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海寧安國寺唐咸通年經幢佛頂尊勝陀羅尼經變相考述

2018-07-11 09:26賴天兵
創(chuàng)意設計源 2018年1期
關鍵詞:變相

賴天兵

[摘要]本文敘錄了海寧安國寺唐咸通六年經幢所鐫佛教造像,通過與經序、經文與其他佛教圖像的比較,結合榜題殘字考證經幢主體造像為佛陀波利譯《佛頂尊勝陀羅尼經》序與經文的變相,這是該經變相在經幢上的首度發(fā)現(xiàn)。經變造像的揭示為我們研究經幢崇拜與《佛頂尊勝陀羅尼經》信仰提供了新的資料,也為發(fā)現(xiàn)新的佛頂尊勝陀羅尼經變存例提供了方向。

[關鍵詞]海寧安國寺;唐咸通六年;經幢;佛頂尊勝陀羅尼經與序文;變相

[Abstract]This article discussed the Buddhist images carved on the stone sutra pillar from the sixth year of Xiantong period (865) in the Tang Dynasty (618-907), preserved at Anguo Monastery in Haining of Zhejiang Province. By comparing the sutra preface, the text, and other Buddhist images, the author identified that the main images on the sutra pillar depict an illustration of the preface and text of the Usnisa Vijaya Dharani Sutra. This is the first discovery of the illustration of the sutra from a stone sutra pillar, providing a new material for studying the worship of sutra pillar and belief of the Usnisa Vijaya Dharani Sutra. In addition, the study reveals one example of the subject, expecting further new discoveries of the same subject in the future.

[Key words] Anguo Monastery of Haining;The sixth year of Xiantong of the Tang;Sutra pillar;Usnisa Vijaya Dharani Sutra;Illustration

海寧安國寺經幢位于浙江省海寧市鹽官景區(qū)北寺巷西。安國寺原名鎮(zhèn)國海昌院,始建于唐開元元年(713),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改額“安國”。[1]寺院遺址僅存三座唐代石經幢,位于西北角的建于唐會昌二年(842),位于東北角的建于會昌四年(844),位于東南角的建于咸通六年(865),經幢幢身皆鐫刻佛陀波利譯《佛頂尊勝陀羅尼經》序、經文。[2]33安國寺的歷史沿革與石幢的基本狀況已有文章敘述,咸通六年經幢上鐫刻的佛經序文、佛經全文與建幢記亦已公布,[2]34-42但幢身上具有重要意義的組合造像及榜題尚未見敘錄與考證。本文擬對經幢中體量最大、鐫像最多的咸通六年經幢展開考察,首先敘錄經幢造像現(xiàn)狀,然后考證其內容,以揭示造像的宗教意涵與研究價值。

一、經幢概述

經幢高7.85米①,平面呈八邊形(圖1)②,基石側面浮雕如意云紋,云紋上連續(xù)排列的凸雕風化嚴重,呈饅頭狀,似表現(xiàn)“九山”。基石上的一級須彌座下部三層疊澀收分,下梟表皮雕刻三十二瓣覆蓮,蓮瓣寬厚,瓣尖略向上翻翹。八面形束腰短柱每面開壸門龕雕坐像一身,像頭梳髻,戴寶冠,披帔帛,姿態(tài)各異,屬供養(yǎng)菩薩類,惜頭面皆毀,身體亦有很多殘損。轉角雕身材粗短的托幢獅獸,獅子軀體亦多有毀損。其中,北面與西北面轉角的獅獸倒立托幢,形象獨特。一層須彌座雕供養(yǎng)菩薩、獅獸共一十六身。

二級須彌座下部(即一級須彌座上部)亦為三層疊澀(西偏北有崩塌),下層表面凸起一個個連續(xù)的饅頭形物,風化剝蝕嚴重,既像群山,又像大海。③作為束腰的鼓形圓柱雕順時針繞幢的蟠龍兩條,一條向前奔跑,一條回首顧盼,雕龍形態(tài)靈活,動感強烈。碩大的三重仰蓮瓣構成二層須彌座的上部,承托第一級幢身的八面形平座,平座八面浮雕勾欄。

