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天
克服平均化和標準化教育系統(tǒng)對人們的分類和排名,回歸人的本性,弘揚個性和尊重個體,不僅在于遵循教育本質,也在于回應社會發(fā)展對于人才的多元需求
在高校分類愈加細化、教育追逐國際化、選擇傾向多元化的背景下,高中教育如何與其銜接,并為目前在大學里大力開展的通識教育打下一些基礎,是很多教育界人士關心的問題。
高中教育的功能兼顧預備性與終結性。預備性是指為學生的升學做準備,強調的是學生需要具有何種知識儲備、心智能力、資格要求和心性特征才能邁入不同類型的高等院校,即為應試教育做準備;終結性則要求培養(yǎng)學生直接參與社會生活的能力,即除了應試之外,還要為滿足這個社會需要應該具備的能力。
高中教育如何兼顧眼前應試和長遠適應社會這兩個訴求?如何兼顧基礎性與選擇性、統(tǒng)一要求與個性發(fā)展?如何協(xié)調課程的靈活性與知識的系統(tǒng)性?如何平衡多元評價與競爭篩選?
近日,在北京大學舉辦的首屆“大學-中學圓桌論壇”,試圖回答上述問題。
在這個論壇上,批判純粹功利的行為成為一個共識。如何在高考的功利性和必要的素質儲備之間取得平衡,成為一個熱議的話題。
北京師范大學教育學部教授劉堅認為,當下中國教育面臨的重大挑戰(zhàn),仍是以標準答案和高分數(shù)為取向的學習、教學與評價。這讓一些中學把數(shù)字當成辦學目標,有的大學也出現(xiàn)了重研輕教的現(xiàn)象。
在有些地方,本來以素質教育為導向的新高考,也呈現(xiàn)出一些功利化特點。本來以個性選拔為目標的競賽和自主化招生,也沾染了功利化的色彩。北京化工大學教授裴堅說,學生參加科研競賽的動機不再單純,逐漸演變異化為升學的捷徑。
在這種情況下,高中的教育很難呈現(xiàn)多元化的評價。中國教育學會副會長、華東師范大學終身教授丁鋼說,“如何實現(xiàn)多元評價”是一個同時困擾高等教育和基礎教育的問題,在高中表現(xiàn)得尤為明顯。盡管上海和浙江都加入了綜合素質評價,但多元評價的落實,仍有很多問題。
一位受訪專家認為,一方面,高中課程設置較為簡單,內容減負,高考區(qū)分度不足;另一方面,學生為了在低難度考試中不出錯,確保成績的穩(wěn)定性,會大量刷題,這加重了學業(yè)壓力,低效重復的學習并沒有構成真正的智識挑戰(zhàn),中學減負卻成為增負。
復旦五浦匯實驗學校校長黃玉峰強調,中學生記憶力好,吸收能力強,這是其未來創(chuàng)造的基礎,而不應把大量時間放在習題這樣的被動學習中。他說,在中小學,要通過大量閱讀,才能建立人文教育的基礎?!坝浾b經典是自古以來行之有效的人文涵養(yǎng)門徑,不要低估學生的學習能力,低年級學生也能學好看似艱深的文言文?!?/p>
與會者認為,當前,學生獲取知識的途徑愈發(fā)多元,生活體驗愈加豐富,自我認知迅速發(fā)展,需要多元選拔機制滿足學生的多元發(fā)展訴求。
但很多人不贊同把應試教育的問題都歸咎于高考。復旦大學高等教育研究所副研究員陸一說,高考如同一個建筑的鋼架,是整個國家教育制度的基礎設施,旨在維護基本教育公平?!案呖嫉拇趾Y效果是顯著的,但難以做到細篩,而這方面自主招生與競賽可以提供一個比較有效的補充?!?/p>
她指出,現(xiàn)實中,一方面,學科競賽由于減負被削弱,另一方面,各種大學先修課程風行?!耙J識到傳統(tǒng)學科競賽就是中國版的大學先修課程。我們對這些過去相當有效的選拔制度,應該重新進行客觀的評估?!彼J為,要改善應試教育問題,需要著眼于現(xiàn)實,中國大部分學校辦學資源條件并不充裕,真正的教育是不計成本的,辦學經費制約了理想教育的展開。
華東師范大學教育學部教授吳剛指出,中國基礎教育的困境在于“為身份而斗爭”,應試教育不過是功利教育的當代形態(tài)。他說,高考是目前相對高效和公正的篩選機制,它基于能力主義的篩選原則;教育因此成為身份建構的核心機制,也陷入普遍的身份焦慮之中,生生競爭與校校競爭是常態(tài),技術層面的改革無法擺脫困境。
在高考結束之后,許多學生會把復習資料留給學弟學妹。圖/視覺中國
而素質教育又面臨內涵模糊的質疑。北京大學教育學院教授劉云杉提出,當我們在說素質教育之“名”時,我們說的是什么?作為一個概念,素質教育是作為一個“批判的武器”出場,它直指“應試教育”,這就形成了“素質教育”與“應試教育”的二元對立。
北京師范大學附屬實驗中學前校長王本中還認為,教育改革速度太快,折騰太多。他呼吁更加冷靜地思考、理智地對話。
針對上述問題,《中國新聞周刊》采訪了中國教育學會副會長、華東師范大學終身教授丁鋼。
中國新聞周刊:你認為,中學和大學是否存在銜接方面的問題?
