陷入昏迷前還在堅持讀書。習近平總書記曾提出過一個“蓄電池理論”:人的一生只充一次電的時代已經(jīng)過去,只有成為一塊高效蓄電池,進行讀書是對精神的那一半生命的能量補充。不間斷地、持續(xù)地充電,才能不間斷地、持續(xù)地釋放能量。雖然,我們不是處在學而優(yōu)則仕的封建時代,成才成功之路千萬條,讀書不是為了當官,但當官卻必須讀書,因為讀書對每個人來講,從來不是一種被動要求,而應該成為一種人生情懷、一種生活方式、一種生命必需。
讀書經(jīng)歷即能力。不讀書,就缺少了許多難忘的經(jīng)歷回憶,就錯過了許多無法彌補的風景,就失去了許多豐富的精神營養(yǎng)。從某種意義上講,一個人讀書的經(jīng)歷就是能力,一個人的成長史就是讀書史,有書陪伴著的成長,是最快樂最有營養(yǎng)最生動的成長。在這樣的成長路上,我們心中繽紛如花的幻想或夢想,流星一閃的感動或感悟,甚至紛亂如云的迷茫與困惑,都可以在書中碰撞、交流,融會貫通,找到答案,得到釋懷。
在戲劇行業(yè)內有種說法是:“一天不練功自己知道,兩天不練功同行知道,三天不練功觀眾知道?!蓖瑯?,這句話也可適用到讀書上,試想,把沒讀書視作人生債務的人,其學習態(tài)度該是何等的端正,對學習該是何等的重視,而具有這種時不我待、一天不讀書有虧欠感,只爭朝夕、一天不學習有愧疚心的人,又何愁什么事情干不成,什么艱難險阻不能攻克,什么夢想愿望不能實現(xiàn)?
切莫小看讀書債,無視讀書債,拖欠讀書債。讀書債欠的越多,人的短板弱項就越來越多,其為之付出的成本利息也就越高越久?;蛟S,許多人欠下的讀書債是無形的,也沒有明文硬性規(guī)定“還債”的期限與額度,更沒有人每天強制性地檢查與監(jiān)督,但其所欠的債務,在現(xiàn)實世界中都產(chǎn)生著影響、發(fā)揮著作用。
有一句話說,你讀的每一本書,走過的每一段路,都不會辜負你。當一個人真正喜歡、熱愛上讀書時,讀書就成為了一種生活習慣,讀的每一本書,也都是人生歷程中的一個注腳、一個階梯,都會在生命中留下印記,并在生命中某一時段某件事上反饋回來,報答我們。
讀書,不僅應該是我們生命的一個底色,終生實踐的一個課程,也是一種重要的能力。只有具備了這種能力,才能讀出有字無字之書中相應的意義及其樂趣。而且,這種能力可以伴隨人一生的成長,可以豐富人的心靈與精神,并能夠挖崛出人生的種種潛能,使一切變?yōu)榭赡堋?/p>
讀書閱世即治世。當然,一生猶欠讀書債,不僅僅是要求讀書,還要求在讀書后做些什么。一個人掌握的知識越多,擔負的使命越重,負擔的責任也越重。從大處來講,就是治國理政,紓解國難民虞。從小處講,也要傳經(jīng)布道,為世人提供思想指引,所以中國歷來讀書人都是有強烈投身于政治的熱情的,春秋時魯國大夫叔孫豹稱“立德”“立功”“立言”為“三不朽”。后世的解讀往往視為功利主義,其實這才是讀書人最高的思想境界。躲進小樓成一統(tǒng),管他春夏與秋冬,固然可以滿足個人“詩意的棲息”,可是小樓之外的風風雨雨,那些民間疾苦之聲,又有誰去理會?大抵每一個讀書人的內心,都深藏著一個世外桃源,可是又肩扛著造福于蒼生、拯救黎民百姓的重擔,背負著傳續(xù)中國思想和文脈的使命。 “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所以,謝安隱居東山不問政事,朝廷每次下詔都拒不入朝,但是面對簡文帝時每況愈下的國運,面對來使“安石不出,如蒼生何”的聲淚俱下。已過不惑之年的謝安慨然嘆日:“東山高臥時起來,欲濟蒼生未為晚。”于是由會稽赴建康接任丞相。同樣相似的故事發(fā)生在《三國演義》里,只是主角由謝安換成了諸葛亮,我覺得打動諸葛亮的倒未必是三顧茅廬的誠懇,更應是劉備那句淚沾袍袖、衣襟盡濕的:“先生不出,如蒼生何!”梁漱溟先生年輕時寫過一篇文章,名字是《吾曹不出如蒼生何》,頗以擔道救世為許。我覺得,他終生保有的這種心態(tài),是最可寶貴的中國傳統(tǒng)知識分子的節(jié)操。
償還讀書之債,還在于傳道解惑。每一個讀書人都是受到前人的恩惠的,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讀書人的每一次進步、每一次所獲所得,無不是從前人嘔心瀝血的著述中來,而一些良心之作,更是耗費他們大半生的心神。有人說,讀書是最劃算的買賣,幾十塊錢就可以了解一個人一生的思想精華,所以受到了這么大的恩惠,難道不應該對那些于己有得、于民有利、于世有補的內容進行傳播嗎?難道不應該承擔一個文化的傳道士的責任嗎?所以韓愈要“文起八代之衰,道濟天下之溺”,所以李白說:“大雅久不作,吾衰竟誰陳?”所以司馬遷忍受宮刑之恥辱“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寫成《史記》,藏之名山,傳之后世。南懷瑾在寫下這副對聯(lián)時,已覺時日無多,雖然所著文稿,已趕印了不少,但還有很多關于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著述仍在整理中,生前已趕不及出版了。
中國古代的官員大部分既是官員,又是知識分子,既為政一方,又教化一方。中國四大書院應天書院、岳麓書院、嵩陽書院、白鹿洞書院,還有全國各地大大小小的知名不知名的書院,背后都有一個個知識分子的影子,他們既是官員又是思想家、教育家、哲學家、文學家、史學家……歷史記下了這些名字,范仲淹、朱煮、陸九淵、周敦頤、王陽明……
北宋著名理學家、關學領袖張載有四句名言: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這四句名言歷經(jīng)千年流行不衰。習近平總書記曾多次引用,國民黨前主席連戰(zhàn)先生訪問大陸時,也曾用以寄語北大學子。這四句話概括了中國讀書人該有的氣節(jié)和精神。
讀書無明債,緣故心有償。若真說要償還讀書債務的話,那就是多讀書、讀好書,那就是讀完書后辦好事、做好人,那就是不要忘記了讀書的使命、人生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