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師范大學藝術(shù)與傳媒學院書法系 100875)
“二十文章驚海內(nèi)”的李叔同,作為民國時期著名的才華橫溢的高僧,其藝術(shù)造詣集詩詞、書畫、篆刻等形式為一身,開拓了新的民族精神文化。李叔同早年以在書法方面的造詣馳譽當世,皈依后持戒精嚴,六藝皆棄,唯書法不舍,并將書法之法與佛教佛理集為一體,利用書法的實用性將其作為佛家寫經(jīng)的載體,以達到自己“寫心”的目的,將心中大道至簡的佛法在書寫中運用到淋漓盡致?!昂胍惑w”質(zhì)樸、簡淡的書法美學特質(zhì)本身也蘊含著李叔同對佛教的參悟與體會,充溢著佛教美學的研究價值。
“弘一體”在弘一法師的生命軌跡中是有不斷漸進與演變的過程的,根據(jù)其人生經(jīng)歷、參佛的實踐經(jīng)歷和思想轉(zhuǎn)變的過程上來看,具體可分為三個不同階段。這三個階段使“弘一體”從原本的碑意濃厚、有較重臨摹痕跡的書風逐漸演進為超脫世俗、洗凈人間濁氣的空靈之感,以達到佛教的無物、無我的最終境界。
第一階段即弘一法師在俗時的書寫風格,其由師古、傳承等特點展開書法創(chuàng)作。弘一法師年幼時就已經(jīng)頗有堅實的書法功底,為未來“弘一體”的形成奠定了基礎(chǔ)。他先從篆書入手,楷、隸、行、草均有涉獵,尤其感興趣于六朝碑帖,并潛心鉆研,因此,早期的“弘一體”中六朝碑體的書寫風格始終貫徹其中,在師古的同時用筆凝重遒勁、厚實古樸,字勢舒朗開闊,筆畫間留白甚少,盡顯茂密之勢,行筆起止均有魏碑的痕跡,風神灑蕩、提頓起伏的筆法也透露著黃庭堅《松風閣詩卷》的意味。
第二階段為弘一法師遁入空門后,由于對佛法的虔誠和深入研究,思想境界不斷改變、深入,逐漸形成淡然脫俗、猶如深入不食煙火之境的書風。弘一法師皈依佛門后受普陀山印光法師“寫經(jīng)不同于寫字屏,取其神趣,不必工整。若寫經(jīng),宜如進士寫策,一筆不容茍簡。”之教。因此,他決定自己應(yīng)一心系佛,認定書法只是一種抄寫經(jīng)文的工具,取其意趣尚可。
這一決定促進了“弘一體”的發(fā)展,進入“弘一體”發(fā)展的第三階段。由于對佛教的信仰,弘一法師沉浸于“戒、定、慧”的書寫,佛教中的戒、定、慧是相互關(guān)聯(lián),并且逐層遞進的關(guān)系,即“戒”斷絕身體、言語、意志上的罪惡;“定”始終專注、專一的心境,亦“三昧”;“慧”,即擁有智慧,藉以判斷道理,故修行佛法者必須“依戒資定,依定發(fā)慧,依慧斷除妄惑,顯發(fā)真理”,此“三學”是佛門的倫理和實踐基礎(chǔ),弘一法師沉迷其中意味。曾有傳言曰:有人請弘一法師寫字,他寫好后,把字寄給索取者的同時,把剪下的雜紙條也一同寄還,可見,弘一法師持戒精嚴如此,因此其多次書寫“戒、定、慧”以警戒佛家眾人,以此共勉。弘一法師書寫的“戒、定、慧”摒棄一切華麗的書法技巧,如他所言:“字畫、筆法、筆力、結(jié)構(gòu)、神韻,乃至某碑、某帖、某派,皆一致摒除,決不用心揣摩”,如此將毛筆簡單觸于紙上,用筆如兒童般稚嫩、拙樸,凸顯出一種超脫塵世、不食人間煙火的禪意。而在弘一法師即將走到生命盡頭的十年才是“弘一體”發(fā)展到極致的高潮期,他將書法技巧、技法全部拋之腦后,書寫中流露出脫俗后的平淡,是修其心性的結(jié)果,更能體現(xiàn)脫離凡塵的意味——平淡卻彰顯簡約之美,這正印證了弘一法師談書法時所感:“最上乘的字和最上乘的藝術(shù),在于從學佛法中得來。要從佛法中研究出來,才能達到最上乘的地步?!?/p>
不同于其他傳統(tǒng)美學,佛教美學有著別具一格的美學范疇,“佛教的美學范疇系列不是以美和美感為中心構(gòu)成的范疇系列,但這絕不意味著佛家沒有美意識”。佛教對世間萬物的看法一律是虛幻的,不管是自然還是人生,統(tǒng)統(tǒng)是抽象的幻影,因此,佛教美學中的美與現(xiàn)代意義上的美大相徑庭,佛教美學大多形容感性的形象美好或者贊頌遵循佛教教義的人與事,大多稱之為“妙”而非“美”。
觀之佛教美學與藝術(shù)的聯(lián)系,中國傳統(tǒng)美學中在書法、繪畫方面的虛實觀念則是吸收了佛教的色空觀而得到淋漓盡致的發(fā)揮,塑造了中國傳統(tǒng)藝術(shù)的意境。而傳統(tǒng)意義上的書法、繪畫作品往往以筆墨寫意、傳情,用具象的筆墨表達作者自身抽象的心境。而佛家并不提倡將藝術(shù)當做宣泄情感的主體,佛家重視的是將藝術(shù)作為弘揚佛教禮法的工具,藝術(shù)對于如何為弘揚佛法而服務(wù)也十分考究。