丁鋼:目前來說,中國的中學和大學是兩種很不一樣的教育生態(tài)。中國的中小學生,在應試壓力之下,升學考試是他們生活的全部內容。教師非常呵護學生,一方面是因為學生成績好壞是衡量教師的標尺,雙方是利益共同體;另一方面,雙方也在相處中有感情,教師是真心希望學生進步的。
而問題也出在這里。我們曾經做過一個調查,中學生最大的期望不是減輕學業(yè)壓力,因為對他們來說,從小到大都有學業(yè)壓力,不可抗、慢慢地也可接受了,相比之下,學生更希望能有一點自我掌控的時間和空間。
這是一個聽起來很心酸的期待。學校、教師都是出自好心,但是把學生的所有時間都排滿了。
而到了大學,一切就不同了。教師跟學生的關系,變成了“你沒問題不要來找我,就算有問題,你最好想清楚問題再來找我”。
哪怕是最優(yōu)秀的高中生,到了大學,也需要慢慢轉變、適應?,F(xiàn)在的大學希望能通過通識教育打開學生的視野,而對學生來說,在這樣的壓力之下,一切都要靠自己了。
我認為,這是截然不同的教育生態(tài),雙方需要通過對話,來了解彼此的需求,互相銜接,促進高中大學教育方式的改變。
中國新聞周刊:教育應當如何考慮個體的差異?
丁鋼:從孔子提出“因材施教”,到20世紀多元智能的提出,以及當今對個性化學習的強調,隨著對學習個體差異認識的深入及其教育方式探究的不斷推進,如何對待學習個體的差異及其施教和評價,成為了一個亙古常新的教育本質問題。
如果不置這樣的前提,類似不要輸在起跑線上、取消文理分科、寒門難出貴子等種種說法,似乎可以社會正義的面貌取得正當性,而以統(tǒng)一和同一的尺度來衡量每個個體,并使應試教育獲得現(xiàn)實的合理性。
如果從這個前提出發(fā),我們就不得不深刻地反思以上種種說法和現(xiàn)象的正當性和合理性,以及在大學招生中能否真正實現(xiàn)基于學習個體差異性發(fā)展基礎上多元評價的社會公正。
總之,克服平均化和標準化教育系統(tǒng)對人們的分類和排名,回歸人的本性,弘揚個性和尊重個體,不僅在于遵循教育本質,也在于回應社會發(fā)展對于人才的多元需求。
中國新聞周刊:你認為,如何能實現(xiàn)保證差異性,又有同一標準的高考制度?
丁鋼:我的建議是,用高中學業(yè)水平考試替代高考。這類考試可以從高一開始,每年考兩次。具體來說,學業(yè)水平考試,其實就是學科測試。每個學科可以按照難度,出ABC三套卷。比如一個學生未來想填的志愿是中文系,那么他的數(shù)學考卷可以選擇B卷甚至C卷,語文當然要選擇A卷。
這樣既和大學的專業(yè)方向相銜接,又能尊重不同人的個體差異,讓學生從中學起就有更多的選擇。
中國新聞周刊:目前新高考允許學生從文理六門課中選擇任意三門,這是否在朝著你所說的方向進行改革呢?
丁鋼:這是有益的嘗試,但不是根本性的改革。以目前的現(xiàn)狀來看,學生的選擇并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