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駐臺北特約記者 崔明軒
選個議員,至少要千萬元(新臺幣,下同)起跳;選市長,更要砸上億元經費。光一場地方選舉,至少就燒掉348億元,相當于7座臺北小巨蛋的造價。最新一期臺灣《天下》雜志用這樣的數(shù)據(jù)揭示了所謂“臺式民主”背后的真相。
“滿天飛舞的鈔票”
前“總統(tǒng)府副秘書長”羅智強今年初宣布參選臺北市大安文山區(qū)議員,并發(fā)布一段廣為流傳的視頻“改變選舉文化從羅智強做起”。在長達4分30秒的視頻中,沒有任何主角,有的只是臺北街頭一面又一面的廣告牌,羅智強的旁白配音說,“你所不知道的選舉,廣告牌就要花2000萬”,他所要揭露的正是“廣告牌文化讓選舉陷入錢坑比賽”。
事實上,臺灣的選舉從未擺脫對金錢和財團的依賴,各級選舉都面臨同樣困境?!短煜隆冯s志19日舉例稱,2011年年底,當時的民進黨參選人蔡英文發(fā)起“三只小豬”運動,從魚販、菜販到清潔工爭相捐出小豬,共募得2億元作為她參選“總統(tǒng)”的經費。今年5月底,要拼連任的臺北市長柯文哲傳出將房子抵押貸款2000萬元。他直言,“選舉費用太高,是臺灣政治敗壞的開始,也整垮整個政商關系”。
威肯公關創(chuàng)辦人蕭展正在政治公關界赫赫有名,輔選過的人多如牛毛。馬英九參選臺北市長和“總統(tǒng)”,都是由他背后操刀。蕭展正透露,根據(jù)他的經驗,議員選舉總開銷1000萬到1500萬元是最保守的,縣市長的開銷更為驚人,“用最保守算法,要六七千萬元起跳,還不包括組織動員”,而一場全臺的地方首長選戰(zhàn)打下來,應該不止50億元?!爸羞x會”的資料顯示,在2014年島內選舉中,全臺有1600人角逐907個議員職位,如果以每人平均1500萬元計價,那一年起碼撒了240億元??h市長部分,共有84名參選人角逐22個職位,柯文哲公布的競選開銷明細顯示,他在6個月內花了超過1.4億元,“用這樣的標準來看,滿天飛舞的鈔票遠超過61.6億元”。
四大“秘密錢包”
《天下》經過調查采訪,發(fā)現(xiàn)所謂的“錢坑”可以分為人事行政費用、宣傳營銷費用、組織動員費用,其中宣傳營銷費用更是不斷膨脹。統(tǒng)稱為“文宣費”的宣傳營銷,打的是知名度和候選人形象,“搶所有人的眼球”。羅智強透露,根據(jù)地點好壞,一面廣告牌的租金從2萬至5萬甚至10萬元都有,在臺北市有些候選人已經掛上近50面廣告牌,以一面3萬元計算,一年租金就要1800萬元,再算上制作和吊掛費,總數(shù)上看2000萬元。組織動員費用則有相當大的彈性空間,以5000到1萬人左右的造勢規(guī)模,組織動員平均200萬元起跳。一名熟知選戰(zhàn)的人說,“游覽車一趟4000元算低的,平均一車30人,加上便當、水和小旗,一個人的成本即需要250元”。此外,組織費用還包括在地方和鄰里的“互動”。在中南部多次參與選戰(zhàn)的一名知情人士透露,選前他們在各里鄰都設有“運動員(即助選員)”,挨家挨戶服務搜集選情,至少上百人,這些人全都掛到參選人或其親人開設的公司,成為掛名員工。該議員為拉攏選區(qū)內97個里長,還給平常關系不錯的里長每人30萬元贊助其選舉,“希望他外出拉票的同時,也要里民支持該候選人”。蕭展正還提到,人事費用成本從競選總部租金到電話、水電,再到人來人往需要的水、飲料和便當,“每天一打開門就是要錢”。
值得一提的是,臺“直轄市”議員4年任期收入不過552萬元,縣市議員不超過400萬元,一場選戰(zhàn)的開銷就足以讓4年薪水全部付諸流水,為什么還有人花大錢競選呢?《天下》披露了他們錢包里的“四大秘密”。一是“兼差當董事長,議員只是副業(yè)”,像苗栗副議長陳明朝是位于苗栗頭份的一個公司總裁。當初他承購土地經“內政部”核準變更為商業(yè)區(qū)、住宅區(qū),在2015年開幕后短短兩個月就創(chuàng)造4億元的營收。二是“企業(yè)捐款比一年收入還多”,開發(fā)商或企業(yè)試圖通過捐款或政治獻金培養(yǎng)“交情”,發(fā)揮政治影響力的案例層出不窮。三是“空白支票買議員沉默權”,高雄議員吳益政自爆有一次他認為某重大工程漏洞百出、一舉刪除,“后來他們托人問我要多少錢,只要不再反對,他們都愿意付”。四是“工程背后的回扣”,因為薪水有限,很少有議員能拒絕這樣的誘惑。
雖然“鈔票滿天飛”,但島內竟沒有查核與裁罰。律師黃帝穎稱,按規(guī)定支持者的捐助超過2000元就要申報,“但從候選人申報資料幾乎沒看到過,監(jiān)察院也未針對這部分執(zhí)法”。臺媒直言,“沒有裁罰、沒有查核,讓選舉成為扎實的撒錢大賽”。
“政二代滿街跑”的怪象
當選舉變成“錢坑比賽”,對年輕人來說意味著參政門檻越來越高,結果衍生“政二代滿街跑怪象”。根據(jù)《天下》調查,現(xiàn)任議員中有1/4是“政二代”,“某某之女”“某某之子”的競選廣告牌充斥街頭。今年“六都”非現(xiàn)任議員140名挑戰(zhàn)者中,出身政治家族者達50人,占1/3強,其中民進黨比國民黨還多。曾任臺北市政府民政局局長的林正修稱,將資源交給下一代其實是理性選擇,因為選舉動員相當復雜,一群人要將人力、資源用在特定的人身上,當然要找可以信任的人,血緣自然成為最值得信任的投資。
上世紀90年代后,臺灣陷入選舉狂潮,隨著網(wǎng)絡崛起,選舉生態(tài)不斷改變,但不管競爭形式如何變化,每一場選舉幾乎都是以百億元計數(shù)的金錢游戲。有臺媒質疑稱,當選舉成為“錢坑比賽”,臺灣達到的究竟是什么樣的民主值得商榷,在這種情況下又如何企求政治的清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