一級幢身高0.335米,八面各開壸門龕(圖2),八龕共雕佛教人物四十六身,動物七身,龕外兩側(望柱位置)殘存若干榜題,這批經幢主體造像將在下節(jié)專述。一級幢身上方寶蓋懸掛著瓔珞,八面寶蓋轉角的頂端雕如意云頭。寶蓋上方出三層疊澀,下層表皮雕仰蓮瓣,其中東、西兩面有崩落。

二級幢身(主幢身)高1.67米,底部雕有仰蓮承托,八面幢身鐫佛陀波利譯《佛頂尊勝陀羅尼經》序、經文與咸通六年的建幢記④。幢身上方八面形寶蓋的下層為帷幔,頂部轉角雕獅面,寶蓋上方系由仿木構斗拱挑出的八角形腰檐,翼角起翹。腰檐上置仰蓮托聯(lián)珠,仰蓮八瓣,瓣面雕如意云頭。寶珠外觀呈八瓣,珠面刻花朵紋。聯(lián)珠承托仰蓮狀的云紋磐石,上刻流暢的漩渦狀云氣紋,磐石西北角有崩落。云紋磐石之上為承托八面短柱的仰蓮,短柱高0.24米,東、南、西、北面各開一壸門龕,內雕結跏趺坐仰蓮臺佛陀,短柱四隅抹角。南、北面坐佛雙手結定印,西面坐佛右手上舉,四身佛像風化甚重。短柱上方為仰蓮,仰蓮上應置寶珠(已失)。

整座經幢共鐫刻佛、菩薩與其他相關人物五十九身,動物一十七身。

二、經幢主體造像敘錄

一級幢身的八面組像系經幢造像的主體與精華,茲以西南龕為起始,按順時針轉幢的次序遂一敘錄。

西南面龕。上部為山巒間的廡殿頂建筑,正脊兩端飾鴟吻,屋面起升。右側⑤山麓一高發(fā)髻菩薩面向左前方,右腿盤屈,左腿下垂坐獅子,右手屈肘舉身側,左手撫膝,形象因風化而模糊。獅子頭面部毀,扭身前視,肌肉勁健,呈向右下方奔跑狀。菩薩左前方一人左手持杖狀物,右手舉胸前,略為俯身,

對面一人正向其跪拜。兩像面部皆毀,軀體風化甚重(圖3)。

龕外兩側皆銘楷書榜題,左側僅辨開首之“佛陀波利”,右側銘“化為老人□□□□□□人處”(圖4)。按漢文書寫習慣,左側為行文的起始,右側銘文接續(xù)左

側,這里也是如此。

西面龕。雕大小造像六身,諸像頭面部毀。主尊左右各兩身侍從,內側兩立像有后梳的高發(fā)髻,體量略小于外側者。主尊臺座左側還有一身小型立像。右側兩侍從像軀體已基本毀沒。左內側侍從雙手(殘)拱于胸前,著廣袖交領衣,似著履,左外側者著通肩衣,領口高而平,他微微前俯雙手(毀)前伸似正接住前下方立像雙手呈上的物品(物已損)。呈物者為側面像,頭部與軀體表層完全剝落。中央主尊戴冠,著交領衣,下裳上緣現(xiàn)于胸口,高大的三瓣狀懸裳將方形臺座完全覆蓋,雙腿亦不顯(似跏趺坐),雙手仰掌相疊置臍前(圖5)。

龕外左側銘“佛陀波利□□□□取經□□永□□”(參見圖4),右側壁面表層完全剝落。

西北面龕。雕主尊與六樂伎、二舞伎共九身造像。主尊戴高冠,頭面部毀,雙手(殘)置臍前,著寬袖交領衣結跏趺坐于開有壸門的方形高臺。左右各有兩身頭挽高髻,姿態(tài)各異的樂伎坐像:右外側者吹橫笛,右內側者吹蕭;左外側者懷抱琵琶,左內側者彈拔箜篌。上述五尊坐像下方為四身立像:主尊臺座右側者雙手平舉于身右側捧笙(笙損),左側者俯身以小槌擊打置于胡床上的樂器,樂器已風化不辨。主尊方臺壸門前兩身浮雕舞伎身量略小于樂伎,右側者上身左傾,右臂上舉至左傾的頭側,左臂叉腰,雙腿呈交腳舞姿,左側者姿態(tài)與前者呈鏡向對稱。兩舞者形象別致,憨態(tài)可掬,整龕雕刻生活氣息濃郁(圖6)。

