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卷氣”是宋明以來書法鑒賞與批評的一個頗為重要的審美內(nèi)容和標準,也是研究這一時期書法史、書法美學史所無法回避的重要理論課題,可惜古人述而不論,今人的研究也未能深入,且時有誤解。本文試圖對其名稱由來、含義變遷、美感特征和理論價值等問題做一初步的考索與評說,旨在引玉,以解懸疑。
以“書卷氣”作為衡量書法藝術(shù)水平高下雅俗的主要依據(jù),始見于宋代書論,但無其名。蘇東坡《柳氏二外甥求筆跡二首》詩中有“退筆如山未足珍,讀書萬卷始通神”句,意思是工夫深不如多讀書,只有學富才能使書法達到神化的境界,至于為什么,他沒有說明。《宣和書譜》評李磎書法說:“大抵飽學宗儒,下筆處無一點塵俗氣而暗合書法,茲胸處使然也?!庇衷u沈約書法說:“大抵胸中所養(yǎng)不凡,見之筆下者皆超絕,故善論書者以謂胸中有萬卷書,下筆無俗氣?!睆倪@里可以看出一種因果關(guān)系:讀書多能使人心胸曠達,志趣高雅,識見超群,書法自然會明個性、富韻味、宏氣象、棄塵俗,由此而產(chǎn)生美感。
黃庭堅《跋東坡書》說:“余謂東坡書,學問文章之氣,郁郁芊芊,發(fā)于筆墨之間,此所以他人終莫能及爾?!彼惺艿降摹皩W問文章之氣”,就是后來常說的“書卷氣”。
蔡襄《虹縣帖》
黃庭堅︽致無咎通判學士帖︾局部
米芾︽伯充帖︾
蘇軾︽祭黃幾道文卷︾局部
杜牧︽張好好詩︾卷局部
蘇軾《黃州寒食詩帖》
黃庭堅《諸上座草書卷》局部
吳琚《壽父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