因此,佛教中的美,其實是一種自在性的存在方式,是一種感覺,也就是屬于識的范疇,即物而離物,“即物”指的是與物打交道,遵循的是外在事物與自身的關(guān)系,不能控制物體本身。而“離物”則稱不被物所控制,超越物體,形成人的主觀意識,也就是我們常說的“不以物喜,不以物悲”,可稱為“佛教中的涅槃”。這里所提到的“涅槃”,可根據(jù)王海林先生在《佛教美學》書中的闡釋理解:“涅槃的原義為滅,小乘對涅槃的理解也并不復(fù)雜,頗能順理成章,按照小乘構(gòu)擬的三界,生眾超升到無色界非想非非想天,既無身質(zhì)身量,也無心識,處于絕對寂靜。但還有一種定心相和極微細的想絲被牽綰在三界濁世之中,因而仍有壽命。若斷掉著一絲細想便進入了涅槃境界。”涅槃所指就是達到無上妙樂的境界,永遠沒有生命中的種種煩惱的清靜祥和之境。
觀之“弘一體”中的佛教美學,弘一法師在生命后期多書寫佛教題材的文章,個人的思想開始超脫世俗、空靈生動,不再追求世間的書法藝術(shù),不被前人的書法技巧所控制,改“寫字”為“寫心”,體現(xiàn)的不是筆畫結(jié)構(gòu),更多的是一種心境。因此,晚期的“弘一體”是在佛教虔誠的心境中形成了淡雅、空靈的自我書寫風格,蘊含著獨特的佛教美學的研究價值。
佛教提倡“自悟”來理解事物,弘一法師晚期以書寫佛語和經(jīng)文為主,書法則是其弘揚佛教思想的一種工具,書寫時多隨其心境表現(xiàn)內(nèi)心情感,從而達到一種超然脫俗的格調(diào),與弘一法師日常的參禪、拜佛的生活、佛家思想的熏陶息息相關(guān)。晚期“弘一體”用筆圓潤且含蓄,筆畫收放更近法度。在結(jié)體中,晚期“弘一體”字如水一般的清靜和透亮,最為巧妙的是點畫之間不相黏連,字體內(nèi)部留有大量空白,而筆畫又呈現(xiàn)高度濃縮之勢,多用簡筆和連筆,橫向筆畫收縮,豎向筆畫拉長,結(jié)體瘦長,表現(xiàn)出爽朗、平淡的風格,從單個字來看,多數(shù)字上面寬下面窄,給人帶來一種凜然之感,彰顯虔誠,頗具雅致,正如魯迅先生所說的“樸拙圓滿,渾然天成”的境界。
佛家強調(diào)的“有為”思想,即通過積極主動的自我修行,從而達到涅槃寂靜的妙境,這種超脫世俗的觀念滲透到了李叔同的書法創(chuàng)作中。參禪、悟禪使得弘一法師不斷進行自我的修行,以至涅槃寂靜這種超越一切時空的境界,為此,其形成了一種全新的審美理念:自知心是佛,常以戒為師,這種恬淡的人生追求融入到書寫中所表現(xiàn)的空靈書境,即為弘一法師用書法來詮釋的禪宗思想。
“弘一體”晚期結(jié)體瘦而長,章法稀疏而開闊,點畫圓潤,書寫速度勻稱,筆畫干凈淡雅,用筆緩慢,轉(zhuǎn)折處圓潤而不露筆勢,彰顯獨特的禪境之美。可見,當弘一法師遁入空門后,他的生活無憂無慮,隨遇而安,書寫也不再有棱有角,筆畫化繁為簡,章法布局留白空靈,瘦長的字體都給人以清淡之韻味,這樣的美學思想正是佛家所追求的自由、靜寂的世界。
“弘一體”是弘一法師從遵俗法、從而自由、淡泊以至達到佛教中涅槃的最高境界的具象化表現(xiàn),其中所蘊藏的佛家美學即弘一法師超脫書法的技法本身,不被世俗所困的一種絕對自在性的書寫方式。對于“弘一體”中的佛教美學的更深層面的探究,就是從弘一法師的心靈跡象出發(fā)去感悟他的思想演變?!昂胍惑w”的字勢及意蘊所彰顯的寧靜、淡泊、空靈、自由之美給后人帶來一場真正的佛教美學盛宴,教人們讀懂佛教美學的真諦在于心靈上的超越。因此,“弘一體”的發(fā)展跡象及后期所蘊含的境界指導(dǎo)了人們對佛教美學的理解、對于書法的藝術(shù)價值乃至人生哲學的更深層次的探討。
參考文獻:
[1]李叔同.《李叔同的禪語與修身》[M].譯林出版社,2016年.
[2]高振農(nóng).《佛教文化與現(xiàn)代中國》[M].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92年.
[3]王海林.《佛教美學》[M].安徽文藝出版社,1992年.
[4]王志敏.《佛教與美學》[M].遼寧人民出版社,198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