龕外左側壁面題銘見開首“善 住 天 子”四字,右側壁面題銘“戲種種音樂受諸快 樂 處”(參見圖8)。

北面龕。中央主尊左右各有兩身侍從立像,主尊臺座右側有一小型立像,存大小造像六身,除左側兩身外,余像頭部皆殘毀。臺座旁小像頭部已失,臺座另一側與小像對稱位置壁面崩落,存雕一立像的痕跡。主尊似戴冠,右手持塵尾橫置腿上,結跏趺坐開有壸門的方臺。四身侍從發(fā)髻高聳,著廣袖衣,下著長裙,雙手于胸前合掌,外側兩像身高略高于內側者。左側兩侍從發(fā)髻甚高呈缽形,臉型飽滿含盛唐遺韻,左外側者著交領衣。主尊臺座右側的小型立像著交領廣袖服,似著履,雙手于胸前合十(圖7)。

龕外左側題銘存“善住天子領諸天女速”(圖8),往下石壁表層崩落;右側題銘處的壁面完全剝落。

東北面龕。五身立像駕云頭作行進狀,祥云拖著長尾,有從天而降之感。諸像頭面部皆損毀,胸臂表面基本剝落。中央主尊似戴冠,性別不詳,雙臂展開,由左右各二位侍從簇擁、扶侍。侍從皆挽高髻,著履,左內側者著交領衣,胸前顯下裳上緣,右外側者似手前伸持物,右內側者右手似置胸前持物(圖9)。

龕外左側壁面剝落,右側銘文見開首“擬見佛”三字。

東面龕。雕以佛陀為中心的弟子、菩薩、天人諸像共九身,除佛陀外其他諸像頭面部或毀或風化。佛陀肉髻隆起,著貼體右袒袈裟,結跏趺坐束腰蓮臺,佛右臉頰、左腿部與臺座左上部損毀。束腰呈并列的三顆聯(lián)珠狀,上部為圓潤寬大的仰蓮瓣,下部覆蓮瓣已風化崩落。佛陀頭部略轉向左側,俯視臺座左側 的一位跪拜者。后者頭部比例較大,仰視主佛,身形風化甚重。主佛身邊內側二弟子雙手于胸前抱拳,著右袒袈裟,右外側脅侍頭挽高髻,臉形飽滿,左臂下垂,右臂似屈時舉于身側,左外側脅侍頭已失,上身基本毀沒。佛座右側并列兩立像頭梳發(fā)髻,著交領長袍,雙手拱于胸前,雙足崩落。佛座左側跪拜佛陀者的身后還有一立像,雙手(損)似拱胸前,身軀略側向佛陀,頭面部毀,因風化形象十分模糊(圖10)。龕外左側榜題字跡不辨,右側存開首“善住天子”四字。

東南面龕。雕動物七身,龕下部一前一后追逐的兩犬體量最大,前者翹尾回首觀望,后者則向前奔躍,形象生動。它們上方山巖兩側有對視的大蟒與游蛇,大蟒前上方嶙峋山石上蹲坐一動物,頭部已毀。其對面一猴身軀前傾蹲坐,右前肢置嘴前,似在進食。

猴子前上方的山巔立一禿鷲,目光盯著猴子,禿鷲對面的山上似亦雕一物,惜已風化不辨(圖11)。

龕外左側銘“帝釋觀見善住天子當受七返”,右側銘“惡道野干、獼猴、蟒蛇、鳥鷲等身處”(圖12)。

南面龕。雕一佛、二弟子、二脅侍菩薩、二天王與跪拜佛陀者共八身造像,諸像頭面部損毀,跪拜者尚存模糊的眼鼻輪廓。佛陀著貼體右袒袈裟,左手結定印,結跏跌坐束腰蓮臺,臺座樣式同東面龕,但保存程度尚好。佛陀右手前伸置跪拜者額頭,跪拜者頭似戴冠,著廣袖服,仰視佛陀,頭部比例較大。佛陀身邊內側兩弟子雙手拱于胸前,左側者著寬袖右袒袈裟。左外側脅侍雙手合掌,腕戴鐲,右外側者似著雙領下垂衣,左臂平置腹前,雙手被前方天王像遮擋。兩天王像分立佛座兩側,披甲胃,身側帛帶飄舞,左側天王雙手于腹前柱劍,右側天王雙手亦一上一下置腹前,未持物(圖13)。

