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薈敏
(河南省新鄭市人民醫(yī)院婦科,河南 新鄭 451100)
盆腔炎性疾?。–PID)是一種常見的婦科疾病,且極易反復發(fā)作,纏綿難愈[1]。臨床主要表現(xiàn)為下腹疼痛或伴有發(fā)熱下腹疼痛。筆者用中藥灌腸治療盆腔炎性疾病療效滿意,現(xiàn)報道如下。
共90例,均為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我院收治的盆腔炎性疾病患者,按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45例。對照組年齡20~45歲,平均(33.25±3.61)歲;病程3個月~3年,平均(1.16±1.23)年。觀察組年齡21~46歲,平均(34.01±3.23)歲;病程4個月~3.5年,平均(1.42±1.05)年。兩組年齡﹑病程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診斷標準:參照《婦產(chǎn)科學》[2]。①有或無人流藥流﹑宮腔手術(shù)或輸卵管結(jié)扎等病史,有或無急性盆腔炎病史;②臨床表現(xiàn)有下腹疼痛﹑墜脹或腰骶部酸痛,在勞累﹑月經(jīng)前后及性交后加重,可伴有低熱﹑白帶增多,易疲乏;③婦科檢查子宮常呈后位,活動受限制或粘連固定,輸卵管炎時觸及子宮一側(cè)或兩側(cè)有條索狀物,有輕度壓痛,盆腔結(jié)締組織炎時,子宮一側(cè)或兩側(cè)有片狀增厚或包塊,有壓痛;④B超檢查輸卵管增厚﹑積液,或盆腔炎積液及包塊等。
納入標準:①符合盆腔炎診斷標準;②研究前2周內(nèi)未服用其他藥物,未接受其他治療;③年齡18~55歲;④對本研究知情并同意,依從性好。
排除標準:①哺乳期及妊娠期;②對本研究藥物組成成分過敏;③合并其他嚴重心﹑腦﹑肝﹑腎等其他疾?。虎艽嬖谧訉m肌瘤﹑子宮內(nèi)膜異位癥等其他婦科腫瘤。
對照組:口服婦科千金片(株洲千金藥業(yè)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 Z43020027),每日3次,每次6粒。
觀察組:用中藥灌腸治療。蒲公英20g,熟地15g,當歸15g,赤芍15g,沒藥15g,乳香15g,莪術(shù)15g,金銀花20g,陳皮15g,甘草12g 川芎15g。氣虛加黃芪15g﹑黨參15g,寒凝氣滯加桂枝10g,疼痛重加延胡索10g。加水500mL煎至100mL,水溫控制在38℃左右,取患者側(cè)臥位,將5號導尿管插入直腸14cm以上,將藥液用灌腸袋緩緩注入,30min內(nèi)注完,每日1次。
兩組均治療兩周為一療程,連續(xù)治療2個療程后判定療效。
觀察比較臨床治療效果和治療前后證候積分。
用SPSS20.0軟件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計數(shù)資料以(%)表示﹑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以()表示﹑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3]。痊愈:癥狀﹑體征恢復正常,婦科檢查子宮無壓痛,兩側(cè)無增厚無包塊無壓痛,B超檢查盆腔正常,積分為0分。顯效:癥狀﹑體征消失或明顯改善,婦科檢查有明顯改善,積分降低至少2/3。有效:癥狀﹑體征有所改善,婦科檢查有所改善,B超檢查盆腔包塊有縮小,積液有減少,治療后積分比治療前降低至少1/3。無效:癥狀﹑體征﹑婦科檢查﹑B超檢查均沒有變化甚至加重。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例(%)
兩組治療前后證候積分比較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證候積分比較 (分,)
表2 兩組治療前后證候積分比較 (分,)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
組別 例 治療前 治療后對照組 45 12.34±2.57 6.47±2.73*觀察組 45 12.68±2.61 3.09±2.26*△
盆腔炎性疾病屬中醫(yī)“腹痛”﹑“帶下”﹑“癥瘕”等范疇。主要病因為濕熱蘊結(jié)由于易反復發(fā)作,導致濕聚成痰,血滯成瘀,痰瘀互結(jié)。治以清熱利濕,軟堅散結(jié),扶正祛邪,補氣化瘀[4]。中藥灌腸可清熱解毒﹑消腫散結(jié)﹑活血化瘀,局部給藥﹑直通病灶,從而改善病癥與疼痛,消除增厚組織或包塊。藥物直接從直腸進入,易于吸收,可長時間保留,充分達到治療作用[5]。
中藥灌腸方中蒲公英清熱解毒﹑消腫散結(jié),熟地補血滋陰,當歸活血化瘀,赤芍﹑川芎散結(jié)止痛﹑活血祛瘀,沒藥活血止痛﹑消腫生肌﹑散血祛瘀,乳香消腫生肌,莪術(shù)消積止痛﹑行氣破血,金銀花清熱解毒,陳皮燥濕化痰,甘草清熱解毒﹑調(diào)和諸藥,黃芪﹑黨參補中益氣,桂枝溫經(jīng)散寒,延胡索理氣止痛。諸藥合用,共奏清熱利濕﹑軟堅散結(jié)﹑扶正祛邪﹑補氣化瘀之效。
綜上所述,中藥灌腸治療盆腔炎性效果良好。