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北漂們倒逼出城市的活力。另—種倒逼發(fā)生在世代之間
閆肖鋒
本刊學術召集人,趨勢觀察家,著有《少數(shù)派》《在大時代,過小日子》
我上班路過的河邊,總能看見三個外賣小伙伴——餓了么、美團和百度外賣晨訓。白熱化競爭的局面,導致三家在晨訓時都要一較高下。不知怎的,每次路過時,聽著他們拼業(yè)績,我就平添一種動力。
中國式生存就是一種倒逼模式:老農民倒逼農二代,農二代(就是這些小哥們)不愿回農村——農村也回不去,倒逼白領,白領倒逼老板,老板倒逼誰呢?權力是不可觸碰的,老板只有互相逼迫。這是中國生存游戲的hard模式。
最近,萬達南京高管墜亡,其背景是中美貿易摩擦影響到出口,消費挖潛困難,實體經濟也不景氣,在沒有好的投資項目的情況下,房地產仍是各方被寄予賺錢厚望的領域。于是銀行和投資人倒逼地產公司,地產公司倒逼高管,悲劇就發(fā)生了。萬達這位女高管據(jù)說為了拼項目開盤連續(xù)三年常常加班到半夜,有時會議一開就到凌晨一兩點。壓力之大,可想而知。有道是,生不進萬達,死不進恒大,生死不進碧桂園。
我經常近距離觀察小區(qū)那些外地人。他們以各自的方式在這個城市頑強地生存了下來。比如看自行車棚的小悅悅一家。她家四代人都是新北京人,從太奶奶作為第一代農民工在北京打工開始,到現(xiàn)在一家人都留了下來。太奶奶現(xiàn)在干不動了,在家看重孫子小悅悅。聚會的時候,全家都到齊的話有40口之多。悅悅的奶奶打雙份工,給兩戶人家做家政,收入不比普通白領差。爺爺呢在小區(qū)做保潔。爸爸媽媽打一份零工,送過外賣,也進過傳銷。相比四川老家,他們基本上更認同北京,兒孫輩甚至從出生就沒回去過。他們干的活都是北京人不愿做的事。從太奶奶一人到現(xiàn)在擴張到40多人,這是一種神奇的京城進階模式,辛苦但有效。
另一家是收廢品的小肖。幾乎每個小區(qū)都會認定這么一家收廢品的,通常是夫妻檔。小肖夫婦每天從早上干到晚上9點鐘,送完廢品回家基本都在10點左右,女兒已經把飯做好了。兩個女兒在北京讀職專,一個已經上班掙錢了。夫妻兩個準備把早年在燕郊買下的房子留給大女兒,因為有點胖的大女兒不善言語,不如二女兒靈巧好混吧。我問夫妻倆一天能掙到1000塊錢嗎?他們笑了笑。500?“有一半就不錯嘍?!狈蚱廾咳艘簿褪菕暌粋€自領的平均工資。問為啥起早貪黑干得這么辛苦,他們說:“不行啊,不干這個就沒飯吃,回去(老家)了又沒活兒干。”
無論如何,以上兩家人肯定是不會離開北京的,北京人也做不了他們這份工作。中國有將近3F.的農民工,他們總能在這個龐大的城市里找到自己的一個小小的位置生存下來,并且擴張力還很強。他們的下一代(也就是農三代)基本上已經認同自己是新北京人,如果展開公平競爭,比如放開教育和招聘,他們將比同齡的北京人更加努力。是北漂們倒逼出這座城市的活力。
另一種倒逼發(fā)生在世代之間。比如90后倒逼70后80后。《上海女子圖鑒》有一集叫“90后是一種什么生物?”吐槽90后一邊玩手機,一邊應聘,工資待遇要求還不低。一位應聘的90后說,我不是學廣告的,但我是網紅,我能自帶流量。另一個說,我在不同的公司都干過,我覺得在你們公司至少可以當個副總什么的。還有的上來就問:“有加班工資嗎?”
彈幕上有人說,這個鍋我們不背,編劇的請你出來走一走,跟你聊聊。還有的說,這是90后被黑得最慘的一次,果斷棄劇。還有的90后吐槽,編劇不知道現(xiàn)在新興行業(yè)都是996工作制(早9點到晚9點,一周工作6天)嗎?
劇中女主感慨,自己年齡大了,體力拼不過,腦力也沒人家快,怎么競爭???接著她自嘲地說,90后都有注意力障礙,一件事沒想清楚就跳到下一件事,這是我們70后80后的優(yōu)勢。
我認為所有網上的口水戰(zhàn)都是世代更替的預演。老一代只有不斷充值或攢積分。你還會滿血復活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