龕外左側銘“世尊舒金色臂摩善住天子頂處”(參見圖12),右側文字無存。

上述造像龕內多殘留金色涂粧痕跡。

三、經幢主體造像題材內容考

山間廟宇與騎獅菩薩(文殊)指示幢身西南龕展現(xiàn)的是圣地五臺山。佛陀波利譯《佛頂尊勝陀羅尼經·志靜序》記述了該經梵本的傳入與五臺山的殊勝因緣。西域僧佛陀波利為睹文殊菩薩圣容來到五臺山而遇一老人,老人用婆羅門語說:《佛頂尊勝陀羅尼經》能滅漢地眾生之惡,不取來此經,縱然見到文殊亦徒勞無益,若取來經文,我當告知文殊之所在。佛陀波利聞之甚喜,禮敬老人,抬頭間卻不見了老人。波利因而倍加虔心,回西國取到經文梵文,至永淳二年(683)抵達長安。高宗皇帝將梵本佛經請入宮中,后佛陀波利上奏皇帝,設法與精通梵語的漢僧順貞共同將經文譯出。[3]佛陀波利遇見的 老人被認作文殊化身。⑥龕中部體量最大的持杖者即為序文所述五臺山中的老人,向其禮拜者則為佛陀波利。老人身后的騎獅菩薩亦指示老人系文殊化身,龕外“化為老人”、“佛陀波利”的銘文佐證之。此前所知文殊化現(xiàn)老人的較早雕塑實例為日本京都藏唐代石刻造像,后者以倚坐彌勒佛及其脅侍為中心,文殊與老人、波利則分處兩隅,⑦本龕則是獨立表現(xiàn)文殊化現(xiàn)老人的題材。老人與佛陀波利的造像在此后杭州梵天寺與靈隱寺宋初經幢的短柱龕上亦有表現(xiàn)。

西龕表現(xiàn)了志靜序文述佛陀波利將取來的梵本《佛頂尊勝陀羅尼經》上呈大唐宮廷的情景。龕右下部雙手呈物(梵本)者當為佛陀波利,龕中主尊或為大唐天子(高宗)。佛陀波利因此經梵本東來的傳奇得以聞見唐代最高統(tǒng)治者。[4]

佛陀波利譯《佛頂尊勝陀羅尼經》圍繞著善住天子、帝釋天(天帝釋、帝釋)與世尊(釋迦佛)三個主要角色展開。內容梗概如下:三十三天于善法堂會,有一天子名善住,與諸大天受勝尊貴,與諸天女前后圍繞,歡喜游戲,種種音樂,共相娛樂,受諸快樂。于夜分善住聽聞一聲音:“善住天子七日后命將盡,命終后轉生受七返畜生身,即受地獄苦……”。善住大驚恐,速去(三十三天天主)天帝釋處求助,帝釋聽后入定諦觀,見豬、狗、野干、獼猴、蟒蛇、鳥鷲等善住死后的托身。帝釋思量唯有找世尊,隨即趕往誓多林園胡跪于佛前,請求救度善住。世尊微笑著向帝釋講述了《佛頂尊勝陀羅尼經》,并說誦念此陀羅尼即能解脫厄運,期間閻羅法王子,四大天王皆先后來到佛前,聽聞佛祖宣說此經。帝釋將本經帶回天宮,授于善住,善住依法受持此陀羅尼六日六夜,得到解脫。第七日,帝釋、善住天子與諸天眾一同去拜謁世尊,世尊摩善住天子頂而為說法,授菩提記。[5]349-352

西北面龕的樂舞是諸天游戲、娛樂的一個片斷,龕旁銘文“善住天子……戲種種音

樂……”即為佐證,坐中央高臺者即為善住天子。經中未言及舞蹈,經幢雕刻藍本擬定者在以樂伎為主的基礎上,添加兩個舞伎,當合乎情理。

北龕主尊的形象、臺座樣式皆與西北龕主尊相近,龕外左側“善住天子領諸天女速”的字樣說明主尊即善住天子,兩側頭挽高髻的四身立像系經文述及與諸大天、善住天子歡喜游戲的諸天女。經文僅言諸大天、善住天子與諸天女如何如何,而未言善住“領諸天女”,銘文與雕像在此做了演繹。

東南龕雕刻的動物為帝釋入定諦觀所見善住天子命終后托生的狗、蟒蛇、獼猴、鳥鷲等身,經中所述的野干(狐的一種)與豬沒有表現(xiàn)。龕像以善住命終后托生的畜生形象來象征他將要面臨的厄難,可謂“言簡意賅”。東北龕內從天而降的五身立像應為帝釋天及其侍從。主尊帝釋展開雙臂,由侍從簇擁、扶持,敦煌莫高窟中唐第159窟、213窟(陰嘉政窟)西壁龕外南、北側壁畫下層中有類似裝束、姿態(tài)的帝釋天與梵天畫像。[6]本龕應表現(xiàn)帝釋正下天宮趕往世尊所居的誓多林園。龕右側殘存“擬見佛”三字,雖佛經未寫此三字,但按故事情節(jié)確有這一環(huán)節(jié)。

東龕為釋迦說法場景,并有一跪拜者釋迦者。跪拜者除頭部比例大外,身形十分模糊,特征、身份難以判定。不排除畫面為帝釋到誓多林園胡跪于佛前,佛微笑著為之說 尊勝陀羅尼經,后又有閻羅法王等登場聽法的可能。但更像至第七日,帝釋天、善住天子、諸天眾往詣佛所,供養(yǎng)世尊,于佛前立,踴躍歡喜,佛為之說法的場景。

南龕簡明地展現(xiàn)了佛陀波利譯《佛頂尊勝陀羅尼經》的大結局,“爾時世尊舒金色臂摩善住天子頂而為說法,授菩提記。佛言:此經名凈一切惡道佛頂尊勝陀羅尼,汝當受持。爾時大眾聞法歡喜,信受奉行?!盵5]352東龕與本龕皆表現(xiàn)釋迦為聽眾宣說陀羅尼經的場面,但本龕強調釋迦為善住授菩題記這一刻。

綜上所考,安國寺一級幢身的佛教組像,西南與西面造像為《佛頂尊勝陀羅尼經·志靜序》的內容,其余六面為此佛經變相,起于善住天子“歡喜游戲,種種音樂,受諸快樂”的西北龕,終于“世尊舒金色臂摩善住天子頂”的南龕。⑧西南龕既是佛陀波利史跡圖,也是五臺山化現(xiàn)圖。現(xiàn)存最早的五臺山圖是大約繪制于開成年間(836-840)的莫高窟第159、361窟壁畫[7],本經幢西面龕的五臺山圖較前者晚二十余年,是現(xiàn)存年代最早的五臺山圖雕刻作品,也是表現(xiàn)了山脈、寺院的最早佛陀波利史跡造像。

結語

以前所知《佛頂尊勝陀羅尼經》變相僅

以繪畫形存于敦煌莫高窟,據王惠民最新統(tǒng)計有盛唐、晚唐、五代末宋初的壁畫共八鋪[8],最近,張亮揭示了四川大邑藥師巖一例唐末五代宋初的摩崖石刻變相。[9] 其中,將志靜的序文內容同時加以表現(xiàn)的僅莫高窟盛唐第213窟與217窟南壁兩例壁畫。[10] 海寧安國寺經幢組像是已知首例佛頂尊勝陀羅尼經同序文的經變雕塑。安國寺經幢雕刻表現(xiàn)了天宮與說法圖,注重佛經主角——善住、釋迦與帝釋直接相關的情節(jié),莫高窟佛頂尊勝陀羅尼經變壁畫中表現(xiàn)的“咒尸升天”“受持讀誦”“流通受持”“或生水中”等場面,因情節(jié)上與經變故事主要人物關系不大在經幢上一概予以省略。此前僅知信眾會在經幢上鐫刻陀羅尼經文的同時雕一些佛、菩薩、天王、力士與神獸像,今知他們還會將經文故事以圖解的方式表現(xiàn)出來,給人直接的視覺觀感,凸顯尊勝陀羅尼經的傳奇及其法力的廣大。安國寺經幢佛經變相的揭示為我們研究《佛頂尊勝陀羅尼經》的信仰提供了新的資料,也為我們觀照陀羅尼經幢提供了新視域。

注釋

①本文所涉經幢尺寸取自張宏元的《海寧鹽官安國寺唐代陀羅尼經幢》,見《東方博物》2011年第2期(總第38輯),浙江大學出版社。

②本文圖片皆筆者攝于現(xiàn)場。感謝海寧市文保所、博物館對筆者考察的支持。

③南面偏西一饅頭形物中還開一小龕,內雕高僅6.5厘米的禪定小坐佛。

④建幢記曰:“建造募緣功德主鐘干、韓公允、徐儒、聞人珠、范慶。右金吾押衙韓詞十一千一百文鐫經咒上此幢。維咸通六年歲次乙酉四月辛亥朔廿九日己卯建立此幢,永充供養(yǎng)。都維那僧宣禮,寺主僧元著,上座僧清會,直歲僧沖曜,都料周鑒、許從方,直臣劉瑫、周瑛刻字并書”。

⑤本文描述方位所用的“左”“右”及“前”“后”,皆以龕中尊像自身視界而定。

⑥在日僧圓仁巡禮五臺山的唐開成五年(840),此說法已普遍流行。參見[日]圓仁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編:《入唐求法巡禮記》卷第三,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年,第99頁。

⑦此雕刻有題記“胡僧西國來禮拜,文殊師利化作老人。一佛、二菩薩、阿難、迦葉”,但無年款。見朝日新聞社文化企劃局大阪企劃部編集:《三藏法師の道(朝日新聞創(chuàng)刊百二十周年特別展)》圖版150,東京,朝日新聞社,1999年。

⑧變相基本按順時針轉幢次序逐龕展開,唯本來應在帝釋下天宮之前出現(xiàn)的帝釋觀見善住托生畜生道的內容被延后,打破了事件的前后順序。

若將相鄰的東龕與東南龕內容對換,則符合時間順序。

參考文獻

[1]潛說友.咸淳臨安志卷八十五之寺觀十一,宋元浙江方志集成編委會編.宋元浙江方志集成:第3冊.杭州:杭州出版社,2009:1382.

[2]張宏元.海寧鹽官安國寺唐代陀羅尼經幢[J].東方博物,2011(2).

[3]志靜.佛頂尊勝陀羅尼經序[M]//大正藏:第19冊.臺北:新文豐出版有限公司,1985:349.

[4]劉淑芬.滅罪與度亡——佛頂尊勝陀羅尼經幢之研究[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25.

[5]佛頂尊勝陀羅尼經[M]//佛陀波利,譯.大正藏:第19冊.臺北:新文豐出版有限公司,1985.

[6]王中旭.陰嘉政窟——敦煌吐蕃時期的家窟藝術與望族信仰[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4:223-232.

[7]趙聲良.莫高窟第61窟五臺山圖研究[J].敦煌研究,1993(4):90.

[8]王惠民.敦煌佛教圖像研究[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6:328.

[9]張亮.四川大邑藥師巖新發(fā)現(xiàn)佛頂尊勝陀羅尼經變及相關問題討論[J].敦煌研究,2017(3).

[10]下野玲子,牛源譯,劉永增審校.莫高窟第217窟南壁經變新考[J].敦煌研究,2011(2):32.

猜你喜歡
變相
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罪的認定與處罰
數字時代動畫藝術的“變相”之美
演員“限薪令”落地不等于生效
如何防范“校園貸”卷土重來問題探究
教育部:堅決防止將課后服務變成集體教學或“補課”
16次變相降準
武漢:嚴查捂盤惜售、囤積房源
數字時代動畫藝術的“變相”之美
變·變相·變文
諾貝爾經濟學獎最佳人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